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组织,也是涎腺中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CT扫描对诊断腮腺病变及了解周围有无侵犯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本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47例腮腺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腮腺肿块的CT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66例腮腺占位性病变(共69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腮腺肿瘤在不同增强时相的强化特征和强化程度,测量病灶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时图像的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腮腺占位性病变67个病灶中多形性腺瘤30例共30个病灶,腺淋巴瘤18例共21个病灶,基底细胞瘤8例共8个病灶,肌上皮瘤4例共4个病灶,恶性肿瘤4例,其中粘液表皮样癌1例,腮腺细胞癌1例,涎腺导管癌2例。平扫时所见病灶均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增强扫描腮腺肿瘤强化特点为:多形性腺瘤的表现是缓慢渐进强化,增强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腺淋巴瘤早期显著强化和快速流出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基底细胞瘤增强后动、静脉期均有显著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腮腺肌上皮瘤增强后动、静脉期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恶性肿瘤呈延迟显著渐进强化特点。腺淋巴瘤在动脉期的CT值明显高于其他的肿瘤,腮腺各类型肿瘤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测量的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腮腺不同类型的占位性病变在CT增强扫描中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因此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为腮腺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提供较多依据,其应用价值不容否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腮腺肿块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及漏诊。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大理州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腮腺肿块性病变32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GE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为腮腺混合瘤,6例为腮腺淋巴瘤,5例为慢性腮腺炎,腮腺癌8例,腮腺血管瘤1例,腮腺区神经鞘瘤1例,腮腺区结核1例,腮裂囊肿1例,结论:CT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很大,但是部分腮腺肿块CT表现无特征性,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CT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1例腮腺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患者病理类型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双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1例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最高(P <0.05)。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进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发现2例双侧多发,49例单发,43例患者观察到囊性病变,47例患者病灶边界模糊,16例观察到浅分叶,21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发现病灶实性成分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中腺泡细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增强幅度最为明显。结论: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CT、MRI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涎腺L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其中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患者中共检出22个病灶,位于腮腺16例,颌下腺6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16例。CT上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2例,MRI上信号均匀4例,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10例。8例侵犯周围结构,10例颌下及颈动脉鞘区见肿大淋巴结。组织学均表现为肿瘤性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间质浸润及免疫组织化学CK阳性表达。结论:涎腺LE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块常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中度至明显强化,坏死较少见,多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学上改变符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合影像学CT、MRI的定位,排除鼻咽癌转移,即可诊断为原发性涎腺LE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16例.包括涎腺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5例,涎腺外肿块4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2例),另有慢性腮腺炎1例。结果 6例涎腺良性肿瘤中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多结节分叶,增强后均匀强化。6例肿物较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5例涎腺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涎腺区肿块的部位、边界、包膜、密度及茎突移位情况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认为CT对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及涎腺内外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有手术病理证实,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腮腺区良性占位38例,恶性13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以多形性腺瘤(18/38)居多,平扫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其次为腺淋巴瘤(10/38),常位于腮腺后下极(9/10)并易囊变液化(2/10);13例腮腺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CT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粘液表皮样癌居多(5/7)。转移瘤6例,以鼻咽部来源常见(5/6),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原发灶。结论:CT扫描对腮腺浅叶病变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对于腮腺深叶病变及并发感染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9.
刘翠  杨星  王丽君  陈敏 《华西医学》2007,22(4):859-859
