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2h,出现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结论 本事件是因误食名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儿童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因食入毒蘑菇中毒收住院的患儿共98例。并将考虑致死性毒菇中毒的病例共47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的危险因素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其阈值。结果 (1)98例毒蘑菇中毒来自57个家庭,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最大15岁1个月,最小1岁7个月;98例中急性肝损型41例,胃肠炎型57例;死亡18例,均为肝损型,治愈80例,死亡率18.3%,6月份死亡患儿最多(占总死亡88.89%);(2)根据专家指南共识评分98例毒蘑菇中毒患儿中有47例考虑致死性毒蘑菇中毒,其中存活29例,死亡18例,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年龄、住院天数、小儿危重症评分、脑病出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室指标入院后ALT、AST、LDH、PT、APTT、纤维蛋白原、LA、血浆氨、CK-MB、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的最高值与及血糖的最低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非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T预测食入毒菇中毒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55~0.969 ,P<0.001),阈值为4342.50U/L,敏感度77.8%,特异度86.2%。 结论 食入毒蘑菇中毒患儿死亡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型,单因素分析患儿年龄、住院天数、小儿危重症评分、ALT等与患儿死亡有关,其中ALT为预测毒蘑菇中毒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 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g,进食后10 min到0.5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症状.4名症状较轻者门诊给予处理后拒绝治疗,3名患者给予机械洗胃,药用炭胃管注入保留等促进毒物排泄治疗,其他患者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8名患者3~4d后病愈出院.现场采集的可疑毒蘑菇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结论 该中毒是一起由发光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为由发光类脐菇导致的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提示要加强对该种毒蘑菇的研究,并对当地群众开展毒针对性的预防和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6.
2020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发生一起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中毒事件,4例患者经过35d的治疗后康复出院,动态追踪复查,所有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鉴于亚稀褶红菇毒性强,近几年仍有致死事件发生,其致死人数仅次于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而国内鲜有关于亚稀褶红菇中毒的报道,致使此类蘑菇中毒的诊疗困难。为警示公众,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本文对该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诊断救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2005年5月,某消防队官兵在一场抢救化工厂爆炸事故中,灭火期间发生急性硫化氢中毒。1临床资料1.1事件经过 消防队官兵在整个灭火过程中,历经25h,中间只有短暂休息和轮换,约70%官兵出现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中毒症状,事后立即进行一次高压氧治疗,但中毒症状并未得到完全改善,有14名官兵于次日入住本院,进行住院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9.
血液净化联合中医药救治毒蘑菇中毒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1—2004年,对本院收治的32例毒蘑菇中毒患者,联用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及解毒养胃汤抢救,全部成功,无遗留后遗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及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阐述其发生规律,为蘑菇中毒预防控制和诊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2004~ 2014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并对2010~2014年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场所、人群的职业分布和事件鉴定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576起,中毒3 701例,死亡786例,病死率21.24%.蘑菇中毒事件数排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南,夏季高发,重大和较大级别的事件数占76.56%.2010 ~2014年数据显示,中毒原因为误采、误食或购买了有毒蘑菇,发生场所在家庭的占所有发生场所的87.5%,农民、工人、儿童和学生等活动范围大、好奇心强,不具备分辨可食蘑菇和有毒蘑菇能力,是蘑菇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人群;2010~2014年蘑菇中毒事件未能进行蘑菇鉴定和毒素检测的有200起,占同期蘑菇中毒事件数的92.59%;开展规范鉴定,明确鉴定到种的事件仅有2起.结论 蘑菇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源性中毒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同时加强重点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可疑有毒蘑菇采集、鉴定能力培训,开展预防蘑菇中毒健康宣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褶伞属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总结青褶伞中毒诊断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造成的中毒事件处理和中毒患者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中毒案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青褶伞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进行梳理.结果 2名中毒患者食用了不等量的,自行采集的白色野生蘑菇;发病潜伏期约4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稀水样便),一名患者伴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另一名患者呕吐少量淡红色液体,并在第2天伴有淡血性稀水便.给予足量补液、激素、保肝、青霉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3d后全部治愈出院.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结论 该中毒事件是一起由青褶伞引起的经口中毒,青褶伞菌为有毒蘑菇,主要引起消化道刺激性改变,病情较轻,病程短;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是识别青褶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 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肌酐等的上升,最终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符合以往报道的亚稀褶红菇的中毒表现.2位患者给予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保肝、保肾、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名患者于40余天后死亡.另一名患者虽然历经转院治疗,至2016年2月底仍未出院,预后不佳.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结论 亚稀褶红菇是一种毒性高的有毒蘑菇,其在我国分布较广,形态学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使用ITS片段)方法是物种鉴定的有效方法,此蘑菇中毒者潜伏期短,人中毒靶器官主要为横纹肌,重症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Hong Xiang Changlin Zhou Shiguang Lei Hong Yu Yafang Wang 《Clinical toxicology (Philadelphia, Pa.)》2018,56(5):365-369
