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治疗流程化管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为综合性医院高效救治严重创伤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依照循证治疗流程化处理的严重创伤患者165例,作为研究组;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院内进行常规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前时间、早期漏诊率、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晚期死亡率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院内术前时间、检验获得时间、CT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52.1±10.2)min vs.(85.2±12.5)min;(40.3±5.2)min vs.(60.4±7.3)min;(24.2±8.3)min vs.(40.3±10.3)min;均P<0.01],损伤控制使用比例和氨甲环酸使用比例明显提高(46.1%vs.8.1%;55.3%vs.30.2%;均P<0.01),且研究组早期漏诊率、早期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7.9%vs.16.6%;5.5%vs.11.8%;9.1%vs.18.3%;均P<0.01),但是患者晚期死亡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vs.19.3%,P>0.05)。结论循证治疗流程化管理可明显提高严重创伤的院内急救水平,有益于患者早期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专业化和“两栖型”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1月至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301例“两栖型”院前急救病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至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574例专业化院前急救病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差异(P<0.01);院前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最近3年郑州市创伤流行病学现状和不同创伤急救模式对创伤救治的效果。方法统计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郑州市紧急救援中心的急诊流行病学资料和急救车出诊情况,比较自主型模式急救站和通道型模式急救站的创伤救治效果。结果郑州市紧急救援中心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派出的创伤出诊例次分别占当年急诊出诊总例次的45.3%、44.7%和45.8%。26家急救站中自主型模式1个,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8个,通道型模式17个。严重多发伤在自主型模式急救站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明显缩短了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和降低死亡率。结论创伤是急诊出车原因的第一位。布局合理的急救站为急诊患者提供了快捷的院前急救,迅速转运严重创伤患者到自主型模式急救站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优化流程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急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其行优化急救流程治疗;同时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车出车至接回的往返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专科确定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85.00%(51/60);观察组病死率为6.67%(4/60),低于对照组的15.00%(9/6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18/6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优化流程救治,能够最大限度缩短急诊室救治时间和专科确定治疗时间,提高急诊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保证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对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1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3%,高于对照组的87.30%,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能够提升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急救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刘坤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4):2451-2453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8年1月~10月收治的82例下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创伤处理,研究组在常规急救创伤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损伤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急救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期间并发症发生率(4.9%)显著低于对照组(17.1%),临床急救总有效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78.0%),住院时间(30.3±4.2)d显著低于对照组(48.6±5.8)d(P0.05)。结论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不仅能提高患者急救治疗效果,还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整体预后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 mL vs (2580±720) mL],病死率低(21.37% vs 34.99%),凝血酶原时间(PT)短[(11.17±1.5)s vs (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 vs 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急救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CRAMS评分<9分的重度创伤)多发伤患者80例,依据其他急救分站和本院急救分站所实施的不同的急救创伤管理模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创伤院前院内急救模式,研究组行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天数、入住ICU和受伤至医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急救满意结果。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12/40)(P<0.05)。研究组受伤到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警速度、反应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和诊治流程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电话沟通、现场处理、组织协调、院内衔接、收费合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多发伤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死亡率、入住ICU率和住院前后病死率,提高了急诊救治满意度,对预后效果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组)、2014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以及本院9名急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进行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品管圈进行院前急救。结果干预前患者死亡率、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痊愈率为17.50%、32.50%、10.00%、40.00%,干预后分别为2.50%、22.50%、0.00%、75.00%,干预后患者结局明显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前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为(23.46±10.54)min,医院反应时间为(18.25±8.13)min,而干预后分别为(14.06±10.00)、(5.82±3.14) min,干预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医院反应时间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品管圈能有效提升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缩短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及医院反应时间,有助于提升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万古霉素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善万古霉素谷浓度检查的患者进行筛选,对入组的59例患者按谷浓度水平分为3组:A组,谷浓度水平< 10 mg/L;B组,谷浓度水平在10~15mg/L;C组,谷浓度水平>15 mg/L.