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侧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超大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撕脱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手部及前臂皮肤撕脱伤是较为常见的外伤,处理难度比较大,我科自2001年至2003年采用双侧超大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撕脱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H形瓦合皮瓣在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腹部H形瓦合皮瓣共修复34例手指中远节脱套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为2~64岁,中位年龄为34岁。致伤左手12例,右手22例,单存远节脱套伤22例,远节合并中节脱套伤12例(其中远节指骨缺失3例)。 结果34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断蒂后手指皮瓣断端及供瓣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修复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指长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0指,良19指,差5指,优良率为85.3%。 结论腹部H形瓦合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供区隐蔽、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保留手指长度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红东 《解剖与临床》2003,8(2):111-111,110
目的:介绍一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应用腹部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例。结果:本组4例均获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腹部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为修复于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断蒂时间为术后7d—10d。  相似文献   

6.
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外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各种原因所取手部皮肤及深度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疗效。方法:应用腹都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本组共20例。随意型皮瓣6例,轴型皮瓣14例。皮瓣面积6cm×3cm~24cm×8cm,蒂宽3~8cm,术后7—10d断蒂。结果:生部皮瓣成活良好,随坊6~12个月,手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修复手外伤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及骨关节外露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应用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ASVN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2侧下肢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重点解剖观察股前外侧ASVNF和隐血管ASVNF的轴心血管在浅筋膜层的走行、分支、真皮下血管网 (SVN)的构筑和皮瓣超薄范围等情况。结果 肌皮穿支穿出深筋膜层后向周围不同方向发出三种分支 ,其中SVN分支斜穿较少浅筋膜后很快进入真皮下层形成吻合稠密的SVN ,制备股前外侧ASVNF应采用“圆形”超薄法。直接皮肤血管在浅筋膜层纵行途中主要向两侧及浅面发出分支 ,制备隐血管ASVNF应采用“U形”超薄法。SVN分支在真皮下层反复分支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血管网 ,且血管网之间稠密吻合。结论 不同血供类型ASVNF的超薄方法应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热压伤的临床应用中,促进皮瓣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2例手部严重热压伤患者行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皮瓣转移后,在皮瓣下均匀放置3~6根硅胶管(直径0.2cm,带侧孔6~8个),各管另一端穿出皮瓣两侧集中成一束,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压力0.02~0.06MPa),皮瓣边缘以医用粘贴手术巾封闭。对照组常规皮瓣转移缝合,皮瓣下放置1条橡皮引流条。两组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创面,72小时拔出引流管(条)。术后第5天开始皮瓣蒂部阻断血运训练,皮瓣阻断1h以上无血运障碍后实施断蒂手术。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率及断蒂时间,所获数据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法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实验组皮瓣100%成活率16例,98%~99%成活率5例,对照组皮瓣100%成活率8例,98%~99%成活率13例;实验组平均的断蒂时间为(10.4±2.4)天,对照组则为(15.0±5.3)天。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断蒂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的应用中,可促进皮瓣与创面愈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及缩短断蒂时间。  相似文献   

9.
轴型血管蒂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②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③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不超薄,其余周边部分超薄至保留皮下脂肪2~3mm;④真皮下静脉也吻合成网,通过皮动脉伴行静脉或股外侧浅静脉回流。文中讨论了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0.
1980~1995年我们共收治了23例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均采用彻底去除游离皮瓣皮下脂肪,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全皮原位移植术,效果满意,现作临床报告分析。 1 一般资料 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70岁,平均年龄37岁,车祸17例,机械损伤6例,其中上肢损伤6例,下肢17例,合并休克8例,合并骨折6例,分别为胫腓骨3例,股骨1例,桡尺骨2例,皮瓣撕脱长度最长者整个下肢袜套样撕脱4例,最短者10cm,平均长度为20cm。  相似文献   

11.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18例腹部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8例手部重度热压伤采用各种腹部带蒂皮瓣进行创面修复术。术后皮瓣覆盖多指者行分指整形术,皮瓣臃肿者行皮瓣去脂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6例行分指整形术,5例行皮瓣去脂术。经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质地佳,手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腹部皮瓣修复早期手部热压伤创面具有简便、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微循环稳态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瓣(skinflap)转移后能否成活,主要取决于皮瓣的微循环生理功能能否得到维持。微循环的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交换,使皮瓣组织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得以存活。正常情况下,皮肤各种血管舒、缩调节因子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皮肤内血流量及毛细血管内外体液的交换相对恒定,我们称为皮肤微循环的“稳态(steadystate)”。皮瓣在形成后,会产生一系列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稳态”即被打破,皮瓣的代谢发生紊乱,导致皮瓣转移术后坏死。  相似文献   

14.
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灌注乳胶及墨汁的10侧成人新鲜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的血供来源、分布及该皮瓣的动脉构筑及静脉回流情况。筋膜穿支动脉在真皮下层形成“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动脉网,颈、肩、肱之间通过这些吻合网相互交通,血供可从蒂部到达皮瓣远端;真皮下静脉也稠密吻合成网,“超薄皮瓣”的远端血液可以从真皮下层回流到蒂部,且通过4种途径汇入深静脉:①直接皮动脉的伴行静脉;②肌皮动脉缘支的伴行静脉;③肌皮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以往腹部轴型皮瓣关于蒂部的设计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22例,设计25个腹部轴型皮瓣,其中脐旁皮瓣6个,下腹部皮瓣19个,皮瓣大小为5.0 cm×9.0 cm-11.0 cm×25.0 cm,血管蒂部设计宽度为3.0-4.5 cm,长度3.0-5.0 cm。用于手及腕部创面的修复22处,用于前臂及肘关节创面的修复3处。皮瓣转移后1周开始血运训练,3-5 d后断蒂。结果 25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一例出现血运障碍,皮瓣平均断蒂时间为(10±1.8)d。结论腹部轴型皮瓣进行窄蒂设计后增加了其临床应用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个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面部血管分布 ;③ 2例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扫描电镜观测血管的形态特点。结果 :面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及眶下动脉的分支 ,亦有上颌动脉及眼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 ,并因区域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它们发出的分支入浅层构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小动脉达真皮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 ,并相互吻合交通 ,形似“筛网”状。结论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早期主要依赖于蒂部稠密的真皮下血管网供血。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17.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18.
腹部皮瓣的动脉及血管网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光金  陈尔瑜 《解剖学报》1992,23(2):113-117
  相似文献   

19.
轴型血管蒂投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1)皮动脉穿出深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霆浅筋膜涂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2)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3)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 不超薄,其余周边  相似文献   

20.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成形术中的临床作用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5年7月~2007年11月采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腕部及前臂皮肤套状撕脱伤14例,并采用LDF对围手术期皮瓣供区、皮瓣组织及皮瓣断蒂前血流灌注量(PU)进行监测,评价治疗及监测结果。结果:14例患者在皮瓣成形术后10~17天断蒂,平均13.2天,其中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1.3年(平均为8个月)。12例患者随访时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正常,皮瓣PU/周围皮肤PU均大于65%,认定皮瓣断蒂术后成活;1例皮瓣远端断蒂前发生局部坏死。结论:LDF对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的临床观察结果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