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heng B  Liu Y  Liu X  Ge J  Ling Y  Zheng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65-267,I00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80例 (80只眼 )于术前和术后 1周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检查 ;按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高低分成 2个组。观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术中超声能量、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和视力的关系。结果  80只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 (14 2 9± 16 7) μm ,术后为 (15 7 9± 36 7) μm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术后 3只眼出现黄斑水肿 ,11只眼出现房水中度闪光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 (139 9± 11 3) μm ,术后为 (197 6± 36 9) μ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 =2 75 1,P <0 0 5 )。低能量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 (15 6 2± 18 3) μm ,高能量组为 (172 6± 32 9) μ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2 4 11,P <0 0 5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性 (r=- 0 82 ,P <0 0 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导致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及黄斑水肿 ;术中高超声能量可明显影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形态 ;术后黄斑中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后视网膜黄斑区的变化。方法20例眼轴≥27 mm的高度近视患者,单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前后1周分别行手术眼和对侧未手术眼的视网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比观察手术眼黄斑区OCT图像的变化。结果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前后1周时视网膜黄班中心凹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31.6±16.37)、(189.75±45.69) 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5,P=0.01)。未手术眼同时测定的视网膜黄班中心凹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33.5±15.12)、(133.5±14.63)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7,P=0.853)。手术后1周时,20只手术眼中,3只眼发现明显的黄斑周围玻璃体条索牵引并伴有视网膜的增厚;1只眼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增厚明显并伴有轻度视网膜水肿。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部分患者出现玻璃体条索对视网膜的牵拉,部分患者出现亚临床状态的视网膜劈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0-9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 56例(56只眼)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及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眼底检查及眼底照像,术前1个月、术后1周、4周、6周、3个月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分析此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26只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30只眼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两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手法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高于超乳组(t=4.602,P=0.006),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低于超乳组(χ2=9.753,P=0.009),4周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现负相关.结论 虽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无差异,但是术后短期内手法小切口手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影响较大,并暂时影响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田芳  冯文国 《眼科研究》2005,23(6):632-635
目的观察白内障顺利进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5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3眼合并糖尿病或葡萄膜炎或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4、6、8周及3个月的黄斑部变化及60只正常眼的黄斑部。结果正常人中心注视点厚度为(151.5±11.1)μ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但单纯白内障组仅于术后4~6周有显著性差异;单纯白内障组10眼(20%)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8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9眼(90%)于6个月内自愈;合并症组13眼(4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且消退缓慢;术后各期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糖尿病、高度近视等易患黄斑水肿者,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但绝大多数人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疗效及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白内障患者72例(80眼),其中单纯白内障患者40例(44眼),合并AMD患者32例(36眼);于我院门诊就诊确诊近期不行手术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4周、3个月检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分别有43眼(97.73%)和25眼(69.44%)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AMD未手术组12眼(37.50%)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未发现视力提高者。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但仅在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12;t=3.076,P=0.003),且与单纯白内障组相比,合并AMD组术后4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P=0.044);AMD未手术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白内障组有5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1眼于术后4周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合并AMD组有8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产生者;AMD未手术组观察期内未发现黄斑区明显改变者。结论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本身并不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对于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评估此种非类固醇抗炎药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我院同一位医生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溴芬酸钠组26眼,术前3d及术后2wk应用溴芬酸钠眼液,每日2次,术后2wk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 对照组26眼仅术后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术前及术后1mo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水肿发生率。

结果:手术前后溴芬酸钠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1.077±22.194、221.692±29.685μm,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2.769±21.562、249.538±63.153μ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但两组的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是0和3.8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有可能减少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厚,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扭动式超声乳化方式对自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常规式超声和扭动式超声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对于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60例(64眼),于术后1周和6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不同的超声乳化方式对眼前段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30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T)术后1周为(195.6±11.2)μm,扭动组(34眼)为(163.5±10.8)μm(P〈0.05)。术后6周常规组为(223.2±12.8)μm,扭动组为(218.6±14.2)μm(P〉0.05)。术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75,P〈0.05)。结论常规式超声和扭动式超声均可引起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术后1周内扭动式超声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较小,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9.
