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心脏起搏器是采用电刺激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的一种方法。起搏系统由起搏电极和脉冲发号器组成,由脉冲发牛器发出电脉通过起搏电极传送并刺激心脏兴奋。目前起搏器主要有三种类型:1.单腔起搏器,只需一根电极导管放于一卜心脏(右心室VVI或右心房AAI、VDD)起搏的起搏器。2.双腔起搏器,需要在右心房和右心率分别放冒一根电极导管起搏的起搏器。3.频率应答型起搏器,能够根据人体牛理需求大小而改变起搏频率,达到调整心率的起搏器,分单胜或双胜频率应答起搏。我院自1990年~1996年在老年组共安装了202例,其中VVI142例,AAI(R…  相似文献   

3.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腔起搏是生理性起搏 ,与右室单腔起搏相比 ,不易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等并发症 ,故既可保证患者的心率 ,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近几年来为患者安置了双腔起搏器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2月~ 2 0 0 2年 9月共为 32例患者安置了双腔起搏器。其中病窦综合征 (SSS) 17例 ,房室传导阻滞 (AVB) 12例 ,束支传导阻滞 (BBB) 4例。 17例SSS及 1例BBB患者安置DDD起搏器 ,其余 14例安置VDD起搏器。2 手术配合2 .1 特殊物品安置DDD起搏器的 18例中 ,15例为Medtronic公司的sigma SD2 0 3型 ,2例为Biotro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依照植入起搏器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腔起搏植入治疗,实验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指数(CI)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个月起搏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参数水平、有效率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起搏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水平,对预防和终止慢性心律失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8.
永久心脏起搏器中DDD型安置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DD型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对心房和心室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具有触发和抑制双功能的最完善的起搏器,也称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它基本上符合人体心脏正常的生理传导程序,按先心房后心室顺序起搏,激动心房和心室,引起一个心动周期。但价格较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DD  相似文献   

9.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例心脏起搏器置入人体内成功[1],正式揭开了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治疗的序幕,逐渐经历了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双腔同步起搏等。既往传统的起搏方案在长期的实验观察及对比研究中,逐渐的被认识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导致左室舒张相关的不对称、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安装单心室或双腔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安装起搏器术后(3.5±2.1)年,观察生活质量分级、运动能力、生存率、心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起搏器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93.7%与94.2%,P>0.05)。运动总时间、距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起搏器综合征仅发生于单心室起搏者(27.1%)。单心室起搏者术后左房内径(3.82±0.21)大于双腔起搏者(3.38±0.41),心功能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无论是单心室起搏还是双腔起搏术后均能满足高龄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双腔起搏更能满足老年患者心脏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三腔起搏器安置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目益广泛。应用单腔或双腔人工起搏器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在国内开展得较普遍。近年来,三腔起搏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已显示出明显的临床效果。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三腔起搏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为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开创了新途径,也拓展了起搏器治疗的临床应用路线。所谓的三腔(右房+右室+冠状窦)心脏起搏器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生理性起搏装置。  相似文献   

13.
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郭继鸿 《新医学》2003,34(5):328-329
1引言1958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Karolinska医院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此后的四十多年起搏器技术进展迅速,已成为临床心脏病学的一项重要的治疗与诊断技术。2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发展最初植入的起搏器为心室的单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导线经周围静脉插入,最后在右心室心尖部肌小梁处被固定,进行心内膜右心室起搏。此后又有心房电极问世,用同样方法植入的心房电极导线在右心耳的梳状肌中固定而进行心房起搏。双腔起搏器是将上述单腔起搏器组合在一起,二支电极导线分别植于右心耳及右心室,并与起搏器的心房、心室孔相连,进…  相似文献   

14.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2004年3月作者共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71台,其中单腔心室起搏(VVI)63例;双腔起搏(DDD)4例;双腔起搏带感知(DDDR)2例,更换2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技术(TTI)评价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正常对照组40例,单腔起搏器组35例,双腔起搏器组40例.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三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TTI条件下,测量正常对照组的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DS)及单腔、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DS;在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设定的心房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明显减小(P<0.05),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显著下降(P<0.05),而双腔起搏器组显著增加(P<0.05).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1周DS、LVEF增加(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DS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r=0.86,P<0.01).结论 组织追踪显像技术对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双腔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单腔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6.
程亚敏  成益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50-2351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年龄>8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39 例行心脏起搏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80(84.5±5.7)岁,植入单腔起搏器26例,双腔起搏器13例,分析其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结果]术后并发囊袋血肿2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气胸1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加重1例;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调整起搏模式等处理后好转出院,1例脑梗死患者死亡.[结论]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改善预后;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模式可减少伴发疾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安装单心或双腔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安装起搏器术后(3.5&;#177;2.1)年,观察生活质量分级、运动能力、生存率、心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起搏器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93.7%与94.2%,P>0.05)。运动总时间、距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起搏器综合征仅发生于单心室起搏者(27.1%)。单心室起搏者术后左房内径(3.82&;#177;0.21)大于双腔起搏者(3.38&;#177;0.41),心功能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无论是单心室起搏还是双腔起搏术后均能满足高龄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双腔起搏更能满足老年患者心脏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8.
我病区1998年6月-2006年6月共安装心脏起搏器91例,其中单腔起搏器41例,双腔起搏器50例.男性60例。女性31例.其中50岁以上人员占70%。现报告健康教育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快综合征患者在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后参数的调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的慢快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55次/min,对照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65次/min,观察并比较在术后一年内两组患者频发心房事件的发生率(AHRE)、心室起搏百分率(Vp)、心房起搏百分率(Ap)、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脑钠肽(BNP)。结果观察组Ap和Vp明显降低,而LVEDD和LVEF得到较大改善,BN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的AHRE和L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降低起搏心率,能较好的调整患者的LVEF和LVEDD,同时可降低BNP。  相似文献   

20.
让病人掌握心脏起搏器安装后的康复护理知识并做好相应的康复护理是很重要的。笔者自 1996~ 2000年护理安装心脏起搏器病人 1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18例中,男 10例,女 8例 ;年龄 27~ 83岁。 方法: (1)术后 3d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起搏器工作效能及心率的变化,如发现心率少于起搏频率、心动过速、室颤等系起搏器工作异常,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对患者出院后自我监测心率的变化很重要,这是监控起搏工作效能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醒患者必须坚持每天在安静状态下或起床前测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