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对糖代谢的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已较明确,并正在走向深入。糖代谢是机体自稳机能(homoostasis)的一个重要方面,Besedovsky等(1977)以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物质基础为依据,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ctocrine-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学说,这个学说的实质是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具有共  相似文献   

2.
贾力  梁晓春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08-709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不仅能引起代谢障碍,同时可导致大小血管、中枢及周围神经等多种损害.皮肤做为全身最大的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且代谢活跃.因此糖尿病患者皮肤易出现感染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以及多种血管神经病变.目前临床总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血糖,调节血脂,保护病变皮肤,避免不良刺激,针对不同的病因及皮损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现将糖尿病合并常见代谢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以引起多器官及系统的损害,最终导致眼、神经、肾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严重威胁生命,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合理的运用中、西药治疗糖尿病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贾力  梁晓春 《北京中医》2007,26(11):708-709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不仅能引起代谢障碍,同时可导致大小血管、中枢及周围神经等多种损害。皮肤做为全身最大的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且代谢活跃。因此糖尿病患者皮肤易出现感染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以及多种血管神经病变。目前临床总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血糖,调节血脂,保护病变皮肤,避免不良刺激,针对不同的病因及皮损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现将糖尿病合并常见代谢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丘脑是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本文观察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6.
有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的前沿领域之一。NEI网络是整体性地维护机体稳态的重要物质体系,是保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从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稳态及正常生理功能,这与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相对应。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与免疫组织器官上存在的相应受体结合等途径,免疫系统则通过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形成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盛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22-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该病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此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的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笔者总结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药进展。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控制、调节着机体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活动;内分泌系统的神经体液调节,则同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在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功能方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针刺某些穴位,肯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中引起某种反射,从而影响和调节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滋补肝肾中药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西药加滋补肝肾中药复健片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指标的变化。结果:复健片在临床总疗效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可改善各项伴随症状。结论:滋补肝肾中药复健片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实现对脑梗死患者机体多靶点、多环节地调节,对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清营汤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疗效评估及机理初探.方法:建立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以弥可保为阳性对照.将实验大鼠分作正常组、模型组、清营汤治疗组、弥可保对照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神经电生理影响,并观察其血清及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结果:清营汤可以提高模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清及肝组织中IGF-1表达.同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清营汤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改善IGF-1表达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常见甘味中药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丛宇  曹世杰  邱峰  齐学洁  康宁 《中草药》2022,53(11):3531-3537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研究发现五味中药中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应用频率最高。在中药五味理论中,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的功效,符合“滋阴”“健脾”的糖尿病中医治则。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与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机体炎症因子、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有关,以期丰富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挥发油及芳香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罗生  顾燕飞  李红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05-1611
中药挥发油及芳香性药物是一类与水不混溶,具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且来源不同,功效各异,在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及促进药物吸收等多方面都具有作用.近年来,关于中药挥发油及芳香性药物的研究日益增多,在医药方面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就中药挥发油及芳香性药物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促吸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挥发油及芳香性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英慧  高杰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14-2216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病,为临床常见高发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具有独特优势,方药作用机制亟待深入探索。神经血管单元(NVU)是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病机研究的新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MP/TIMP)系统动态失衡是其损伤和修复的关键启动因素。目前,未见缺血性脑卒中证候病机与NVU的深入报道。因此,以MMP/TIMP系统动态失衡对NVU的作用与机制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证型和方药治疗,开展整体性、动态性研究,不仅可有效指导临床方药治疗,而且可为进一步丰富、创新中风病的病机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记忆能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损伤,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传统降糖药也具有一定控制糖尿病认知损伤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上市,从而导致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医认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阴虚燥热为主,痰浊阻窍、瘀阻脑络为其标,治疗多以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治疗大法。近年来,有关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医学者针对该病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降血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排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个作用机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其发展。文章从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中药方剂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杜婧  王少兰  韩曼  于远望 《陕西中医》2020,(11):1673-1677
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是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可被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激活。PXR通过诱导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在肝脏、肠道、皮肤和血管内皮中发挥重要的解毒作用。此外,PXR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胆固醇代谢、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免疫炎症反应等功能。研究证实,PXR已被公认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干预靶点,如炎性结肠炎、坏死性肠炎、肝炎、皮炎、糖尿病等。多种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PXR受体激动剂通过核因子B(NF-κB)和尾部相关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通路干扰炎症反应,如虎杖、木蝴蝶、黄芩、黄连、丹参、白芷、人参、香附、五味子、高良姜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XR调节炎症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药激活PXR干预炎症反应的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补气中药治疗心衰新机制的研究——调节心肌能量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心肌能量代谢紊乱为切人点探讨中药特别是补气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思路.总结既往学术文献及研究结果,分析心衰与心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及补气中药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能量缺乏及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衰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心衰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抑制脂肪酸代谢产能、增加葡萄糖代谢产能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中医学“气”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医学中“能量”密切相关.党参黄芪等补气中药及其相关复方及/或有效成分在改善心衰、调节脂质和糖代谢供能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中药大都含有多糖,其代谢成单糖后可能成为心肌能量代谢的底物,从而发挥对心衰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心肌能量代谢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特别是补气中药治疗心衰的研究,将有可能找到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改善心衰预后的新的药物作用途径,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完善补气中药对心衰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同时也为中药治疗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分-靶点-疾病"相关关系。方法: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搜索参苓白术散中所有药物相关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并搜索2型糖尿病疾病靶标,二者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参苓白术散有499个药物化学成分,药物之间可能有较强的协同作用,经过基因本体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对应的关键靶点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髓鞘等,参与调控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1 481个生物过程、基因功能,并参与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神经系统等179个相关通路来治疗2型糖尿病。结论:本研究通过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筛选出了参苓白术散的化学成分,并预测出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相关通路,可能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为阐明其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深入挖掘和开发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柳 《中医药学刊》2010,(11):2247-2249
概括中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为中药色象。对中药色象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研究意义、中医药对皮肤色素代谢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了表述。认为结合现代医学的成熟技术,在深入研究色象中药对色素代谢影响的基础上,归纳中药色象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提高色素代谢障碍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深入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Antidiabetic herbal drugs officially approved in 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ver the centuries, Chinese herbal drugs have served as a major source of medi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cluding diabetes mellitus (known as 'Xiao-ke'). It is estimated that more than 200 species of plants exhibit hypoglycaemic properties, including many common plants, such as pumpkin, wheat, celery, wax guard, lotus root and bitter melon. To date, hundreds of herb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been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antidiabetic drugs of plant origin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by the Chinese health regulatory agency for commercial use in China. It was believed, through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that medicinal herbs were meticulously organized in these antidiabetic drug formulas such that polysaccharide containing herbs restore the functions of pancreatic tissues and cause an increase in insulin output by the functional beta cells, while other ingredients enhance the microcirculation,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insulin and facilitate the metabolism in insulin-dependent processes.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se drugs had a mild, but significant, blood glucose lowering effect and that the long-term use of these agents may be advantageous over chemical drugs in alleviating some of the chronic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diabetes. Additionally, the use of these natural agents in conjunction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s, such as a chemical agent or insulin, permits the use of lower doses of the drug and/or decreased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which decreases the side effects most commonly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