沈秋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14-12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生物以及手术参数对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10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眼轴长度、超声时间、切口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54.43±17.43)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82.28±30.78)μm,平均增加(22.85±25.57)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眼术后2周发生黄斑囊样水肿。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量与核硬度、超声时间、CDE以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06、P=0.031、P=0.047),但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386)。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加量与BCVA的负对数(LogMAR)呈正相关(r=0.884,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有所增加,其与视力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核硬度、超声时间、CDE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在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手术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 用OCT检测19例IMH患者19只眼手术前、后的裂孔直径、孔晕直径、孔缘厚度及裂孔形态变化特征。 结果 OCT定量检测显示,裂孔直径平均由术前(570.95±264.59)μm减少到术后(337.05±335.95) μm,孔晕直 径平均由术前(1043.53±278.80) μm减少到术后(695.00±483.00) μm,孔缘厚 度平均由术前(389.78±60.58) μm减少到术后(298.78±109.80) μm。裂孔闭合、 缩小,孔晕缩小,孔缘厚度减少共17只眼,手术解剖成功率为89%。结论OCT能客观、精确、有效地判断IMH手术的解剖疗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71-138)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眼轴≥27mm,屈光度>-10.00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27例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3mo的黄斑区OCT检查,对比观察手术眼黄斑区OCT图象的变化。结果: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分别是:133±24μm和173±32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38±30μm,与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与术前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0.56)。术后OCT检查还发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1例,视网膜牵拉1例,黄斑区出血1例,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1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是:147±5μm和149±5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6),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50±5μm,与术前及术后1mo的视网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和t=1.316)。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mo大部分发生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视力呈负相关。部分患者出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3mo左右,大部分患者黄斑区水肿消退,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BACKGROUND: To examine macular thickness changes after uncomplicated cataract surgery in healthy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or arterial hypertension without ocular manifestation. SETTI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Rudolf Foundation Clinic, Ludwig Boltzmann Institute of Retinology and Biomicroscopic Lasersurgery, Vienna, Austria. METHODS: Prospective study with uneventful cataract surgery. Patients were subde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group one, we included 10 patients without any general internal disease, in group two 15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or arterial hypertension without ocular pathologies. Patients were examined preoperatively, one day, 1, 4 and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At each visit a complete ophthalmic evaluation, best corrected Snellen visual acuit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the macula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wenty-five eyes of 25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he mean age was 70 ± 10 year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foveal thickness in both groups was 164 μm ± 12. The foveal thickness four weeks after surgery was 167 ± 14 (p = 0.64) in group 1 and 173 μm ± 14 (p = 0.08) in group 2. One eye in each group had decreased visual results 1 week postoperatively with subclinical thickening of the central macula in OCT measurement. CONCLUSION: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foveal thickness after uneventful cataract surgery in both group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groups.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eyes with foveal thickening was higher in group 2 than in group 1 (60% to 20% after 4 weeks and 47% to 30% 12 weeks after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华山  王虎  谢秋霞  刘斐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469-147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黄斑形态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06/2020-05行白内障手术患者79例79眼,分为研究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38例38眼)和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1例41眼)。采用OCT的共焦激光成像技术,收集术前1d,术后1wk,1mo的黄斑小凹厚度和黄斑小凹区、内环区、外环区3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并将术前术后及组间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wk,1mo时,黄斑小凹厚度、小凹区厚度、外环区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P>0.05);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内环区黄斑厚度有差异(P<0.001)。其中研究组术后1wk内环区黄斑厚度较术前轻度增加,但无差异(P=0.057),术后1mo较术前和术后1wk均明显增加(均P<0.001)。对照组术后1wk,1mo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mo较1wk仍轻度增加(P=0.017)。内环区组间比较:术后1wk内环区黄斑厚度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t=6.233,P<0.05); 术后1mo内环区黄斑厚度仍略高于研究组(t=7.055,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无明显增加黄斑损害的风险,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早期发生黄斑水肿的概率更低,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2012,32(9):859-861,864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血化淤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0例140眼分为A,B两组,A组80眼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6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口服两个疗程,A,B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1,2,4,6,8wk及3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及房水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mo,B组视力≥1.0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wk,B组房水轻度闪辉比例明显低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4,6,8wk;3mo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出现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A,B两组术后2~8wk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1眼(13.7%)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wk,包括9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7眼3mo内水肿消失;B组2眼(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1眼中心凹增厚及1眼黄斑囊样水肿,发生于术后4~6wk,到术后3mo水肿消失。术后2~8wk,B组中心凹厚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口服中药活血化瘀汤后视力≥1.0的比例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示了活血化瘀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中医药疗法减轻组织水肿疗效独特,但其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防治作用少有报道。目的探讨口服活血化淤汤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常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150例180眼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药物组。单纯手术组86例100眼仅行手术治疗,手术+药物组64例80眼手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12I服14d。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6、8和12周对比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反应及前房反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周手术+药物组视力≥1.0的跟数分布基本与单纯手术组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5)。术后1周手术+药物组房水闪辉的眼数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1,P〈0.05)。单纯手术组、手术+药物组术后2~8周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周手术+药物组中心凹厚度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5、2.323、3.104、2.470,P〈0.05)。单纯手术组13眼(13/100,占1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中心凹增厚11眼,黄斑囊样水肿2眼,其中10眼术后12周内水肿消失。手术+药物组3眼(3/80,占3.75%)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黄斑中心凹增厚2眼及黄斑囊样水肿1眼,发生于术后4—6周,术后12周水肿消失。结论活血化淤汤能够促进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炎症的恢复,改善术后黄斑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