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临床中,辨外感寒邪导致的伤寒病与外感温热邪气导致的温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初期恶寒与发热的轻重。外感寒邪,因寒主收引,闭塞腠理,故恶寒重、发热轻;外感温热邪气,腠理并不闭塞,但表邪欲入里而导致表郁,故发热重、恶寒轻。二者以此为鉴别要点。辛温解表法,是针对外感寒邪初期的治法,它通过发汗散寒以解表;辛凉轻解法,是针对外感温热邪气初期的治法,它通过疏风清热以解表。在“八法”中二者一属汗法,一属清法,作用截然不同,临床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2.
小儿温病,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易于化燥,化热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温病候》谓:其发病是冬令严寒,儿体感受寒邪,伏于肌肉,当时没有发病,到春天气候和暖,随阳发泄而发病,出现头痛壮热等症,称为温病。又有一种病情,是冬令应寒而气候反温,如儿体感受这种非时之气,当时即刻发病,也有头痛壮热等症的,称为“冬温病”。凡邪气伤人,都有一个过程,才能发病。“小儿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之气,所以成病”。温者,是以区别于寒而言。六气无温之名,何以将热、暑、燥、火等症,都归属于温病之中呢?因为热不能遽成为热,燥不能遽成为  相似文献   

3.
4.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代表作为《温病条辨》,在这本书的许多地方,体现了吴鞠通对温病的治疗禁忌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思想加以总结,以供临床治疗温病之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注重实践,遣药立方讲求实效,擅长治疗各种温热疾病,他对石膏、薄荷、连翘、蝉境、滑石、羚羊角等药物在温病中的临床运用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挖掘和继承有助于开拓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清热解表法治疗紫癜肾血尿4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林 《新中医》2005,37(9):74-74
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炎(简称紫癜肾)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自2000~2004年,笔者采用清热解表、凉血活血法治疗紫癜肾血尿,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古文献、现代实验研究等角度探讨了解表剂煎煮时间的问题,认为辛温解表剂、扶正解表剂应当适当久煎,辛凉解表剂煎煮时间宜短,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病四大家治疗暑温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温病学说治疗暑温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温病四大家治疗暑温病的处方,借助SPSS 25.0 IBM SPSS Modeler 18计算机软件对处方进行用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等,并结合温病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分析药物使用频次、配伍规律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叶天士、吴鞠通和王士雄的湿温病理论,列举了三人的医案,分析了三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异同。认为三者用药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温病病因认识不一致;三者用药相同的原因是:他们都使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属古文倒句笔法,“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故变小其制以散邪,佐以石膏清内热,兼能监制麻、桂之温,以成辛凉解表之剂。既能驱怫郁之热,又能救内伤之津,开后世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14.
何锋  刘莉 《西部中医药》2007,20(11):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所论虚劳病是虚损的代表性疾病,仲景治病求本,治虚损以甘温扶阳为主,补五脏以脾肾虚弱为先,其治疗虚劳一法实乃补虚培元之宗.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固瘕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剖析 ,以论证固瘕证之实质——寒结旁流证。同时结合临床观察 ,初步探讨了证与病的相关关系 ,以及治疗方法与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6.
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论述颇多,究其源流,秦汉时期为理论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时期为其成熟和完善时期,明清以后为其补充和发展时期。探讨此源流对于目前治疗发热性病证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辛凉解表法虽首创于刘完素,完善于温病,但却溯源于仲景,仲景四方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完整的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思想。表热的根本在于卫气的阻滞,解表法最在意使卫气恢复流通,辛温、辛凉解表均不离辛者,以辛味发散或透达,邪气可随之出表,若单着眼于出汗者,已然失其本意。辛热开通气机,本不在发汗,汗液乃是随同郁热的开通一同从腠理而出,不同于西药单纯以发汗带出热量,而郁热并未解除。所以,纵使辛温解表,热如麻黄、桂枝也非为单纯发汗而设,乃取其辛散开通之意,汗液自蒸蒸而协同邪热一并而出。  相似文献   

18.
以类似证为中心,从六经病的太阳病、厥阴病及痞证三方面,讨论了《伤寒论》类似证辨证的具体运用,认为类似证辨证是仲师最为常用的辨证方法。并指出类似证辨证有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突出主症辨证的重要性及提示知常达变辨证思维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热药物其性属阳,分辛温(热)、甘温(热)、苦温三大类。可用于温病各期:初起少佐辛温以疏表透邪;中期少佐温通以理气活血,截断温邪深入传变;极期主施辛温开窍;后期少佐温药通阳化气,使阴得阳助而化生乃复,“壮火食气”者当大剂温热以急救回阳。湿温病当更多运用温药,因为湿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非温不化。其用于温病的基本作用一为透邪,二为扶正。温热药物治疗温病时,应在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前提下谨慎运用。  相似文献   

20.
宋素花 《山东中医杂志》2012,(8):541-543,593
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清营解表法与温病传统辨治体系的关系。认为运用复杂性辨证思维,结合当今环境、体质的时代特征,动态把握外感病之传变规律而提出的"营热体质外感"及"清营解表法"理论,是对温病传统理论、治法和药物运用原则的突破和创新,丰富了当今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