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银屑病为皮肤科一种常见疾病,且患病率很高,国外调查显示为2%[1],国内1984年全国调查为1.23%[2]。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银屑病的研究仅限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往往未引起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1987年国外才开始对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试[3],而我国是近年来才开始初步研究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4]。很多研究显示,银屑病属于身心疾病范畴[5],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发生、治疗、预后有较为直接的影响,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类风湿关节炎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在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情况,总结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性的住院指导,治疗组使用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在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对其生活质量和疾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睡眠质量、自理能力和用药依从性等方面都要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在焦虑、抑郁评分和关节压痛指数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出院后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性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恢复一定的自理能力,降低用药依从性,进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身心护理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银屑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会交往、心理因素影响大。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上治疗银屑病。除皮肤科躯体治疗外,辅以传授知识、指导患者应付疾病带来的问题和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我院在配合医生全身治疗的同时,对60例患者采取身心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美国医学家Engle于1977年正式提出的,反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心身二元论、生物还原论观点,提倡以整体论系统论的思想去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一样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患纠纷的频发,对临床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寓健康教育于临床医疗全程中,就可以进一步做到临床医疗工作的与时俱进。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临床医疗工作由单纯医疗转向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的综合医治;即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不仅要为患者的疾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要为促进患者的健康提供服务及措施,教会患者有关疾病的知识,调动其他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病的发生,同时培养患者对健康的自护能力。以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骨科患者病程长且恢复慢,住院治疗往往仅占整个疗程的1/3-1/2。出院后仍有活动受限或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不当达不到效果。因此骨科患者的出院指导极为重要,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院所服务的社区哮喘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治疗研究,提高其认识水平,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及经验。  相似文献   

7.
护理干预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约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其中75%为女性患者。此病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治疗效果不佳,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甚大。为此,我们2005年4-10月对10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52例健康者进行了生活质量调查与研究,并通过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患者实施认知、饮食、心理及行为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的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不再是单纯的孤立的病灶,而是一个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尤其对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非语言交流及语言交流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康复医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整体观念”.以及系统论和现代康复医学的整体功能观的研究,主要从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的中国康复医学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不仅有生物因素,更为主要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这就是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特点是把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的整体,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中,特别强调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稳定,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我们曾经围绕揭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重要性,积极促进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心理护理对车祸伤致右股骨颈骨折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护理工作从单纯对病人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向的需要。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对疾病的护理范围,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步取代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逐步深入。正因为如此,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要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交通工具及建筑领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骨折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据临床资料统计,88%的骨折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负担。根据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和要求,我们在对疾病的医疗、护理的同时,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提出“肝主情志”,表明肝病患者不仅存在躯体疾病,也会并发心理问题。自尊心受损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框架下,患者的心理因素与所处的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家庭为社会环境的基本单位,肝硬化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其自尊关系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以13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其自尊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颐  孙学礼 《华西医学》2005,20(1):162-163
心身障碍是指一类心理社会因素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生理功能障碍或疾病,无明显精神活动或行为障碍。狭义地,根据有无已知的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分为心理生理障碍和心身疾病。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展.人类“疾病谱”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身医学作为一门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医学亚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了一种特定的疾病观的体现.广义地,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渗透着心身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进一步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护理学也已经并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护理工作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并进一步转变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因此,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相互交流的机会。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临床护理应以病人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需要,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整体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是各种进展性肾脏疾病的最终结局,美国K/DOQI指南中将肾功能不全的程度分为5期,其中第五期——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为需要肾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的阶段。ESRD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引起患者生理失衡,也引起心理失衡,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ESRD的研究已由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逐步转变为:社会支持、理解等社会心理因素与人口统计关系,医疗因素与预后,心理调节与遵医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新护理模式下肿瘤患者康复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20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肿瘤本身及治疗的复杂性.仅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很难满足人们对现代医学的需要。如何让肿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减轻其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年限,不仅是所有医护工作者所追求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正是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积极治疗肿瘤患者的同时,加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对我国近年来的有关在肿瘤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