腮腺区肿块在临床上较常见,我院1996年至2004年共收治腮腺区肿块64例,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8年间共收治腮腺区肿块64例,经手术切除或活检、有完整临床资科和病理资料,病理诊断明确。复查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分类记录各型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2结果2.1一般情况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64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7例,男∶女=1:1.4;其中年龄最小1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8天~40年.腮腺良性肿瘤46例,占72.0%,恶性肿瘤12例,占18.8%,炎性包块4例,占6.3%,瘤样病变4例,占3.1%。2.2腮腺良性肿瘤在46例腮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30例,占65.2%,居良性肿瘤第一位。其次为乳头状淋巴瘤和导管乳头状瘤。2.3腮腺恶性肿瘤在12例腮腺恶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5例,占腮腺恶性肿瘤的41.7%,居恶性肿瘤第一位。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和乳头状囊腺癌。2.4治疗方法入院后分别作涎腺造影、B超及CT扫描,以了解病变组织影像学特征。对2例化脓性腮腺炎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作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全身应用抗菌素,对患者每日换药冲洗脓腔。阻...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附84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回顾分析8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影像评价:病灶数目、位置,密度、双期增强程度和方式;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增强动态变化程度:增高、无变化、减低和混合型,双期增强方式:均匀、不均匀,是否存在不强化的囊变坏死区。结果单发混合瘤40例;腺淋巴瘤29例(6例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病灶);基底细胞瘤10例(1例为单侧两个病灶);肌上皮瘤5例。肿瘤平扫都表现为大小约1~5cm的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病例有囊变。增强方式显著不同:腮腺混合瘤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CT值约升高20Hu;腮腺腺淋巴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极,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腮腺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40Hu;腮腺肌上皮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20Hu。结论不同类型的腮腺良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CT误诊原因。方法:分析8例CT误诊腮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型及CT表现。结果:8例中腺泡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癌1例。CT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3例,有浅分叶6例,4例部分边缘模糊,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结论:分化较好或病灶较小的腮腺恶性肿,CT定性诊断困难。肿块有浅分叶或部分区域轮廓模糊时,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手术病理情况、CT诊断准确率、良恶性腮腺肿瘤CT表现比较、及具体CT影像学表现。结果:80例腮腺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63例为良性肿瘤(78.75%),17例为恶性肿瘤(21.25%);其中良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29例(36.25%)、腺淋巴瘤18例(22.50%)、肌上皮瘤11例(13.75%)、血管瘤5例(6.25%);恶性肿瘤包括黏液表皮癌8例(10.00%)、腺样囊性癌4例(5.00%)、恶性混合瘤3例(3.75%)、腺泡细胞癌2例(2.50%);CT诊断腮腺肿瘤正确率为91.25%;良性腮腺肿瘤部位、形态、密度及边缘方面与恶性腮腺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多呈高密度,且大部分密度均匀,部位大多处于浅叶,且瘤体形态较为规则,边缘清晰;恶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深叶居多,瘤体形态大多不规则,且边缘不清楚。结论: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临床可全面分析CT征象,并...  相似文献   

15.
胸壁肿瘤、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提高对胸壁肿物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5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分型:位于肋骨内侧突向肺野的软组织肿块(Ⅰ型):胸膜转移瘤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胸膜结核2例;以肋骨、胸骨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病变(Ⅱa型):肋骨、胸骨转移瘤共6例,肋骨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各2例;发生于肋间隙的软组织肿块(Ⅱb型):肋间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发生于肋骨、胸骨外侧胸壁软组织肿块(Ⅲ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乳腺癌各1例。结论对于胸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应先将其分型,再细致观察其影像学特征,从常见病变入手,逐一排除,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手术切除、穿刺活检及临床综合确诊的胸壁肿物133例的CT表现,男72例,女61例,年龄13~76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71例加做CT增强扫描。结果按照病变的性质分为三组:(1)胸壁结核组52例;(2)软组织肿瘤组51例:包括脂肪瘤13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瘤3例,纤维瘤2例,表皮样囊肿3例,脂肪疝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软组织转移瘤20例;(3)骨组织肿瘤组30例:骨软骨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软骨肉瘤1例,骨髓瘤2例,骨转移瘤24例。结论 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判断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有无、来源、部位及范围等,对肿物的良恶性、原发或继发以及组织学定性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诊断胸壁肿物最主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儿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动脉期进行CTA重建以明确肿瘤血供情况.结果:15例中,11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单发8例,多发2例,共12个肿块,11个肿块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7个肿块内见钙化,另有1例为弥漫性.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为单发肿块,平扫2个肿块密度不均匀,1个肿块内见条索样钙化.增强后肿块自周边向心性强化,CTA显示肿块内丰富的血管影,主动脉管径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肝脏血管源性肿瘤间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各自的强化方式,CT多期增强扫描是鉴别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和文献复习(附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增强程度和方式,并与同期收集的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CT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肿瘤CT平扫和增强的CT值定量测量结果。结果:基底细胞瘤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可见比较明显的囊变区;增强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混合瘤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腺淋巴瘤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腺淋巴瘤、混合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CT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的持续性强化,伴有显著的囊变;与混合瘤和腺淋巴瘤两种常见良性肿瘤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0.
颅底软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颅底软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12例中,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CT平扫,其中3例做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12例软骨瘤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硬膜外,鞍旁肿瘤呈类圆形;同时累及前中颅凹或中后颅凹的肿瘤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边缘清楚,5例有颅底骨质破坏,其余病例肿块周围骨质呈侵蚀性改变,CT上肿瘤呈等,高混杂密度6例,呈均匀稍高密度1例,钙化表现为斑块状,小球状及弧线样高密度,MRI上T1WI均为低信号,7例肿块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余2例T2WI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瘤外侧与脑实质之间T2WI上可见弧线样低信号线,冠状位MRI上可见海绵窦有不同程度受累,CT与MR增强扫描肿瘤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软骨瘤多位于中线旁的硬膜外,特别是鞍旁,前颅凹或后颅凹肿块相连,根据其部位及CT、MRI表现可以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