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消融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时无手术适应证或不能耐受手术、并经过规范综合治疗疗效不满意的40例肺癌患者,应用美国ENDOCARE公司氩氦靶向治疗系统行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消融治疗肺癌.[结果]本组病例均在CT定位下行氩氦刀靶向治疗,手术结束后测定肿瘤CT值平均下降30~40 Hu,肿瘤伴胸痛患者68.2%术后疼痛消失、31.8%疼痛减轻,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CT肿瘤体积缩小达87.5%,术后3个月复查CT肿瘤体积缩小达92.5%,术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局部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手术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后的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36例肺癌及肺转移瘤患者.结果:36例患者中肺癌27例、肺转移瘤9例,共42个病灶,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8例.氩氦刀共治疗39次,平均每次治疗1.08个病灶.术中冷冻覆盖范围≥瘤体70%的瘤灶数为38个,总有效率90.5%.冷冻区CT值为负值,术后即时CT扫描CT值下降≥30Hu的瘤灶为32个,瘤细胞有效灭活率为76.2%.氩氦刀冷冻治疗1个月复查CT,CT值下降≥30Hu的瘤灶为31个,瘤细胞有效灭活率为73.8%,瘤灶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按照实体肿瘤评价标准,总有效率92.9%.3例瘤灶体积反而增大,且见新病灶出现.结论:研究肺部肿瘤氩氦刀靶向治疗后CT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CT导向氩氦刀冷冻治疗98例肺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72-73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的疗效价值。方法对98例肺癌在CT引导下使用氩氦超导手术系统反复冷冻升温使其肿瘤组织坏死。结果98例患者中冷冻率70%以上,1个月后CT复查肿瘤坏死率达到56%~70%。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是目前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在中心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例中心型肺癌均经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并经病理证实,对同一患者的CTVB和CT横断面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CTVB发现支气管腔内肿物4例,支气管腔狭窄6例,与CT横断面图像的诊断结果相同。结论:CTVB能如实显示支气管腔内肿物及狭窄,整体感强,但必须与CT横断面图像相结合才能进行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5.
氩氦靶向手术治疗系统(以下简称氩氦刀)的应用开辟了多种晚期实体肿瘤治疗的新领域,这种大温差的冷热交替疗法,可在短时间内使肿瘤细胞灭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肺癌患者的氩氦刀手术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因此CT扫描的正确应用在氩氦刀手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肺部肿瘤氩氦刀冷冻治疗后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T导向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后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价。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及肺转移瘤。结果96例患者中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病灶,单发病灶89例,多发病灶7例。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6个病灶,每次最多治疗2病灶。肿瘤直径最小1.2cm,最大15cm,平均(4.0±2.5)cm。其中瘤灶直径小于2cm的12个,直径在2~4cm之间的51个,直径在4~6cm之间的24个,直径大于6cm的23个。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lcm者25例。直径小于4cm的肺内63个肿块显效率100%,直径4~6cm的肺内24个肿块,显效率95.8%,直径大于6cm的23个肺内肿块,显效率69.6%。肺部肿瘤冷冻后CT表现病灶处开始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线。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术后即刻CT检查病灶CT值平均下降30~50Hu(P<0.001)。随着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时间延续,大部分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以直径小于4cm最明显,特别是直径小于2cm病灶,观察3个月后均已消失。个别原体积比较大(本研究>6cm)的肿块反而增大,且见新病灶出现。术后12个月追踪了81病灶,复查CT示:81个被消融肿块完全消失的16个(19.8%);缩小的42个(51.9%);稳定的17个(20.9%);增大的6个(7.4%);总有效率为92.6%。结论研究肺部肿瘤氩氦刀靶向治疗后CT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氩氦刀治疗兔肝脏肿瘤疗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兔VX2肝脏肿瘤模型,对其进行氩氦刀治疗。探讨氩氦刀治疗兔VX2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将VX2细胞株接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共42个病灶,用多层螺旋CT观察兔VX2肝脏肿瘤的生长,植入2周末和3周末后分别取15只,共22个病灶(A组)和15只,共20个病灶(B组)进行氩氦刀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后5周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进行观察,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VX2细胞株接种于兔肝成功率高,多层螺旋CT显示该肿瘤周围血供丰富,A、B两组在治疗后5周,MSCT显示肿瘤完全坏死率分别为68%(15/22)、30%(6/20);转移率分别为23%(5/22)、65%(13/20),与病理检查相符,并且两组之间对比肿瘤完全坏死率及转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移植性兔VX2肝脏肿瘤血供特点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十分有用的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可以抑制其生长和转移,疗效与其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周围型小肺癌胸部CT影像学特点,提高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 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行HRCT扫描20例,增强扫描32例。