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之化痰方,许多医者尊方书所言,据其功用按图索骥,但细究方名成因,则不知其然.经查找多部方书,发现此方名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集验方》,以生姜为君药,其性偏温,至宋代的《三因方》减生姜至五片,以竹茹为君药,全方药性偏凉.历代对温胆汤的解释不同,总结前人的看法,发现《集验方》温胆汤之"温"是疗胆寒之意,而《三因方》温胆汤之"温"是"和"胆之意.此外,胆为六腑之一,根据古代"脏热腑寒"的既成说法,既然胆证为腑寒证,则治疗理应温胆.根据古人"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理论,温胆汤所治寒热之证均为胆虚而致,其功效并非为常人所说的"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而当为"清热化痰,舒胆和胃".  相似文献   

3.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后世注家多将“中正”解作“不偏不倚”之义。其实“正”为“盛”之通假字,为“盛纳、盛贮”之义,胆为盛受容纳胆汁之腑,所以说它是“中盛之官”。《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正指出胆腑盛纳胆汁之作用。“正”与“盛”古音近,故可通假。对于“胆决断”功能的认识,注家均以“果断”,“决定判断”等神气活动解释。这样解释与经文原义不合。“决”是“泄”义;“断”为“止”义,即贮藏疏泄之义。“决断”,指胆腑排泄,贮藏胆汁的生理功能。《说文》:“…  相似文献   

4.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之腑之“其气象  相似文献   

5.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医多从肝亢、外风、痰热、阴虚等分析论治,予以平肝、疏风、涤痰、滋阴等方法进行治疗。导师孙丽平教授认为“胆虚”为本病的常见病机之一,提出“从胆论治,兼顾心肾”的诊疗思路,以温胆定惊为主,兼以宁心安神、补肾助阳为法,选方用药取温胆、宁心、益肾之品,临床获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位在心,与肺、肝、胆关系密切,心之气营亏虚,肝胆失疏或胆虚气怯,痰气内停,或痰气蕴热化火扰动心神或胆腑,均可导致心悸。针对病机,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病怔忡宜温胆"思想,创制宁心定悸汤以补益气营,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宁心定悸,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方》,但方中有生姜而无茯苓,用于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后世方书记载,多与此见解相反,如汪昂《医方集解》有云“:胆为清静之腑,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非因胆寒而为之温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说明所谓“温”者,是因胆热而设,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方用药当从其性。陈修园《时方歌括》曰“: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进一步阐明了“温”的含义。方中以二陈汤和胃化痰,竹茹清膈上之热,枳实除三焦痰壅,热清痰除则胆气自清。…  相似文献   

8.
关于方名“温胆”,古代医家有多种解释。1胆的五行属性有的从胆的五行属性来解释,认为胆为春木,以温为常候,“温胆”并非解除胆寒之意,而是恢复胆的常态,即“温和”之性。“和即温也[”1]。如明·吴琨云:“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2]。此外,清·张秉成、费伯雄亦持这一观点,如张秉成云:“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3],费伯雄曰:“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净之故常”[4]。罗美则明确指出:温“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5]。现代医家梁贻俊教授亦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王劲松查安生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年级研究生210029关键词精室奇恒之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3.13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名曰奇恒之腑。”奇...  相似文献   

10.
读《素问·六节藏相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然“纂言者必钩其玄”,故将其总结如下,并找出最符合临床实际,最贴切的注解,详加论述。 一种观点是以王冰为代表的,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立论。唐王冰注“胆者,中正则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后明·马莳注“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羞肝之志为怒……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明·吴昆、清·姚止庵所论亦然。清·陈修国注“胆者担也,有胆方足以担天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若将此观点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利胆一法的临床运用历史悠久,自《伤寒论》便有明确组方,目前主要应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本着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思想,利胆一法在临床中还有更广泛的运用。胆为联系女子胞与脏腑之间的纽带;胆与肝连,可有助于肝之疏泄;胆为中正之官,可参与胞宫开闺藏泄的调节。在妇科的临床中,合理使用利胆、清胆中药,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 967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超声波检查肝胆的征象进行临床分析。方法超声波肝胆系统扫描。结果1 967例华支睾吸虫阳性者,肝胆系统超声波显示异常1 529例,占77.7%。其中重度者128例,占8.4%;中度者539例,占35.3%;轻度者862例,占56.4%。具体表现为肝、胆增大者87例占5.7%,肝内、胆管壁回声增强,管壁增厚,可见肝胆内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者1 289例,占84.3%,有胆囊壁增厚,内见粗大飘动光点者127例,占8.3%。1 247例肝内胆管回声强,合并胆囊增大312例,占肝内胆管壁像改变者的25.0%。结论超声波肝胆检查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例行体检中,对于无症状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诊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超声改变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彩色B超声像图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 139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 4 2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结果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与非肝炎对照组彩色B超胆囊异常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胆囊异常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胆囊异常与胆囊本身炎症无关。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便秘是小儿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目前多认为因胃肠积热、脾胃气虚、胃肠阴虚所致,治疗以清热、健脾、滋阴为主,刘建忠教授秉承倪珠英教授"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从肝脾论治小儿便秘,以虚实辨证为纲,标本兼治,以健脾疏肝、消食化积,理气导滞为法,疗效显著,久未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胆囊声像图改变。方法:对我院1994年3月~1997年11月收治的187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胆囊、肝脏及脾脏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声像图异常率:胆囊异常(678%)>肝脏异常(243%)>脾肿大(88%)>腹水(09%)。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最常见的异常声像图是胆囊的变化,且胆囊声像图较肝脏声像图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