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及中青年人大肠中不同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个体内镜医师改善不同肠段的结肠镜检查效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9名个体内镜医师2013年1月~2013年6月共进行的2 419例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资料,其中老年组(≥60岁)453例,中青年人组(〈60岁)1 966例;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肠段分别计算9名内镜医师平均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并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比较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53.9%、30.1%)均高于中青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38.5%、19.5%)。与右半结肠比较,中青年组左半结肠各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更具良好的相关性。老年组回盲部(r=0.66,P〈0.05)、乙状结肠(r=0.77,P〈0.05)及直肠(r=0.47,P〈0.05)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相关性较低;老年组左半结肠的腺瘤检出率(21.8%)与近端结肠(20.3%)无明显差别。[结论]我们应该提高对大肠不同肠段息肉、腺瘤检出率的关注程度;应适当放宽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提倡老年人尽量进行结肠镜检查,减少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并加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院接受LASEREO系统结肠镜LCI模式或普通白光(white light imaging,WLI)模式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模式下结肠镜检查整体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扁平息肉检出率、小息肉(≤5 mm)检出率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差异。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于1976年制定的L*a*b*颜色空间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结果 LCI组患者整体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比32.83%,P=0.038;53.65%比39.62%,P=0.009)。LCI组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明显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4±8.67比15.28±6.68,P<0.001),且LCI组扁平息肉、小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8%比47.17%,P=0.005;60.94%比42.77%,P=0.001;45.83%比32.70%,P=0.012)。结论 LC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对大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无痛肠镜和普通肠镜对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无痛肠镜组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均高于普通肠镜组(P=0.000)。[结论]开展无痛肠镜有利于提高腺瘤检查率,从而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全面评价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为评估我国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提供基线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依托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资料,分析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等质控指标,评价本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结果 研究共纳入7 56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年龄(51.61±13.59)岁,其中男4 286例(56.7%)、女3 276例(43.3%)。门诊患者4 924例(65.1%),住院患者2 638例(34.9%)。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6 456例(85.4%),由非专职医师(消化科或肛肠科医师)完成检查患者1 106例(14.6%)。总体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分别为11.9%(900/7 562)、32.9%(2 488/7 562)、93.0%(7 030/7 562)、91.3%(6 906/7 562)。男性、高年龄段、住院患者以及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的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肃省人民医院结肠镜检查的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均能达到现有指南要求,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腺瘤检出率。高龄、男性是结肠镜筛查的重点人群。此外,应重视对内镜检查医师规范化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对腺瘤/息肉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黑色端帽组采用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技术,对照组采用标准白光结肠镜,比较两组的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1 0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500例),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近端结肠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4.2%(121/500)和17.2%(86/500),近端结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8.8%(144/500)和21.4%(107/500),平均腺瘤检出数分别0.41±0.94和0.26±0.68,平均息肉检出数为0.63±1.16和0.40±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该联合技术对于远端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相较对照组无明显优势。结论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能显著提高近端结肠腺瘤和息肉等微小病变的检出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乙状结肠的方法,研究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31日经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结检查的1 800例患者,随机抽取900例患者进行乙状结肠的二次进镜观察,分析乙状结肠单次进镜与二次进镜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情况。 结果1 800例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共832例患者检查结肠腺瘤性息肉,其中乙状结肠单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780枚,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1 080枚。 结论在本研究中,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可提高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对降低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i-Scan模式在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检出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至12月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观察右半结肠后,分别采用白光模式(白光组,93例)及i-Scan模式(i-Scan组,96例)再次观察右半结肠,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 结果 两次检查i-Scan组人均息肉检出数显著多于白光组(1.469比1.011,P=0.028),第2次退镜多检出息肉的患者多于白光组[37.5%(36/96)比22.6%(21/93),P=0.025],能够检出更多直径<5 mm的息肉[84.0%(42/50)比58.3%(14/24),P=0.016]。