结果: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分叶征45例,毛刺征40例,胸膜凹陷征29例,血管纠集征28例,空泡征17例,空气支气管征10例。在32例增强扫描病例中,30例CT值增幅均>35 Hu。结论:螺旋CT扫描与HRCT的结合或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CTVB)及网格显示模式(mesh display mode,MDD)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患者行CTVB及MDD重建检查,包括鳞癌6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1例。用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后,将数据重建成CTVB及MDD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0例中CTVB及MDD显示肿瘤呈块状或结节状,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其中MDD显示支气管狭窄9支、闭塞4支,尤其是观察支气管肿瘤腔外侵犯的移行情况优于CTVB图像。但MDD显示支气管腔内瘤体则逊于CTVB图像。结论:CTVB及MDD是一种无创伤的诊断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10.
12.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重建技术及其在中心型肺癌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中心型肺癌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增强造影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肿瘤与肺血管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的三维肺血管图像都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到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毗邻关系。在中心型肺癌其邻近肺动脉的改变呈现3种类型:A型,手握球型;B型,枯树枝型;C型,残根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病理学特点。不同方法的三维重建对肺血管的显示能力有明显差异。结论:MSCT三维肺血管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以及与肺癌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VB)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MSCT检查后进行VB成像,并与同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BS)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CTVB与FBS所见一致性达93.3%.CTVB可清楚显示腔内型病变大小、形态、部位,浸润型及腔外型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结合其他三维重建技术亦可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VB能准确地显示中央型肺癌病变位置、大小及支气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超声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超声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45例49个病灶,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分为≤3cm和〉3cm两组,观察术中冰球形成和冰球覆盖病灶率、术后病理变化和病灶缩小率。结果87.5%的冰球在冷冻开始后50S内形成,声像图表现为横断面上靶区内的弧形强光带后方伴声影,纵断面上靶区内“成角凸起”的强光带后伴声影。随着复温,强光带消失,冷冻区呈不均匀高回声;CT扫描,冷冻消融区为类圆形的低密度区。治疗后组织病理学可见细胞浆疏松、空泡样改变、细胞核固缩、核浓染、核碎裂及溶解。两组术中冰球覆盖率≥80%、〈80%者分别为72.7%、27.3%和26.3%、73.7%,两组冰球覆盖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O.05)。术后3个月,≤3cm和〉3cm两组中,病灶缩小率≥50%的分别占81.8%和28.9%,两组病灶缩小率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恶性肿瘤,定位准确,影像学改变明显、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特别对小病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2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CT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s,后处理进行VR、MIP及MPR重建。结果:肺癌组62例中61例VR可以重建出支气管动脉(BA),正常对照组30例中26例可以重建出BA。肺癌组共重建出161支BA,平均2.6支/人;正常对照组共重建出45支BA,平均1.5支/人,肺癌组VR重建BA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右侧显示1支BA的占69.3%, 左侧显示2支以上BA的占50%,R1L2型占肺癌组总数的35.5%。共发现7支变异的BA,均从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发出。共发现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分别为肋间后动脉、内乳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肺癌组肺癌同侧BA行程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及肺癌对侧长。肺癌组34例可显示肿瘤血管形成。肺癌组肺癌同侧BA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肺癌对侧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肺癌同侧较肺癌对侧BA直径增粗、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肺癌癌肿越大,引起的BA血流量增加越明显。