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1987年1月~1988年3月收治了20例混合性中风,均经脑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互不相连。临床多具双侧及多灶损害体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观察室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混合性中风30例。发病时以出血灶为主者18例,以梗死灶为主者12例;具有单侧体征者20例,具有双侧体征者10例。结果提示:本组混合性中风以大血肿、小梗死较多;体征单侧较双侧为多;出血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脑叶和脑干,梗死灶多位于出血灶的对侧或为双侧小梗死。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观察室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混合性中风30例。发病时以出血灶为主者18例,以梗死灶为主者12例;具有单侧体征者20例,具有双侧体征者10例。结果提示:本组混合性中风以大血肿、小梗死较多;体征单侧较双侧为多;出血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脑叶和脑干,梗死灶多位于出血灶的对侧或为双侧小梗死。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多灶性中风目前国内报告较少,黄氏报告的脑出血合并梗塞仅为一个出血灶。现将我们观察的3例多灶性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1,女,53岁。患高血压15年,不正规服药。因受惊吓突然头痛,呕吐、不语、左侧肢体活动不  相似文献   

5.
混合性中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从而了解其发病机理。方法利用180只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s)通过升高或降低血压来改变血流动力学,及加用纤维蛋白原后再升高或降低血压,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及持续时间来引发脑卒中。筛选出梗塞出血并存的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加用纤维蛋白原(200±50)mg后,利血平03mg,间隔2h注射3次组引发混合性中风的发生率最高,达95%。受损部位以小脑、内囊、皮质、海马、丘脑为多,以大梗塞-小出血型中风为多,梗塞以小脑、海马为著。这些梗塞灶和出血灶都在24h内发生。结论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混合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压剧烈的波动和血液粘滞度的变化是引起混合性中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合并梗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告4例多年高血压的老年人,既往无中风史,突发偏瘫,CT显示大脑半球并存血肿和梗塞灶,呈现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病理状态。认为出血和梗塞是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当有2个部位病变的体征时更应注意混合性中风的可能,治疗上须将血压控制在适宜水平上,积极的中性治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混合性中风4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混合性中风系指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和缺 血性病变在不同部位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近年来随着CT、MRI等新的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出血合井梗塞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进一步认识脑出血合并梗塞的病因、病理以及脑出血量的多少,梗塞灶大小及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特征。现将我们经CT扫描证实的40例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混合性痴呆26例为研究组,老年前期型老年性痴呆31例和多发性梗塞性痴呆30例为对照组,通过采集病史、体检、智力测定及头颅CT平片的方法进行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有无高血压,有潜隐缓慢起病;有中风史,缓慢发展的痴呆病程;有局灶神经体征,智力减退较明显,CT证实有脑萎缩及梗塞灶,大多可考虑混合性痴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混合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高;24h内出现双侧或多灶体征;CT有新鲜出血灶与梗塞灶;以脱水降颅压,稳定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本病应临床与头颅CT相结合进行诊断,脱水及支持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30例脑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作为对照组,另30倒在上述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9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显效率63.4%,总有效率83.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刺五加注射液不仅用于缺血性中风,也可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并存的混合性中风的治疗。对加快意识的恢复,血肿和脑水肿的吸收以及梗塞灶的改善都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性混合性中风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两年来我们相继报道了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病例和病理资料,提出在传统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上,应将混合性中风单列一类,进行临床病理诊断。此已得到国内同道们的重视,为推动混合性中风的深入研究,现将高血压所致脑出血与梗塞并存者14例,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55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0周内自发脑卒中31只,其中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20只(64.5%),混合性中风11只(35.5%)。混合性中风的大鼠脑内细小动脉的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微动脉瘤形成及增生性反应等病变比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者更为广泛、严重。表明高血压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因,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是其发病基础。本文还根据中风灶的大小将混合性中风进一步分型,并探讨了各型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中风     
“中风”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无症状中风(Silent Stroke)则指有脑血管损害的影像特征,但无中风发病史和病理体征的情况。无症状中风一般发生在有临床表现的一过性脑缺血之后,其发作可以是极短暂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发作持续30分钟,8%出现CT损伤;持续1~4小时,14%出现CT损伤,发作持续5~24小时,23%的遗留CT损害灶。而那些更短暂的缺血发作常被忽略,但都能导致永久坏死性梗塞(灶)形成。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并发内脏功能衰竭日益受到重视,但混合性中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至今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观察的8例报告如下。资料 一般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61~84岁,平均746岁。全部有高血压病史。症状与体征:均为活动状态下起病,表现为头晕头痛4例,呕吐2例,意识障碍4例,偏瘫3例,四肢瘫5例,双侧病理反射阳性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CT检查:全部病人于发病后6~24h行头颅CT检查,均表现为新鲜出血灶与梗塞灶并存,互不相连。出血灶一侧单发8例,出血量为5~90mL,其中超过50mL有4例。血肿位于丘脑2例,伴破入脑室和中线移位1例;位于基底…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和脑梗塞灶周围组织钙,乳酸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酸酸中毒和细胞内钙超载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用Wister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内囊出血模型,分别测定出血灶周围区和梗塞周围区脑组织的乳酸,钙含量,结果表明脑出血周围区脑组织乳酸,钙含量与梗塞灶周围区脑组织乳酸,钙含量无明显差异。提示脑出血灶周围也存在一缺血区。  相似文献   

16.
器质性痴呆的CT临床再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将29例老年性痴呆(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先后二次脑CT结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发现50%的AD患者第二次CT显示由单一的脑萎缩转变为萎缩与梗塞相并存的混合性损害,MID者由梗塞转为混合性损害的达60%,二组疾病二次CT诊断变化率为51.7%。分析表明,病程越长,混合性损害的发生机会越多,与二次检查间隔时间长短无明显关联。混合性损害者易出现神经系统体征,认知功能障碍更较严重。作者认为,仅以一次CT结果下诊断有片面性,重视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混合性中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22例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此二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一梗塞型;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ID)40例,其中轻度24例占60%,中度13例占32.5%,重度3例占7.5%。头颅CT扫描发现梗塞灶112个,平均2.8个,梗塞部位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丘脑、内囊多发性脑梗塞多见。基底节梗塞产生痴呆者病灶较皮质下梗塞者面积小。痴呆程度与梗塞数目、脑萎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以下简称HI,是指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塞区血流再通而发生出血,近年来,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并发症之——继发性脑出血的被重视,再度引起人们对HI的关注。一、HI的病因 HI的病例报告,国内不到二百例,而国外尸检报告新近发生的脑梗塞病人30%是HI,对中风病人回顾性研究发现,初期CT检查没有出血改变的病人中11~42%在三周内发展为HI。常见的病因有:1.栓塞性中风。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中风病人发病率51~71%;非栓塞性中风病人HI发病率2~21%。病理证实的HI比CT发现的多,可能与CT对小病灶尤其是点状出血的检出率较低有关。在栓  相似文献   

20.
尾状核出血的临床、CT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8例尾状核出血,其特点为:(1)继发性脑室出血的发生率高。(2)偏瘫等局灶定位体征较其它类型脑出血为少。(3)病死率较其它类型脑出血低。根据CT特点可分3型:(1)轻型;(2)中型;(3)重型。三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