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丽军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6):46-47
桥脑梗死经典的临床表现为交叉性体征:交叉性瘫及交叉性感觉障碍,而表现为以一侧肢体瘫痪、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基底部梗死少见,现将近几年来所遇到的16例患者临床征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诊治的左氧氟沙星所致精神行为异常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方式、精神行为异常特征和临床表现等情况。男、女发生左氧氟沙星所致精神行为异常几率一致(P0.05),年龄较高者出现异常情况较多,患有药物过敏史、呼吸系统感染者发生精神行为异常最多(P0.05);静脉注射途径发生精神行为异常最多,其发生时间在用药后1~24h和1~7d内较多,低于60min和高于7d均有1例精神行为异常;9例患者经中止给药后精神行为状态均有较好的改善,在3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经治疗后仍无法康复,存在精神缺陷。左氧氟沙星具有引起精神行为异常的风险,其病因及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多样,严重者会导致精神缺陷,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临床用药,避免不良临床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接受治疗的以精神行为异常为表现的低血糖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精神行为异常为表现的低血糖多见于老年患者,经快速血糖监测确诊。确诊前曾误诊为脑血管病2例、阿兹海默病3例,误诊率为33.33%。所有患者经喂服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后血糖恢复正常,症状缓解或消失。未发生死亡等严重后果。以精神行为异常为表现的低血糖临床常易误诊,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拓宽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情况,尽早诊断、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4.
5.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普通市民。因心情差1月,精神、行为异常8 d于2015年6月19日收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精神科。患者于2015年5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差,闷闷不乐,觉得自己没本事,6月7日左右出现表情呆滞,行为怪异,说话用唱歌形式表达,多疑,并曾有自残行为。6月13日出现双下肢乏力,搀扶下尚能行走。患者发病至入院前期间亦曾有过心情转好,精力充沛体验。入精神科时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科予口服齐拉西酮抗 相似文献
6.
癫痫(epilepsy)包括一组疾病和综合征,特征为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以发作性哭泣为表现的精神运动性发作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治疗老年性痴呆伴发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性痴呆伴发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糖、调脂等常规对症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多奈哌齐5 mg,每晚1次,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每次800 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治疗1、3个月后患者的认知、精神及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分值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3个月后BP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分值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3个月后AD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分值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奈哌齐可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精神行为异常症状,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0岁,以“反复口腔溃疡3年,发作性视物模糊、精神行为异常10个月,再发伴发热半天”入院。患者于10个月前无诱因突发持续性头痛(顶部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寒战、高热,体温波动于39—40℃,发热持续1周,同时伴有全身大小关节及肌肉疼痛,活动受限,2d后出现唇及唇周发红,双眼红肿,视物模糊,可见指动,口腔黏膜、舌体出现多发大小不等溃疡,有时口腔内有少许黄色脓样分泌物,剧痛,不能进食,渐出现言语不清,答非所问,胡言乱语,嗜睡,有时意识模糊,呼之不应。 相似文献
10.
11.
邱效芬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3,4(3):47-47
脑出血起病急骤 ,病情复杂多变 ,死亡率、致残率很高。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出血 ,有时 ,可无瘫痪及躯体感觉障碍症状 ,若对其缺乏了解和认识 ,常会导致误诊 ,延误治疗 ,产生严重后果。现将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出血 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女 ,6 3岁 ,因吵架时突然出现呆坐、少动、面无表情、不言语 2d入院。查体 :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T36 .7℃、P86次 /min、R2 0次 /min、BP14 6 / 90mmHg ,颈抵抗不明显 ,心肺正常 ,四肢肌力张力正常 ,巴氏症 (- ) ,克氏症 (- ) ,初诊为“癔症”。给针刺“人中穴” ,静注葡萄糖酸钙等… 相似文献
12.
13.
