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琴  刘兰 《海南医学》2011,22(12):86-87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与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及明确两者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对74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及65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化和相关超声资料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与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相比,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谷丙转氨酶(ALT)的增高、白蛋白(A)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减少、球蛋白(G)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相比,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在超声描述方面,肝大、腹水、门静脉增宽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肝弥漫性病变、脾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指标及超声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对12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46.03%),肝功能越差发生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高,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患者,发生肝性恼病、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的机率都升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与钠的代谢失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肝硬化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转或延缓进展,阐明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特点,对预防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发生和发展成肝癌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主要与湿热疫毒有关,现代医学在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基础上,开始着手从遗传易感性方面展开研究。该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肝硬化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转或延缓进展,阐明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特点,对预防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发生和发展成肝癌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主要与湿热疫毒有关,现代医学在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基础上,开始着手从遗传易感性方面展开研究。该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5.
吴庆峰 《海南医学》2007,18(6):75-75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程度与肝性脑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根据血清钠的标准判定预后.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重度低钠血症中,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中轻度患者.结论 正确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可减少并发症及降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对8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进行了蛙蛇毒磷脂时间(RVVCT),中国蕲蛇酶时间(AT)及凝血像检查,发现RVVCT,AT及凝血像均廷长。其中以RVVCT为著,认为RVVCT对肝硬化病人失代偿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认为毒邪是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如坏死组织,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毒如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湿热,久酿致毒,致气血失调,损伤正气。术后以发热为主者,可分为热毒炽盛证和湿热蕴结证;以疼痛为主者,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血瘀水停证;发热和疼痛不明显、表现以虚证为主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8.
梁艳波 《黑龙江医学》2006,30(5):386-386
目的探讨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中的早期症状观察方法和重要性。方法分析了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及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对50例肝性脑病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并进行了整体评估。结果在消除肝性脑病的诱因及潜在危险因素,降低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玉  刘志坚  周贤斌 《浙江医学》2011,33(2):177-179,182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尝试建立预后判断指数(PI指数),以判断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PI指数、CTP分级、MELD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1)筛选出6个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2)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时,PI指数、CTP分级及MELD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分别为0.840、0.745、0.780。结论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PI指数在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精确性优于CTP分级、MELD模型。  相似文献   

10.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11.
癌瘤的发生和发展为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癌毒、瘀滞这两方面共同致病,体内外邪气可化毒,而体内气血津液的失调也可参与癌毒的形成,探讨癌毒、瘀滞和癌瘤形成之间的联系,可为癌瘤形成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探讨浊毒的病理特性及其对糖尿病病机变化的影响。认为血浊内蕴进而酿致毒性是形成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而浊毒又是糖尿病多种变证的核心所在。并从发病机理、临床指征、治疗实践等方面论证了浊毒在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浊毒贯穿于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过程,其中血浊内淤为疾病的启始之因。而浊毒损害则是糖尿病病机转变之要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指出黄疸病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机以湿为关键,湿热、寒湿、疫毒入脾胃肝胆,并深入血分,致气血阻滞,后期致气血阴阳耗伤。并说明湿、毒、瘀三者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三者在黄疸病机演变中的相互影响及演变。提出黄疸病机演变是湿、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的“三因九毒学说”主要包括:①内因三毒(正虚之引毒、情志之心毒、基因之天毒);②外因三毒(六淫之常毒、肝炎之疫毒、环境之癌毒);③不内外因三毒(摄生之积毒、疾病之变毒、药物之副毒)。  相似文献   

15.
从动脉粥样硬化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临床与科研实践反证等方面阐述了瘀热蕴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瘀热蕴毒损脉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开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动脉粥样硬化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临床与科研实践反证等方面阐述了瘀热蕴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瘀热蕴毒损脉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开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肿瘤微环境是与肿瘤侵袭、转移密不可分的局部内环境,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凸显了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创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提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肿瘤微环境可能是癌毒病机理论的生物学基础。通过比较癌毒与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产生、致病特性与致病机制,认为癌毒与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密切相关,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是癌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对进一步揭示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癌毒是肺癌“传舍”的根本,具有易伤正气、其性沉伏、发病猛烈、其性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等特性,也是肺癌传变的主要原因.癌毒通过本经顺传、借他经传、借他经逆传、五行相生相克、气-水之道等途径发生转移.另外,癌毒所舍之处必为虚处,癌毒久舍,则正气愈虚,“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