回顾性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三组间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在院病死率的差异,同时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分析3组间用药时长、住院时长及显效时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临床有效率(依次为55.6%、33.3%、51.7%)及细菌清除率(依次为38.9%、25%、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院病死率(依次为44.4%、25%、27.6%)却随谷浓度水平增加而降低(P<0.05).此外,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随着谷浓度水平的增高,用药时长(d)[依次为(14.90±6.44)、(18.75±7.23)、(17.93±9.42)]及住院时长(d)[依次为(33.70±18.17)、(79±45.53)、(66.20±52.48)]增加,显效时间(d)[依次为(4.82±2.62)、(3.75±0.50)、(4.07±3.20)]略有缩短,但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不同谷浓度水平时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不变,但提高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能降低在院病死率,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目标导向肾脏替代疗法(GDRRT)与每日高容量血液滤过(dHVHF)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128例心脏手术后发生AKI,并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R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GDRRT与dHVHF后的临床转归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GDRRT组(64例)和dHVHF组(64例)患者院内病死率均为43.75%;28 d病死率GDRRT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5%比57.81%,P=0.055),dHVHF组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h)和机械通气时间(d)均明显长于GDRRT组[356.5(176.3,554.6)比238.3(119.6,440.9),P=0.023;8.0(5.0,16.0)比6.0(3.0,13.5),P=0.042].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GDRRT组肾功能完全恢复率显著高于dHVHF组(39.1%比18.8%,P<0.01);肾功能部分恢复率低于dHVH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比9.4%,P>0.05).dHVHF组RRT治疗期间血肌酐(SCr)最高值及出院时SCr值均显著高于GDRRT组(μmol/L:最高值559.0±236.0比440.4±192.0,出院值381.4±267.0比271.2±164.4,均P<0.01).RRT治疗72 h内GDRRT组和dHVHF组低血压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m Hg,1 mm 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9%比37.5%,82±13比81±15,均P>0.05);dHVHF组心动过速及凝血事件发生率高于GDRRT组(78.1%比59.4%,35.9%比20.3%,均P<0.05).dHVHF组住院期间治疗费用(万元)明显高于GDRRT组(1.500±0.280比0.985±0.300,P<0.01).结论 GDRRT治疗心脏术后AKI安全有效,短期生存率及安全性与dHVHF相近,而在改善肾脏预后方面的作用 及降低治疗费用均优于dHVHF.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NMEDS)对急诊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急诊科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急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脓毒症患者164例,随访28 d按照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116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4h内NMEDS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MEDS与APACHEⅡ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预后能力的比较.结果 死亡组患者在入院24h内NMEDS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13.4±1.8)vs.(5.8±2.1),P <0.01;APACHEⅡ评分相比较,死亡组(27.4±3.6)分较存活组(17.6±4.1)分高,P=0.003;NMEDS评分不同分值28 d患者病死率:≤4分为4.5%,5~8分为10.0%,9~12分为19.4%,13~16分为42.4%,≥17分为66.7%.NMEDS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数值上较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01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 NMEDS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是可以应用的危险分层评分系统,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创伤患者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3%,高于对照组的87.30%,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能够提升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急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与配型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比较,评估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行血缘相关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计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受血缘相关HSCT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MSD-HSCT组(n=33)与haplo-HSCT组(n=35).所有患者疾病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中相应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纳入标准;患者诊断符合恶性血液病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对两组患者及供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HSCT后两组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HSCT方案、输入造血干细胞数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预处理方案类型及干细胞移植类型、供者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MSD-HSCT组与haplo-HSCT组患者疾病种类分布,疾病状态分布,供、受者间血型匹配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2.313、2.809、3.420,P=0.678、0.094、0.331);但MSD-H SCT组患者年龄大于haplo-HSC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10).②MSD-HSCT组患者输入单个核细胞(MNC)数为(15.0±3.8)×108/kg,haplo-HSCT组为(16.3±4.2)×108/k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7,P=0.206).MSD-HSCT组患者输入CD34+细胞数为(5.8±3.1)×106/kg,haplo-HSCT组为(6.8±2.7)×106/kg,两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062,P=0.294).③MSD-HSC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2.7±2.9)d,早于haplo-HSCT组的(16.1±4.8)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0,P=0.001);MSD-HSCT组患者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7±4.9)d亦早于haplo-HSCT组的(16.1±7.9)d,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094,P=0.016).