结论:64排CT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BA扩张和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生理特征,并可显示异常BA的起源及异常体动脉的供血,CTA可以显示肿瘤血管形成,对原发性肺癌血供研究及指导肺癌介入途径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能谱CT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3例(30次),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GSI模式增强CT扫描,测量/计算手术前后病灶最大面积(S)、最大径(L)、强化区最大径(LE)、中心区和边缘区CT均值及碘含量均值变化率;分析WHO、RECIST、mRECIST标准及CTm-rec、Im-rec标准下,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情况稳定(SD)、病情进展(PD),有效(CR+PR)、无效(SD+PD)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及整体生存期(OS)差异。结果 WHO、RECIST、mRECIST及CTm-rec标准下,1年期生存率随疗效变差而下降。RECIST标准下PR、SD、PD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RECIST、mRECIST标准下SD与PD患者、CTm-rec标准下PR与PD患者、Im-rec标准下PR与SD患者的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0.03、0.03)。CTm-rec及Im-rec标准下有效与无效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3)。结论 Im-rec标准更敏感,CTm-rec标准可对术后病灶复发进行预测。能谱CT多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疗效的早期、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CT定位下,采用弹簧芯状活检针对335例肺部肿块穿刺活检和病理分析,并检测部分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结果:335例肺穿刺取材的成功率为100%。检出恶性肿瘤283例(诊断率84.5%),其中肺腺癌135例,鳞癌71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8例,肺泡癌19例,胸膜间皮瘤5例,肺转移癌25例。良性病变49例,其中肺结核39例,肉芽肿样炎症和其他10例;未定论3例。活检后并发轻度咯血27例(8.1%),气胸22例(6.6%)。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断(CYFRA21-1)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1.9%、45.8%和62.8%。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对肺癌,特别是对周围性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血清CEA、NSE和CYFRA21-1对肺癌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双螺旋CT薄层扫描筛查早期肺癌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排探测器螺旋CT薄层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最佳扫描参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在不同扫描参数下对水模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不同扫描条件下采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噪声水平和辐射剂量,选择最佳扫描参数。对40名健康志愿者(体重小于75kg)的三个特定层面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对肺细微解剖结构、纵隔结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胸部健康体检,评价胸部病变检出能力。结果 采用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水模,在30mAs,床速6.0mm/9.0mm/rot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以清晰的分辨宽度为1.0mm的线对,5.0mm直径的圆形孔洞,单位面积辐射剂量为1.5~1.6mGy。不同扫描条件对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图像噪声,对识别肺纹理级别、亚段支气管、次级肺小叶及纵隔结构是有显著影响的,0.7s/rot-6.0 HS-45mA与1.0s/rot-9.0HS-30mA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需要,后者略优于前者。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筛查,共检出结节或肿块46个,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局限性增厚2例,腔内隆起3个。结论 选定1.0s/rot-9.0HS-30mA,AAR2为最佳扫描方案。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具有辐射剂量小,敏感性及性价比高的特点,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9.
病例1,男,48岁.因"误吸缝衣针10余天"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CT检查:左下叶背段示类圆形囊腔(图1A),大小约6.0 cm×4.8 cm,略不规则,分叶状,内见分隔,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最厚约2mm.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对肺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SCT)在肺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患者共84例,将术前16-S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前16-SCT分期和术后病理符合率为:I期95.2%,II期85.7%,IIIA期88.1%,IIIB期89.3%,IV期100%。16-SCT诊断T期肺癌的符合率为93.7%,诊断N期肺癌的符合率为93.2%。结论:16-SCT对肺癌术前分期即临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T的符合率高于N,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