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medison-8000Ex高频超声对120例高血脂患者及120例血脂正常者两组,观察其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血脂升高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彩超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对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GE—DIASONICS高频超声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P脉压差〉5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40-55mmHg者(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监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Acuson128XP及PHILIPSM2540A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2MHz线阵探头。对80例初发或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0~50mmHg者为一组,脉搏压差>50mmHg者为一组,观察其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脉压差>50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50mmHg者(P<0.001)。结论:超声检查监测可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及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入选180例首次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500mg/d,辛伐他汀20 mg/d)和单药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共观察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脂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内中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均有改善明显,无严重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对于血脂水平和内中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的改善程度较单药治疗组更明显.结论:普罗布考联合辛伐他汀对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作用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2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包括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斑块情况等。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显著,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管阻力指数增大以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超声在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变的随访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 《吉林医学》2007,28(9):1111-11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 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秦文卓 《华夏医学》2006,19(4):654-655
目的:了解伴高血脂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我院77例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高血脂与非高血脂分成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有无扩张、狭窄、斑块、内膜厚度情况。结果:伴高血脂与不伴高血脂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有无斑块、内膜厚度、颈动脉扩张程度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无论血脂是否升高,大多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并不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单一因素,应对脑梗死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的6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探测双侧颈总动脉前后壁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有无斑块及斑块数目,并与冠脉造影结果相比较,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冠脉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颈动脉斑块检出阳性结果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86%,特异性为75.76%。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对冠心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可作为临床对冠心病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探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性斑块为主要斑块类型,形成率6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即壶腹部斑块形成率最高,可能与该处的解剖结构、位置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壶腹部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早期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颈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病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病人72例与同龄对照组(排除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因素)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状态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结论: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时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白皓   《中国医学工程》2014,(5):58-58
目的对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脑梗死患者影像资料作为观察组,观察其是否存在斑块,并明确斑块大小、范围等具体情况,随即选取同期体检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影像学资料并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壶腹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均明显大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脑梗死能够尽早检出并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 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商丘市睢县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组(无斑块)20例,B组(稳定斑块)20例,C组(斑块不稳定)21例,根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血脂组26例与血脂正常组35例,并分析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A组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B组、C组,B组TG、TCh水平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正常组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颈总动脉厚度(CCA-IMT)和及交叉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水平低于高血脂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脂水平有密切关系,且血脂水平升高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体检的老年人(≥60岁)23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和内-中膜厚度(IMT)、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CCA和ICA内径,CCA和ICA的IMT厚度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CCA和ICA的PSV和最大剪切率(SR)值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而血管阻力指数(RI)值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而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随着血压程度的升高,粥样斑块检出率也随之升高,组间具有差异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作为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频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法应用高频探头检查颈动脉,详细观察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性质、形态、回声强度、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100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均粗糙不光滑,内-中膜厚度>1.0mm;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形成有多发或单发,双侧或单侧,软斑、硬斑、混合斑;斑块好发于脑梗塞病灶的同侧,少数发生在对侧。结论超声诊断技术对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学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析二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93例(93.00%)发现颈动脉斑块,累计斑块数量189处;对照组16例(16.00%)发现颈动脉斑块,累计斑块数量28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分布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以软斑居多(44.44%),而对照组体检者以硬斑居多(57.14%),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F-IMT)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数量明显增加,以软斑为主,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尽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其性质,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