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腺瘤。目前,结肠镜检查被公认为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但常规结肠镜检查对病灶有一定漏诊率。研究表明腺瘤≥1cm时漏诊率为6%,6-9mm时为13%,≤5mm时为27%;右半结肠腺瘤的漏诊率有高于左半结肠的趋势(27%对21%)。  相似文献   

2.
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是指接受结肠镜筛查的一般风险人群中腺瘤检出的比例, ADR是结肠镜检查重要的质量指标. ADR与间期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深入认识ADR对于内镜医师而言至关重要.本文现就结肠镜检查前、结肠镜检查中与结肠镜检查后与ADR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以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结合近年来国外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结肠镜二次进镜法的操作方法,探讨其安全性、时间效益及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无痛肠镜检查的8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次进镜法组和常规组,每组423例,比较2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操作时间(进镜时间、退镜时间)及在二次进镜法组中发现息肉数目及特征(数目、位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二次进镜法组和常规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进镜法的第2次进镜及退镜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进镜法对多发性息肉、小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和无蒂息肉有更高的检出率(P<0.05),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与漏诊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息肉、小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及无蒂息肉均是息肉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次进镜法安全、可有效的提高息肉的检出率,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形式、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中的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及其年龄分布情况,为确定我国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提供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间进行“体检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性别、年龄组、肠道准备质量分别计算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各组间率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共有1928例患者完成体检全结肠镜检查。总的息肉检出率为19.55%[95%CI(17.78%-21.32%)],男性为23.87%,女性为10.00%。40~70岁各年龄组息肉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总的腺瘤检出率为11.48%[95%CI(9.69%~13.28%)],男性为14.68%,女性为5.11%。40—70岁各年龄组腺瘤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肠道准备优良组息肉检出率显著优于较差组(P〈0.05)。结论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男性较之女性有更大的息肉、腺瘤发生风险。肠道准备质量对息肉检出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5年以来,应用微波治疗仪,经纤维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69例97枚,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大肠息肉患者69例,男57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48岁。单发息肉61例,多发息肉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乙状结肠的方法,研究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31日经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结检查的1 800例患者,随机抽取900例患者进行乙状结肠的二次进镜观察,分析乙状结肠单次进镜与二次进镜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情况。 结果1 800例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共832例患者检查结肠腺瘤性息肉,其中乙状结肠单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780枚,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1 080枚。 结论在本研究中,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可提高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对降低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肠道再清洁时机下联合白光内镜或窄带成像内镜退镜观察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1083例门诊及住院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6)、WLI组(n=357)及NBI组(n=340)。对照组:常规进镜,退镜时再清洁,主要采用白光内镜(WLI)观察;WLI组:进镜时再清洁,退镜时主要采用白光内镜(WLI)观察;NBI组:进镜时再清洁,退镜时主要采用窄带成像内镜(NBI)观察。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息肉检出率、进退镜时间、总镜检时间及BBPS等指标。同时将各组按末次肠道清洁剂服用时间至镜检开始时间的时间间隔分为短间隔组(3~5小时)和长间隔组(>5小时)两个亚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试验组息肉检出率(WLI组44.8%、NBI组51.8%)显著高于对照组(38.1%)(P<0.05),试验组进镜时间(WLI组4.25±0.81 min、NBI组4.37±0.95 min)长于对照组(3.22±0.93 min)(P<0.05),试验组退镜时间(WLI组5.21±2.41 min、NB...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镜息肉检出率是否随着结肠镜的学习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经福建漳州正兴医院4名有经验的肠镜医师A、B、C、D及2名肠镜初学者E、F每半年的结肠镜息肉检出率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A、B、C、D、E、F医生总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3.8%(1 107/2 529)、31.8%(420/1 322)、35.3%(619/1 753)、25.2%(194/771)、42.8% (166/388)和29.3%(129/440)。6名肠镜医师之间、4名有经验肠镜医师之间及2名肠镜初学者之间的息肉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肠镜初学者E医生一年半时间,每半年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8.39%(15/31)、42.86%(42/98)和42.08%(109/259),而F医生仅为21.84%(19/87)、32.73%(36/110)和30.45%(74/243),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结肠镜息肉检出率并不随着结肠镜的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波士顿量表(BBPS)评分与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检查的127例患者,所有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束后行BBPS评分;根据BBPS分值将肠道准备质量分为差(1~4分)、合格(5分)、良好(6~7分)、优秀(8~9分);记...  相似文献   

