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美琼 《中国校医》2014,(6):458-458,460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鼻胆胰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150例经ERCP及介入治疗术的观察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50例患者经ERCP和鼻胆胰管引流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3~6d拔管;常见并发症经及时观察发现并治疗护理后,均能顺利恢复,效果满意。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术中的准确配合、术后严格的饮食管理及胆道系统的通畅引流,为ERCP及相关治疗的安全性和防治并发症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治疗技术,是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生的青睐。我院自2002年3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检查各种胰胆疾病322例,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病例进行了微创治疗。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688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种,观察组(344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适当改变操作技术环节,对照组(344例)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10.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P<0.05).②观察组患者中行Oddi括约肌切开者所占比例为12.21%,胰管多次显影者所占比例为15.41%,多次插管者所占比例为11.63%,均低于对照组(22.97%,28.49%和14.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729,x2=17.172,x2=19.046,P<0.05).观察组患者中年龄>60者所占比例为14.24%,大于对照组(13.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05).结论 行Oddi括约肌切开、胰管多次显影以及多次插管均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进操作环节能降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56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监测麻醉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需行ERCP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组)20例,行ERCP前口服2%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监测麻醉组(M组)20例,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行ERCP,比较两组患者操作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以Ramsay镇静评分评价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心率与血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维持在正常范围;两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N组。结论监测麻醉技术在ERCP操作中镇静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并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13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患者的标本,将分离培养的病原菌依据NCCLS指定的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严格按照按照NCCLS 2005年版。结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来源分布中,胆汁38株占26.03%、胰液30株占20.55%、消化道23株占15.75%、尿液16株占10.96%;共分离出病原菌1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4株占43.84%,革兰阴性菌82株占56.16%;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均<5.0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也均<5.00%。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当临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发生时,应先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1 644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执行。结果 1 644例ERCP患者发生胆道感染66例,感染率为4.01%;共分离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70.89%、革兰阳性菌23株占29.11%;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60.00%~70.00%,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为0。结论 ERCP术后患者胆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多病原菌呈多药耐药性,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监测麻醉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需行ERCP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组)20例,行ERCP前口服2%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监测麻醉组(M组)20例,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行ERCP,比较两组患者操作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以Ramsay镇静评分评价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心率与血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维持在正常范围;两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N组。结论监测麻醉技术在ERCP操作中镇静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与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手术者站立区域辐射场剂量的分布特点,为ERCP医护人员的防护提供辐射剂量学数据。方法 将ERCP手术者曝光时经常停留的区域分成40个测试点,每个测量点按照高度不同测量五个数据,使用X、γ辐射剂量率仪进行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结果 手术者站立区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3~386.0μSv/h。总体趋势而言,离照射野中心越近的位置其周围剂量当量率越高;对于同一位置,相当于头部,胸部,腹部及下肢高度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较为接近,足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略低一些,但也有例外。结论 ERCP手术者站立区域的高周围剂量当量率主要集中于在手术者经常站立的区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ERCP手术者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诊治性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评估.方法 回顾2000-2007年3350例次诊治性ERCP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共发生早期并发症68例次(68例),占2.03%,其中急性胰腺炎26例,胆道感染15例,消化道大出血20例,低氧血症3例,穿孔4例.6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64例好转,1例死亡;2例经外科手术、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介入手术后均好转.结论 诊治性ERCP术后以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最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60例行ERCP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NSAIDs预防急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30例)和预防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ERCP成功率、检查结果、术后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以及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 60例行ERCP患者,50例插管成功,成功率为83.33%(50/60).其中胆管、胰管均显影22例,胆管显影14例,胰管显影14例.预防组ERCP术后2、24 h血清淀粉酶分别为(227.3±62.9)、(292.4±39.6)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2±96.2)、(513.3±86.5)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可以减少胰液的分泌量和降低胰酶的浓度,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9,(12):1830-1834