本研究68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MSD-HSCT组与haplo-HSCT组供、受者嵌合度均为完全嵌合.④两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18.2%比22.9%)、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累积发生率(39.3%比26.9%)、植入综合征(ES)发生率(0比2.9%)、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率(24.2%比45.7%)、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发生率(3.0%比2.9%)、肝静脉阻塞性疾病(VOD)发生率(3.0%比2.9%)、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发生率(0比2.9%)、疱疹发生率(24.2%比14.3%)、细菌感染发生率(33.3%比20.0%)、真菌感染发生率(12.1%比20.0%)、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9.1%比5.7%)、继发肿瘤发生率(3.0%比0)、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综合征(RPLS)发生率(0比2.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27、1.551、0.957、3.429、0.002、0.002、0.957、1.089、1.551、0.778、0.284、1.076、0.957,P=0.634、0.336、0.328、0.064、0.966、0.966、0.328、0.297、0.213、0.378、0.594、0.299、0.328).⑤截至2015年9月1日,MSD-HSCT组共计21例患者存活,本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6.4%,复发率为18.2%,平均生存时间为(34.7±4.2)个月,3年OS率及DFS率分别为60.6%、56.0%.haplo-HSCT组23例存活,本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4.3%,复发率为5.7%,平均生存时间为(27.3±3.2)个月,3年OS率及DFS率分别为61.9%、58.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死亡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2.543、0.032,P=0.111、0.858);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537,P=0.129);两组患者3年OS率及DF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7、0.032,P=0.706、0.694).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MSD-HSCT后,造血重建时间早于接受haplo-HSCT者,但二者的OS率、DFS率、复发率、死亡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相近.hap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与MSD-HSCT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完善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202医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107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状况和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包扎、止血、固定、维持呼吸等院前急救处理,本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达到98.13%。结论强化的急救护理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能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检测在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35)、严重脓毒症组(n=25)、感染性休克组(n=20)。随访1年,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24)与存活组(n=56),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PCT、D-D水平。结果感染性休克组患者的血清PCT[(17.97±1.84) ng/ml]、D-D [(5.13±0.58)mg/L]水平及死亡率(30.00%)显著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 [(3.47±1.06) ng/ml]、D-D[(1.60±0.34) mg/L]水平、死亡率(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10.55±1.49) ng/ml]、D-D[(3.35±0.42)mg/L]水平及死亡率(20.00%)显著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D-D水平和死亡率(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6.01±1.27) ng/ml]、D-D [(2.14±0.72) mg/L]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的血清PCT[(19.34±2.11) ng/ml]、D-D[(5.78±1.24) mg/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均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PCT和D-D水平可有效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并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效的方法,通过院前诊断、急救、转送及有效的院内急诊救治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2009-01-2012-04共出诊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7例,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生命体征监护等治疗,并及时转运至医院。结果:107例脑出血患者经现场紧急处理后,均安全转送至医院,为院内进一步救治争取了时间,11例经入院后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病死率为10.28%。结论: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快速联系,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正确高效的院前急救对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与去甲肾上腺素(NE)相比,垂体后叶素能否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标记的临床对照研究,139例多巴胺用量超过5μg·kg-1· min-1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原则和方法相同,同时研究组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0.017~0.042 U/min( 1.0~ 2.5 U/h),如患者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再加用NE以达到目标血压;对照组以NE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139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6例纳入研究组,73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基线时血流动力学和人口统计学治疗相匹配;研究组和对照组28 d总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异(40.9%比46.6%,P>0.05).将患者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为界,发现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中,研究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0.3%( 3/29)比35.7%(10/28),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d:5(3,8)比5(3,8)]、机械通气时间[d:4.0(2.8,6.0)比4.0( 2.0,5.0)]上没有明显差异(均P>0.05).使用垂体后叶素24h后,研究组NE用量(.μg/min:7.99±5.02比10.12±5.12)和心率(次/min:93.27±7.84比108.45±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肌酐[μmol/L:87.5( 62.8,157.0)比76.0(52.5,117.0)]和乳酸(mmol/L:3.72±2.47比3.53±1.86)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糖皮质激素(43.9%比31.5%)和小剂量肝素(42.4%比41.1%)使用率相似(均P>0.05).结论 NE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可显著减少患者NE用量,减慢心率.尽管垂体后叶素不降低感染性休克总病死率,但对于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小剂量垂体后叶素与儿茶酚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可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