12.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34例,来发生死亡,经近期观察和信访亦无再次便血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对大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无痛肠镜和普通肠镜对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无痛肠镜组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均高于普通肠镜组(P=0.000)。[结论]开展无痛肠镜有利于提高腺瘤检查率,从而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重复进镜观察的方法研究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900例患者,随机抽取其中300例患者行二次镜检,300例患者行三次镜检,检查过程中严格控制内镜医师经验、进镜方式、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因素,记录检出息肉的特征(数量、位置、形态、大小、病理类型)。比较同一患者前后两次进镜和三次进镜观察发现的息肉特征;比较第1次进镜组、第2次进镜组和第3次组检出的息肉特征;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直肠息肉镜检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多发性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无蒂息肉、小息肉(≤5mm)漏诊率较高(P均<0.05),而病理类型与息肉的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为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第2次进镜组较第1次进镜组的息肉检出率高,但第3次进镜组与第2次进镜组息肉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是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的方法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 选择大肠息肉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行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切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一次治愈率为89.3%,总有效率95.0%,复发率为5.O%,并发症发生率为17.1%;对照组分别为68.3%、85.0%、15.0%、47.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治愈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端锯齿状息肉的检出情况并筛选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22位医师完成的9 010例结肠镜检查,计算腺瘤检出率(ADR)和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率(PSDR),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两者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医师的PSDR。结果22位医师的全部受检者平均ADR为30.07%(20.00%~40.78%),PSDR为4.70%(1.52%~9.28%),男性PSDR为女性的1.38倍(OR=1.38,95%CI:1.13~1.69,P<0.01)。≥50岁受检者3 560例(39.51%),平均ADR为45.01%(28.99%~57.78%),PSDR为6.08%(2.07%~10.56%)。在≥50岁受检者中,ADR与PSDR存在中等相关性(r=0.48,P=0.02),男性PSDR为女性的1.36倍(OR=1.36,95%CI:1.04~1.80,P=0.03)。内镜医师是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的显著危险因素(P<0.01),与检出率最高的医师相比,其他医师PSDR的OR值范围为0.16(95%CI:0.06~0.40;P<0.01)到0.83(95%CI:0.53~1.32;P=0.44)。结论 近端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以及5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多见,检出率与内镜医师显著相关,不同医师的检出率差异巨大,结肠镜检查存在漏诊锯齿状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复合分光染色技术(compound band imaging, CBI)与普通内镜检查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BI组(在CBI模式下进行结肠镜检查)和白光组(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率。结果最终入组307例患者。CBI组患者结肠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4.2%(69/156),高于白光组的30.5%(46/151)(χ2=6.208,P=0.013)。CBI组共检出息肉191枚,白光组共检出98枚,其中平坦型息肉(101枚比42枚)、非肿瘤性息肉(116枚比50枚)、直径≤5 mm息肉(99枚比41枚)、隆起型息肉(90枚比56枚)检出数量CBI组多于白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75枚比48枚)、直径>5 mm息肉(92枚比57枚)检出数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可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大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病变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而息肉检出率则被视为衡量肠镜检查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腺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转变为癌的时间大约为10年。因息肉漏诊者中一部分患者很可能以后不会再行肠镜检查,所以提高息肉检出率,尽量减少漏诊,对于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国外有研究显示,肠镜检查时退镜时间与息肉检出率的关系密切,但国内尚无此方面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退镜时间与息肉检出率的关系,旨在为提高息肉检出率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热极治疗息肉的效果.[方法]对结肠镜下诊断为肠息肉56例(72颗)进行热极治疗,其中3颗结合使用高频电治疗,4周后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72颗息肉全部清除,清除率100%.4周后复查,72颗息肉愈合良好,愈合率达100%.[结论]热极治疗肠息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靠,效果明显,经济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牟海军  陈幸幸  高原 《山东医药》2011,51(51):89-90
目的观察电子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5例(124颗)大肠息肉患儿采用Olympus CF-240I电子结肠镜行内镜治疗,24例较大患儿未用镇静剂、余71例均给予丙泊酚全麻,直径〉1.0cm的有蒂息肉行高频电切术、直径〈1.0 cm的无蒂息肉或较小息肉行高频电凝术、直径〈0.5 cm的半球形息肉行钳除法摘除术;收集息肉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及病理类型。结果 124颗息肉中行高频电凝切除98颗、活检钳钳除26颗,病理类型为幼年性息肉70例(73.7%)、P-J息肉11例(11.6%)、炎性息肉7例(7.13%)、增生性息肉4例(4.2%)、腺瘤性息肉3例(3.2%);术后便血、腹痛症状均消失,且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 a,3例发生便血,其中2例为P-J息肉、1例为幼年性息肉,经再次肠镜检查证明息肉复发。结论电子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