i-Scan组人均腺瘤检出数量多于白光组(0.979比0.624,P=0.039),第2次退镜多检出腺瘤的患者多于白光组[24.0%(23/96)比11.8%(11/93),P=0.030],两组多检出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组与白光组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61.5%(59/96)、48.4%(45/93)(P=0.071),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7.9%(46/96)、35.5%(33/93)(P=0.083)。 结论 内镜i-Scan模式可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并提高多发息肉及腺瘤患者息肉样病变的检出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评价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 为评估我国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提供基线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依托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资料, 分析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等质控指标, 评价本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结果研究共纳入7 56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 年龄(51.61±13.59)岁, 其中男4 286例(56.7%)、女3 276例(43.3%)。门诊患者4 924例(65.1%), 住院患者2 638例(34.9%)。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6 456例(85.4%), 由非专职医师(消化科或肛肠科医师)完成检查患者1 106例(14.6%)。总体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分别为11.9%(900/7 562)、32.9%(2 488/7 562)、93.0%(7 030/7 562)、91.3%(6 906/7 562)。男性、高年龄段、住院患者以及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的腺瘤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上消化道腺瘤患者中结直肠肿瘤(腺瘤和癌)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选取经病理证实为上消化道腺瘤并且行结肠镜检查的39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而胃镜示无腺瘤并且性别年龄匹配的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直肠肿瘤患病情况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51.3% (20/39),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38.5%(15/39),癌的检出率为12.8%(5/39).对照组中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14.1%(11/78),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12.8%(10/78),癌的检出率为1.3%(1/78).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检出率也均分别高于对照组(50.0%比12.5%和52.2%比15.2%).分别将胃、十二指肠腺瘤进行单独比较,亦发现两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上消化道腺瘤的患者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建议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近端锯齿状息肉的检出情况并筛选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22位医师完成的9 010例结肠镜检查,计算腺瘤检出率(ADR)和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率(PSDR),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两者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医师的PSDR。结果22位医师的全部受检者平均ADR为30.07%(20.00%~40.78%),PSDR为4.70%(1.52%~9.28%),男性PSDR为女性的1.38倍(OR=1.38,95%CI:1.13~1.69,P<0.01)。≥50岁受检者3 560例(39.51%),平均ADR为45.01%(28.99%~57.78%),PSDR为6.08%(2.07%~10.56%)。在≥50岁受检者中,ADR与PSDR存在中等相关性(r=0.48,P=0.02),男性PSDR为女性的1.36倍(OR=1.36,95%CI:1.04~1.80,P=0.03)。内镜医师是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的显著危险因素(P<0.01),与检出率最高的医师相比,其他医师PSDR的OR值范围为0.16(95%CI:0.06~0.40;P<0.01)到0.83(95%CI:0.53~1.32;P=0.44)。结论 近端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以及5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多见,检出率与内镜医师显著相关,不同医师的检出率差异巨大,结肠镜检查存在漏诊锯齿状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道准备完成后等候时间对结肠镜检查质量及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82例门诊麻醉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肠道准备完成至肠镜检查开始前等候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等候时间为4~6 h, B组:等候时间为>6~8 h, C组等候时间为>8 h。由内镜操作医师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BBPS)来评价肠道准备效果,并且根据结肠镜下发现的息肉病理结果计算总体ADR。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总分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A组右半结肠清洁度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01)和C组(P=0.003)。A组总体ADR为31.4%,显著高于B组(17.1%,P=0.004)和C组(18.7%,P=0.036)。结论 肠道准备完成至肠镜检查开始前的等候时间在4~6 h肠道准备效果较好,能获得较高的ADR,随着等候时间的延长,ADR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质量监控作用。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9名内镜医师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配到质控组和对照组。质控前阶段(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1日)收集入组内镜医师进行的结肠镜检查资料。质控培训阶段(2019年6月1—30日)质控组内镜医师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和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的使用说明;对照组内镜医师仅培训质控相关知识。质控后阶段(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20日)每周给质控组内镜医师反馈质控报告,而对照组内镜医师无质控报告。收集两组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资料。主要终点为腺瘤检出率,次要终点为退镜时间、息肉检出率、达盲率。结果9名内镜医师中,质控组4名,对照组5名。质控前阶段和质控后阶段共纳入结肠镜检查1 471例。质控组的腺瘤检出率及息肉检出率在质控后提高[13.7%(45/329)比7.1%(24/338), χ2=55.796,P<0.001;48.9%(161/329)比40.2%(136/338),χ2=4.071,P=0.044],退镜时间较质控前增加[5.9(3.9,7.3)min比4.1(2.8,6.1)min,Z=6.965,P<0.001]。