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敏国  张正东  林玉娣 《中国校医》2012,26(11):824-826
目的 探讨某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某市近10年卫生部门所掌握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1.95%和50.98%.5-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期,6-9月为高峰.副溶血性孤菌中毒发生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占45.13%,其次为加工不当占28.32%;中毒食品列前3位的分别为肉及其制品、混合样(快餐盒饭类)、水产品;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占发生数的53.9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发生数的16.81%,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则各自占到12.39%.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应在5-10月加强对该菌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对重点单位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要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餐饮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昆山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昆山市2006-2011年食物中毒流行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昆山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7起,发病1 381人,死亡0人;8月份发生食物中毒次数最多(10起),九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19.77%,季度分布主要以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为主;主要场所为企业食堂(55.84%)、餐饮单位(15.58%)、学校食堂(14.29%)、家庭聚餐(9.09%);中毒原因主要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占64.94%,细菌性中毒,占22.08%,其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79%)和副溶血性弧菌(6.49%)。结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卫生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管防控机制,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消除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南昌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2012-2014年食物中毒流行病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南昌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9起,发病312人,死亡2人;6月份发生食物中毒次数最多,8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主要场所为家庭(37.93%)、学校食堂(31.03%)、餐饮单位(24.14%)、食品零售(6.90%);中毒原因主要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占51.72%,毒蕈中毒占31.03%,细菌性中毒占17.24%。结论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食品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管防控机制,加强控制关键环节,消除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及时查明食物中毒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有效控制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2009年深圳市罗湖区食物中毒资料,对其中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总起数35.42%,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中毒场所主要为餐厅,主要中毒食品为凉拌菜,潜伏期最短为2.5h,最长为23.5h。[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深圳市罗湖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因素,应加强市售食品制售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各可能污染环节的监控,控制好关键时期以及关键人群,做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茵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茵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月、8月、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孤茵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8起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海 《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03-1404
目的对某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法对该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近7年共发生28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32.94%。②发生高峰季节是7~10月份。③发生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④中毒人群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⑤潜伏期平均12h;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⑥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⑦半数发生中毒经营单位没有卫生许可证;全部的经营单位均有员工没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大部分的设施、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结论该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高峰季节、高危场所、高危食品等,且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监管未到位等薄弱环节;提示今后应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在高峰季节前做好预防该类食物中毒的关键控制点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镇江市1999—2007年食物中毒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镇江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镇江市1999-2007年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人数、时空分布、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镇江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时间分布主要以第2、3季度为主(76.19%),场所分布主要以公共餐饮业(52.38%)、集体食堂(21.43%)为主,以细菌性中毒为主(47.62%),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30.95%),成品、半成品以及原料交叉污染是主要原因。结论 在高发季节控制交叉污染点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梅  王永刚  蒋立新  李玥  潘瑞胤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18-11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了解2006年以来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饮单位的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副溶血性食物中毒的影响因素。结果自2006年以来,福田区共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6起,中毒112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1月,发病高峰在季节为7—11月,占中毒起数的81.0%。凉拌菜引起的食物中毒7起,占总数的26.9%;食用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引起的5起,占18.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员工服务人数比、环境样品合格率、生物样品合格率、卫生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应加强餐饮单位环境样品、生物样品的监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9.
张冠峰  林海  曹瞬珊 《职业与健康》2009,25(21):2289-2291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5年食物中毒流行特点,为防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中山市2004--2008年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2004--2008年共发生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1532人。该市食物中毒发生以5--10月发生的中毒事件最多,占总发生数的76.8%。中毒发生行业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最多,共有21起,占中毒起数的30.5%;变形杆菌次之,有12起,占中毒总数的17.5%。结论近年来,中山市每年均有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行业性等特点,集体饮食行业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以夏秋季发病最高。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 ,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 ,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及原因,为此类事件的预防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食物中毒发病47例,罹患率约为7.12%(47/660);潜伏期8-18 h,平均13 h;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体中毒食物不明。结论:本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出了预防类似食物中毒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餐饮服务业的监管,找出关键控制环节,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莱芜市餐饮服务业1999~2008年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莱芜市餐饮业累计发生食物中毒31起,中毒301人,死亡1人。其中,集体食堂发生2起、中毒131人,餐饮服务单位发生11起、中毒74人,家庭聚餐发生14起、中毒77人,死亡1人;第三季度发生11起,中毒122人,死亡1人;农村发生22起,中毒196人,死亡1人;细菌性食物中毒12起、中毒176人,化学性食物中毒17起,中毒118人(其中亚硝酸盐中毒10起、中毒101人),动植物性食物中毒2起、中毒7人、死亡1人;中毒的食品为肉及肉制品的21起,中毒199人。[结论]莱芜市餐饮业食物中毒以家庭聚餐、餐饮服务业为多,农村较多见,中毒的食源以肉及肉制品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桐乡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2015年桐乡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桐乡市2011年-2015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60起,患病人数为890人,无死亡;中毒规模平均为14.83人/起。5年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起数和患病人数最高的是2011年,最低的是2014年。2011年-2015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高发,共计20起,占中毒事件总数的33.33%;食物中毒患者总数为388人,占发病总人数的43.60%。中毒场所以农村村庄(26.67%)、餐饮服务单位(23.33%)和学校(20.00%)为主。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以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占总数的41.67%。结论桐乡市食物中毒事件有明显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强微生物污染导致中毒事件的防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副溶血弧菌污染的防控工作,防控重点场所是农村。  相似文献   

16.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2%。其中牡蛎中的检出率高达80.95%(34/42),其次为海蟹(25.00%,1/4)、海鱼(18.18%,2/11)。采集于不同季节的42份牡蛎。创伤弧菌的阳性率在4-6月最高,为100%(10/10),不同季节的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MPN法对34份创伤弧菌阳性的牡蛎进行定量分析,采样时环境温度为25—35℃的样品(18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38.0MPN/g)高于环境温度为10~24℃的样品(16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9.2MPN/g)。结论广东省部分海产品的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对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物中毒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7-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全省17个地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8起,各年分别为24、52、34、24和14起;中毒3107例,死亡27例。4川月份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共90起(占60.81%);城市为高发地区,共72起(占48.65%);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共66起(占44.5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共30起(占20.27%,30/148);误食毒蘑菇和农药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死亡人数分别为5和6例;集体食堂和家庭聚餐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为57起(占38.51%)和28起(占18.92%)。结论广东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广东省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主要致病因素和重点场所等特点,规范水产品的流通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3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0起,中毒1 950人,病死率为0.36%.9月份发生食物中毒起数(9起)和发病人数(469)最多.季度分布主要是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农村地区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和病死率均高于城市,场所主要是学校集体食堂(8起)、农村自办酒席(7起)和家庭(5起).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主要是微生物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37.50%、53.03%.化学类中毒的病死率高(4.07%).中毒原因多为食物污染、变质和误食.结论 预防秋季、农村地区、细菌性的食物中毒是减少陕西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2005—2008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白云区2005—2008年发生的3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8年白云区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9起,其中6—10月共发生37起,占总起数的94.87%;3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共采集样本915份,检出病原菌328份,总检出率为35.8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7.60%,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9.62%,沙门菌检出率为6.3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30%。检出病原菌的样本主要为病人肛拭子(呕吐物),检出率为60.87%(252/414);食物中毒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集体食堂,共22起,占总起数的56.4%。结论应加强对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督和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有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