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通过外在表象推究内在机理的一种诊断方法。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本文从中医"象"的特点出发,把握"司外揣内"的内涵,探讨"司外揣内"思想在呕吐临证中的应用,为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4个方面。掌握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将有助于医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中医立法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特色,司外揣内则是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中,司外揣内作为主要的诊断思维而得到肯定。司外揣内作为中医治病的灵魂所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是辨证的惟一途径。古往今来,中医学家  相似文献   

4.
《灵枢·外揣》载有"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与在中医诊断学应用较为普遍的"司外揣内"相比",近者,司内揣外"古今多有歧义。结合《黄帝内经》中多篇含有的"远近""内外",并借鉴古今对"司内揣外"的释义与理解,试图从传统视角以及结合《黄帝内经》中"司""揣"含义的视角来探讨"近者,司内揣外"的多角度含义,从而为《黄帝内经》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做铺垫。  相似文献   

5.
<正>"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之思想,意为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之体表。"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认识病因的重要方法。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实验室、影像和器械等现代医学常用理化检查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中医所用,大大丰富了诊断途径,也拓展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  相似文献   

6.
信息,一般被理解为客观存在,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反映。基于"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中医诊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建立在对"象"信息的认识与分析上的,中医诊疗过程是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获取患者所反映出来的各类症状信息,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立象表意",做出判断,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配伍用药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借鉴信息科学的理论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具有模糊性、复杂性的中医诊疗信息特点与内在规律,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可以为中医诊疗的智能决策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守正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针对传统“司外揣内”让中医与现代科技相背离以及无法概括“无症状却隐藏着重大疾病”的现状,中医学者需秉承中医思维为主体,积极吸收总结西医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司内揣内”发展自身。随着中医从“司外揣内”阶段进入“司内揣内”阶段,中医的藏象理论将在宏观层面出现调整并借此扩展到细胞层面;中医的病、症、证概念则将重构为症是整个生命活动中出现的异常表现,既可以出现在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中;证不光是疾病中的某一阶段病理概括,还包括无病时阴阳将失衡之趋势概括;疾病时间节点前移,“阴阳平衡”也可出现疾病,要根据阴阳的状态和各种症状、体征综合判定健康与疾病,且疾病还包括自身阴阳尚处于平衡但将会导致他人阴阳失衡,对他人健康造成危害;中医的治疗体系将从宏观辨证论治和“中病即止”转变为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论治与“中病中症即止”。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医诊法的特色优势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的特色与优势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恒动的诊察观,别具一格的诊察方法。它的不足是难以全部从“司外”而“揣内”,本质与现象不统一时易产生误诊,病状信息的模糊性易导致诊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司外揣内"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诊查原则,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灵枢经》中有着很多对于司外揣内思维的相关论述,这一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也得以广泛应用。文章试从《灵枢经》的解读来探析司外揣内思维的认知方法,从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医诊断基础理论"司揣内外"的方法,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在"司内揣外"及"司外揣内"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主张心身同治,愈后防复的治疗观念,以期指导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12.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13.
升降散是清代温病大家杨栗山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所设,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外感邪热、火热内郁。该方经后世医家发展,灵活运用于临床,凡具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湿热内蕴者,均可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多系统疾患。刘文军教授精研伤寒、温病等中医经典,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炎之中医病机既有伏邪为患,又有气机升降失常,后期更有络脉瘀阻;其中以外邪、湿热、血瘀为标;又肺、脾、肾3脏不足为本,各因素互为因果,然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刘教授通过临证经验总结,认为升降散一从伏邪立论,二从升降立论,三从络病立论。治病求本,谨守气机失畅、湿热内蕴、络脉瘀阻之机,确立解表祛邪、升清降浊、调气活血之法,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4.
依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以邪正两方面类析金地四家学说,认为四家学说虽分为四,各有主张,所论有别,但共学术理论源流相连,不易分割。尤从邪正两方面类析四家学说,即吊同祛邪但表里有别;虽同补虚但阴阳有异。则更易于以简执繁而明了四家学说之要旨,便于临证之应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扶阳学派名中医唐农教授,崇尚经典,精于医学、国学,创造性地将国学中体用学说引入中医学体系,形象地阐明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和阴阳二气交感离合的体用关系。并基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及《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思想,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的总趋势是肾阳虚弱,火不暖土,先后天均失常,阴阳本体结构不同程度偏离本位。相应的总治则是温化内寒,健运脾土,使阳气能正常收藏,恢复"内阳外阴""阴平阳秘""阴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非典的中医命名、分期及病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非典起因于疫毒病邪,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其为“肺痹疫”。其病机特点突现一“毒”字,外邪引致湿热蕴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且根据其在病程中外邪引发内毒,诸邪交织,杂而为患的特点,将病程分为发热期、喘憋期、恢复期3期,按期论治,在救治过程中,视随时出现的变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历史上(1986-1989年)先人救治流行性出血热病413例的病例资料总结发现,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以湿、热、瘀、虚为主要病因,内外因结合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证候特点是:寒热虚实错杂、以湿热瘀证为主;主要病位在少阳三焦;治疗原则当寒温内外统一,并始终注意宣畅三焦。  相似文献   

18.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19.
在儿科诊断方法中,三岁以下小儿常用观察指纹的方法,并且是儿科独特而重要的诊法。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长短测轻重”,其中“红紫辨寒热”是说小儿指纹,色鲜红者,多主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红色主寒”似乎已成定论,这不仅与临床不符,而且与中医基本理论相悖逆。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率高,易迁延反复,中医称为"咳嗽".王成祥教授认为本病多为表里相因,虚实夹杂,注重辨分期、辨寒热、辨咳音、辨痰液性质,治疗上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以祛邪利肺为主,缓解期以补益肺肾为法.治则中分清邪正虚实,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