而对照组质控后阶段与质控前阶段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7/398)比9.1%(37/406), χ2=0.329,P=0.566;33.9%(135/398)比33.0%(134/496), χ2=3.616,P=0.057;3.9(2.7,6.1)min比3.6(2.6,5.8)min,Z=1.355,P=0.175]。结论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结合审查和反馈模式可以实现对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的质控作用,并提高内镜医师的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结肠憩室的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1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不同时期结肠憩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1989-2004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肠憩室患者相关资料,其中1989-1997组52例,1998-2004组113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结果:在1989-1997和1998-2004两组中,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憩室患者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从1.47%上升至2.08%,男女之比分别为1.26和1.22,平均发病年龄从61.68岁上升至66.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腹胀等,在1998-2004组中便秘患者比例与1989-1997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30.09%vs 15.38%,P<0.05).1998-2004组乙状结肠憩室检出率比1989-1997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03,P<0.05).结论:近7a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明显增加,其发病例数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好发部位由右半结肠为主转为以左半结肠为主,且乙状结肠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11例,分为大肠息肉组(n=111)和对照组(n=100),利用超声检查对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60,P<0.001);男女性大肠息肉组间PLG的发生率无差异:按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分层比较显示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3.86,P<0.05),而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04,P<0.001),且高于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x2=3.94,P<0.05).结论:大肠息肉与PLG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肠道准备、医生观察方法和患者舒适度这三个可控的临床因素,探讨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的方法.方法:90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根据肠道准备、观察方法和是否加服匹维溴胺的不同各随机分组,由内镜医生及助手根据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评分记录肠道清洁度,评估肠腔内气泡程度,记录受检者腹痛程度和息肉及微小息肉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有效性并无明显差异.加服西甲硅油乳剂组患者的肠内气泡量(尤其是右半结肠)少于仅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加服匹维溴胺片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腹痛程度低于仅肌注东莨菪碱组;在退镜和进境均观察病变组患者的息肉检出率和微小息肉检出率均高于仅退镜观察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能有效的清洁肠道,西甲硅油可减少肠内气泡量,匹维溴胺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进境和退镜的同时肠道观察可提高息肉和微小息肉的检出率,均有利于改善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中的息肉检出率与平均息肉检出数间的相关性,为结肠镜质控提供补充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2010-03/2013-02于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体检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性别、年龄组、检查医师分别计算息肉检出率和平均息肉检出数,并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928例"体检肠镜"检查纳入研究.不同性别样本按年龄分组的息肉检出率和平均息肉检出数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男:r=0.96,P=0.0092;女:r=0.97,P=0.0059).按不同医师计算息肉检出率和平均息肉检出数,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88,P0.05).结论: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中息肉检出率和平均息肉检出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平均息肉检出数可以作为息肉检出率的补充指标与其一同作为病理资料不完善时进行结肠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结直肠息肉为消化道的常见疾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调查表评价存在高危因素并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虹口区社区居民。分析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不同性别人群、年龄段的特征,以及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形态、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共985例息肉患者纳入本研究,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8.7%,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58.7%对38.9%;χ~2=79.788,P0.01)。不同年龄段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20,P0.01)。左半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62.4%对37.6%,χ~2=190.643,P0.01)。隆起型息肉0-Ⅰ的总体检出率94.5%,平坦型息肉0-Ⅱa为48.3%。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59.3%对47.1%,χ~2=27.326,P0.01)。119例患者的两次病理结果不一致。仅17.8%息肉摘除者术后行结肠镜随访,其中62.3%息肉复发。结论: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有较高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和及时有效的手术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复合分光染色技术(compound band imaging, CBI)与普通内镜检查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BI组(在CBI模式下进行结肠镜检查)和白光组(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率。结果最终入组307例患者。CBI组患者结肠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4.2%(69/156),高于白光组的30.5%(46/151)(χ2=6.208,P=0.013)。CBI组共检出息肉191枚,白光组共检出98枚,其中平坦型息肉(101枚比42枚)、非肿瘤性息肉(116枚比50枚)、直径≤5 mm息肉(99枚比41枚)、隆起型息肉(90枚比56枚)检出数量CBI组多于白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75枚比48枚)、直径>5 mm息肉(92枚比57枚)检出数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可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