目的探讨1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并发空气栓塞的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6月18日于全身麻醉下行ERCP术中并发空气栓塞的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 ed等数据库中关于ERCP术中并发空气栓塞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检索到27篇病例报告文献,共计纳入27例患者,对文献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死亡率55. 6%(15/27),致残率55. 6%(15/27)。结论 ERCP术中并发空气栓塞并发症的死亡率高,预后差,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ERCP术中罕见并发症空气栓塞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医源性胆道损伤24例进行分析,采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24例患者中18例(75.0%)成功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2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有效避免了再次手术,患者满意率为66.7%。结论对于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胆道损伤,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能够对损伤进行定位,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术后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痊愈,有效避免了再次手术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联合利福平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道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行ERCP术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ERCP术临床路径采取围术期预防措施及口服利福平预防胆道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预防胆道感染的基础上,于术前口服头孢哌酮与利福平预防ERCP术后胆道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个月内胆道感染情况。两组患者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药敏分析。结果术后一个月,试验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胆道感染5例,感染率为4.17%,对照组共发生术后感染9例,感染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62.50%,革兰阳性菌9株占37.50%。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较敏感。结论头孢哌酮联合利福平预防ERCP术后胆道感染效果优于单纯利福平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管感染的临床效果,旨在改善ERCP手术的临床预后。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1月86例行ERCP术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术后行ENBD,对照组术后未行ENBD,比较两组ERCP术后胆管感染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ERCP术后胆管感染分别为2、4例,感染率分别为4.3%、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2例单纯性胆管炎药物保守治疗后痊愈;对照组中单纯性胆管炎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分别行开腹胆道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其中2例治疗无效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 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胆管感染,对于存在ERCP术后胆管感染危险因素的手术患者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期间收治的10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B超、CT和ERCP影像资料,对其B超、CT、ERCP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55.77%,CT检查的准确率为77.88%,ERCP检查的准确率为91.35%。结论在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检查中,准确率高低排列依次为ERCP、CT、B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行治疗性ERCP的2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4例,轻症急性胰腺炎19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或考虑合并有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于发病72h内行急诊ERCP选择性插管以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待病情稳定择期行内镜下胆管取石或外科手术治疗;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内科非手术治疗,待血淀粉酶明显下降后,行磁共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MRCP)评估胆总管梗阻情况,再行内镜下一次性取石.结果 23例患者内镜下插管成功率100%,其中ERCP选择性插管20例,EST 3例.并发胆道出血1例,经内镜下局部止血成功,并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7例,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14例达临床治愈,9例于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探查术、联合部分肝叶切除术.结论治疗性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干预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效果。方法120例ASAⅡ~Ⅲ级老年拟行ERCP手术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手术开始前5min):芬太尼组患者静脉给予芬太尼0.1mg、丙泊酚1.5mg/kg。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地佐辛5mg、丙泊酚1.5mg/kg,待患者入睡后进行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min(T0)、诱导后1min(T1)、内镜置入(T2)、手术操作开始后5min(T3)、手术结束(T4)及患者苏醒(T5)各时点的心率(U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并记录从停药到患者睁眼的苏醒时间,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芬太尼组T1时点HR、RR、MAP较T0时及地佐辛组T1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为(7.9±3.6)min,明显长于地佐辛组的(4.3±2.9)min(P〈0.05)。芬太尼组出现轻微呼吸抑制(SpO2〈0.90)5例,呛咳4例,明显高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ERCP,具有麻醉起效迅速、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影响较小、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失为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1807例胆总管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患者进行ERCP及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5例)适当改变和联合应用ERCP操作技术环节,对照组(952例)应用传统方法,对发生的胰腺炎进行病因分析及治疗.结果 观察组胰腺炎发生率为0.35%(3/855),对照组胰腺炎发生率为1.26%(12/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8,P=0.031).结论 通过改变ERCP及EST的综合操作水平,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其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模型构建,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9年9月-2022年9月九江市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35例ERCP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29例),未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206例)。分析ERCP术后胆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构建的回归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29例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共检出4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18.37%、81.63%,其中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4.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后胆汁引流不充分是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方程模型:Logit(P)=-2.078+糖尿病×0.897+术后胆汁引流不充分×0.93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Logit(P)>13.08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95%CI:0.82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