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当代名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方法:收集当代名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医案247篇,建立偏头痛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在SPSS Clementine统计软件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的统计分析,统计筛选出当代名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的经络、腧穴及配穴规律。结果:利用关联规则方法得出常用经络、腧穴及配伍之间的对应规律,且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提出的基本配穴规律与中医经络理论相契合。结论:对当代名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文献筛选统计分析发现,采取数据挖掘技术能较好地挖掘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和配穴规律。  相似文献   

2.
陆颖  李青  李洁 《中医杂志》2012,53(21):1856-1859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国内临床针刺减肥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手工检索部分杂志中的针刺减肥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设计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中主穴的经络、腧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配穴的腧穴应用情况和辨证取穴情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80篇.主穴经络中应用频次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主穴体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中脘,耳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内分泌、脾、胃;主穴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下肢;主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交会穴运用最多;配穴的高频体穴为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高频配穴分别为曲池、内庭和阴陵泉、脾俞.结论 针刺减肥的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重用特定穴.选穴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4.
《甲乙经》的组织结构与针灸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乙经》是类编性医书,编者皇甫谧的医学认识及所类编原书的一些特点,主要凝固为成书结构形式而间接地予以传达和体现,而影响后人对针灸内容的认识,也是研读该书的重要切入点。书中所确定的针灸理论基础,以先论脏腑气血阴阳、继论经络的编排顺序,突出脏腑气血阴阳是针灸基础理论的重要构成。全书内容依照脏腑、经络、腧穴、诊查、剌法、病症治疗的顺序安排,完成了针灸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第三卷的腧穴排列,以自然身形为总体记穴顺序、头身穴与四肢穴的不同记述方式,体现了不同部位腧穴的意义有别,蕴含着腧穴的特性与规律。第七卷后大量“病症+某穴主之”条文,当属腧穴主治表述方式趋向固定而统一的过渡阶段。末卷的妇儿科病症针灸治疗乃首次专门单列。文章最后还讨论了皇甫谧改动原文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主治与部位是腧穴最基本的属性,其中主治往往更受关注。然而过度关注主治效用而忽视部位因素,会导致对古代既有经验的低效利用,以及对现有理论体系解读和建构的失误。针对此类问题,应打破原有的针灸腧穴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重识古代腧穴主治共性规律,重构针灸腧穴相关理论。在表达形式上,分横纵两个维度,横向以"类穴"、身形分部囊括,纵向则统以经脉、上下点位对应;而横纵划度的表达形式也不仅限于身形的认识,更有主治范畴和性质的倾向之别;并从《黄帝内经》前至其后的学术史视角,追溯这一认识的成形源流和模糊成因,以凸显古代腧穴理论的逻辑,建构概念理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探讨腧穴配伍研究的发展节点入手,指出腧穴配伍有远近相配的规律,临床常见的配穴方法均蕴含着远近相配的思想。而最古老的经络腧穴理论——标本根结理论是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文中基于现代临床诊治规律及经验,提出对于远近的判断,认为腧穴配伍远近相配的规律性中针对于远近的论述不应局限于某个特定部位,而应当以相对关系来论远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现代针灸教材、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中主治痫证的腧穴规律,整理痫证"同功穴"规律谱,为腧穴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检索与人工检索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痫证的腧穴,分析痫证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主治痫证的腧穴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腧穴归经分析,腧穴归属部位分析,规律谱分析,古代医籍以及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痫证的腧穴共有109个,其中出现频次为27(90%)的腧穴有2个;在归经方面,以督脉腧穴最多,占总腧穴的20.18%;从腧穴所在部位看,以头面部最多,占总腧穴的33.03%。结论:我们将使用频次在24次以上的腧穴纳入一级谱,共有17个,一级谱中的17个"同功穴"与古今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清代医家李学川的著作《针灸逢源》中所提及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利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逢源》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逢源》中的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条文48条,分析得出共涉经络14条,穴位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风市、百会、曲池、水沟,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下肢,特定穴多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支持度、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是合谷→阳陵泉、曲池→足三里。结论:《针灸逢源》中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选穴、配穴规律有近部选穴、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循经选穴、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临证注意发挥特定穴的作用,注重经络辨证,辨证运用厥阴阳明转枢气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启闭固脱等法。  相似文献   

11.
白兴华 《中国针灸》2008,28(3):199-201
通过分析整理马王堆古医书等文献,发现古代有关灸刺部位的名称和含义经历了一个从脉到脉口、脉上的处和所,再到经脉气血显现于体表的穴的过程。这种变化轨迹揭示了穴位与经络和针刺疗法的渊源关系。穴位是点,经络是线,除了少数以显著解剖标志定位的穴位外,绝大多数穴位从一开始就是经络线上特殊的部位,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穴是针进出人体的门户,这个概念的提出及数量的增加与针刺疗法的发明和普及推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邵素菊  秦小永 《中国针灸》2007,27(9):709-711
目的:整理《普济方》有关针灸内容,为后学学习古代针灸文献提供参考。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济方》为蓝本,整理《普济方》中有关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取穴等内容。结论:《普济方》收集大量针灸文献,择各家之所长,汇历代之精华,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性和临床实用价值,为针灸文献的保存、考证、校勘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3.
针灸推拿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中医临床运用最广的科目之一,几乎每一个中医院都设有针灸科和推拿科。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是衡量一个针灸推拿医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系统研究针灸推拿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意义重大。针灸推拿实践技能的内容主要有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和临床病症的针灸推拿诊治方法等。针对这些内容我们拟定一系列教学资料和规范的标准化系列考试,并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呃逆用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共76例患者治疗组采用针灸经络配穴,并加以补泻手法;对照组用中药汤剂治疗.结果:通过辨证施治,针灸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解除病因,停止呃逆,且未复发.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6):433-435
目的:论述"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这一<内经>时期的针灸核心论治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发掘<内经>中有关层次论治的文献,引述与层次论治有关的九针、刺法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文阐明了"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认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是古代针灸疗法的核心理论之一.经络学说与层次论治是针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针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同时认为层次论治方法还有待结合临床进一步发掘和梳理并系统展现.结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对重新认识<内经>的针灸价值和重新建立独立于方药之外的针灸诊查、辨证、论治体系,丰富针灸疗法,提高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穴-脑联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可对针灸穴位所产生的脑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该文以经脉为纲,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成果,对经脉、穴位的功效主治与大脑皮质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将对今后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脑中介的针灸作用途径以及针灸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研究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推拿疗法和针灸疗法一样,也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学科.在推拿临床中,要想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做到治神,即在诊病时需"察神",推拿施术时需"守神",治疗后需让患者"养神".  相似文献   

19.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历史悠久,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针灸翻译命名方法以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穴名标准化方案为准,但不能准确表达穴位名称的内在含义,交流使用不便,且翻译并不准确。以原穴为例,分析针灸翻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例证、比较等提出解决办法,从而改善针灸穴位的翻译方法,促进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