Introduction: Guizhou Province in China has an abundant resource of wild mushrooms, including numerous poisonous species which contain various toxins. The mortality rate from wild mushroom poisoning has been high in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 Galerina sulciceps is a dangerously toxic mushroom which can be fatal if ingested.Methods: we report on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G. sulciceps poisoning which occurred in Duyun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pecies, its toxicity, observed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data, treatment modality, and prognosis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kind of mushroom poisoning.Results: Thirteen employees showed toxic symptoms after ingesting wild mushrooms the previous day in a company cantee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varied from gastroenteritis to hepatic and renal dysfunction. Most of the 13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nausea,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and elevated levels of biochemical indices of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 during which transaminase concentration peaked within 48–72?h. At 48?hours post-ingestion, all patients had hemodialysis, in addition to supportive care for hepatic and renal injury with oral Silibinin and Shenshuaining. All acute renal injury had resolved by day 10, and liver transaminases had trended toward normal in all patients and they were discharged. At follow-up in 30 days, both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had completely recovered in all.Conclusion: This poisoning occurs as a result of unintentional consumption of G. sulciceps, which is relatively rare in mushroom poisonings. All patients recovered fully after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prevent wild mushroom poisoning, the best preventive measure is to educate the public not to gather and eat any unidentified wild mushroo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在急性中毒一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急诊收治的280例各类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灌流组(150例,于中毒后24 h内进行血液灌流)和非灌流组(对照组,130例,仅予以常规洗胃、导泻等一般性治疗)。观察两组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肺水肿纠正时间、解毒剂应用剂量及死亡例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灌流组意识障碍纠正时间为(3.0±0.5)h,肺水肿平均纠正时间为(2.5±0.4)h,有机磷中毒阿托品用量为(26.0±2.5)mg,死亡5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8)h、(4.9±0.7)h、(47.0±6.5)mg及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中毒一体化治疗方法中,血液灌流能明显改善中毒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急诊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广西城、乡急性中毒特点,为全区急性中毒的救治策略提供数据.方法 查阅2005年至2009年广西11个市36家市级医院、12家县级医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收治急性中毒患者的病历资料,按中毒人群、中毒地点、中毒过程、中毒程度进行分类分析,并按城、乡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农村与城镇急性中毒患者分别为3678例、2153例.农村与城镇中毒患者性别(X 2=5.53,P<0.05)、年龄(x2=21.04,P<0.01)、职业分类(x 2=3156.83,P<0.01)、中毒地点(x 2=429.26,P<0.01)、中毒原因(x 2=363.06,P<0.01)、毒物分类(x2=1713.12,P<0.01)、中毒程度(x2=35.2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农村以男性(48.10%比44.91%)、年龄20-60岁(69.39%比67.53%)和>61岁(11.17%比8.69%)、务农者(74.85%比2.79%),发生在家中(80.64%比78.07%)、工作场地(11.83%比3.07%)与其他场所(4.08%比2.97%),以职业性(3.10%比1.30%)、误食性(21.85%比20.91%)、他杀性(0.31%比0.28%)、自杀性(39.07%比18.77%),由农药类(60.94%比12.13%)、植物类(7.08%比2.88%)、动物类(7.73%比6.56%)毒物引起重度中毒(25.86%比19.04%)的病例高于城镇.城镇以女性(55.09%比51.90%)、年龄<19岁(23.78%比19.44%)、无职业(33.35%比13.76%)、读书(17.53%比8.43%)、务工(31.95%比2.69%)、行政事业(10.84%比0.22%)、其他职业(3.53%比0.05%),发生在学校(8.78%比0.82%)、餐馆(5.48%比1.55%)、娱乐场所(1.63%比1.09%),以意外性(52.23%比31.27%)、医疗性(4.46%比2.56%)、其他(2.04%比1.85%),由化学类(33.19%比8.55%)、医药类(24.31%比9.12%)、其他类(20.92%比6.59%)毒物引起轻、中度中毒(44.87%比41.22%,36.09%比32.92%)的病例高于农村.结论 广西地区的急性中毒,在城、乡之间的人群结构、中毒地点与原因及其毒物类别、中毒程度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抢救流程和疗效。方法100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临床将其分为轻、重、极重三种类型,分别予以不同的抢救方案。①轻型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催吐-洗胃-导泄-亚甲蓝-维生素C,给予大量补液,24h 2500~4500ml,晶体约占2/3;②重型患者是液体复苏抗休克,应用多巴胺和纳络酮治疗;③极重型患者重点是防止脏器功能衰竭。结果抢救成功97例(97%),死亡3例(3%)。结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治疗关键是正确的抢救流程和抓住抢救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