呼吸异常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疾病诊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曾有个案报道在低钙血症时可有反复呼吸异常,现将我科1994年以来遇到的9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生后2~38天,足月儿6例,早产儿3例,母乳喂养5例,人工喂养4例,母孕后期有双小腿腓肠肌痉挛史5例,同期伴随疾病有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硬肿症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咽下综合 相似文献
14.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表现的低血糖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病程长,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时,经常无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出现脑功能障碍,如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幻觉、精神行为异常、昏迷,有些甚至无任何症状,导致病情延误。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时,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者文献多有报道。对我院2003—07/2006—06以精神行为异常为表现的低血糖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分别对20例经常规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0例经靳三针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以及2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模糊风险决策能力测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规治疗组的脑卒中患者不仅存在数字广度(即倒序DS)(t=-15.4258,P0.01)及stroop-3错误率(t=12.2369,P0.01)测试的障碍,还存在模糊决策能力障碍,三组在博弈任务中总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靳三针治疗组的总净剩值高于常规治疗组(t=3.2264,P0.01),靳三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5个Block中的净剩值两两比较显示,从Block1至Block5两组净剩值的差异逐渐增加,并且在Block4(t=2.2281,P0.05)和Block5(t=2.2162 P0.05)的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靳三针治疗组在5个Block的净剩值及总净剩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关分析表明,常规治疗组的总净剩值与stroop-3错误率负相关(r=-0.691,P0.05)。结论: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在风险概率不明确条件下存在决策能力受损,表现出主动趋利不能。当使用具有明智作用的靳三针治疗后,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的模糊风险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背景:基底核区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最容易造成相邻皮质脊髓束损伤,从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程度障碍.功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真实有效地显示脑内白质结构,尤其是发生病变时,相邻和相关的白质纤维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以扩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指数最为敏感.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左侧基底核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对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情况下皮质脊髓束通路各向异性指数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10/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完成.对象:左侧基底核出血患者20例,左侧基底核缺血性病变患者27例.方法:利用GE 1.5T扫描仪及SUN工作站行全呐数据收集和后处理,在各向异性指数图像上分别测量延髓、脑桥、大脑脚、基底核、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等层面的皮质脊髓束通路走行区各向异性指数的测量.兴趣区大小的确定由个体纤维束轴位图上其结构所决定,以不超出该结构的范围、同时有2人对兴趣区大小进行肯定为准.主要观察指标:常规磁共振明确基底核区出血和缺血性病变患者,采集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并在工作站的扩散张量成像软件进行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域各向异性指数测量和分析.结果:左侧基底核区的出血、缺血性病变对左侧皮质脊髓束通路各个水平层面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各向异性指数的统计学分析,α=0.05.缺血及出血性病变患者延髓水平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桥水平直至半卵圆中心各层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尤其是基底核层面和放射冠层面的P值最小,又以放射冠层面最明显.结论:扩散张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核区缺血性病变对大脑脚层面及其以上的皮质脊髓束的影响较出血性病变大.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简称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2]。基底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急性脑梗死合并基底动脉瘤接受溶栓的病例在临床上十分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了我院20例慢性酒精性肝病继发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发现均以继发震颤性妄等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萎缩病变为主要表现,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20例接病情分为3组:见附表。 2.治疗方法:予肝脑清注射液、谷氨酸钾、谷氨酸钠、乙酰谷酷胺针、能量合剂、抗生素、补液和对症以及支持处理。有7例症状重伴脑水肿予20%甘露醇液 125 ml, iv, gtt, q 8 h, 2天后症状缓解而停用。 3.结果:20例病人均神志转清,抽搐停止,症状明显缓解,能自行活动行走,但反应稍慢。住院半月左右,无明显症状及阳性体征,肌… 相似文献
19.
l病例介绍病人男,56岁,因反复多饮、多尿、明征消瘦4年,疲乏、纳差两天人院。体检:血糖19.2_l/L、尿糖(++++)、尿团体(+++)、O飞CP12rllrTx>lth、BUN3.7_l/L,血气分析提示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病人理解力,定向力正常,反应稍迟钝,心肺(-)。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附症酸中毒。经补液,小刘丛胰岛素静滴,补钾等治疗后附症酸中毒纠正,即按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控制饮食,并给予三餐前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餐前尿糖一直波动在(+)~(++),血糖为10.ZIYllly,l/L。l周后上午,病人突然情绪激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