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_(1-2)侧方穿刺脊髓造影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造影方法。自1968年Kelly 和Alexan-der 首次报告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复习文献,对颈_(1-2)侧方穿刺进行脊髓造影术的有关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一、概述:颈_(1-2)侧方穿刺最早由Mu-len 用于脊髓丘脑束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1968年Kelly 和Alexander 首次报告了颈_(1-2)侧方穿刺碘苯脂脊髓造影术。1972年Heinz 和Goldman 报告了颈_(1-2)侧方穿刺空气脊髓造影术。1975年Skalpe 和Amund-sen 报告颈_(1-2)侧方穿刺甲泛影酰胺(Met-rizamide)造影,脊髓和神经袖套的轮廓均可  相似文献   

2.
颈椎侧方穿刺致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近年来连续施行520例次颈侧穿,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0.77%),现报告如下。4例年龄10~50岁,均取前方途径(平卧位取右侧乳突尖下1cm垂直穿刺),1针成功3例,7针成功1例,CSF呈均匀血  相似文献   

3.
经颈椎1~2侧方穿刺非离子型碘水脊髓造影(简称“颈穿造影”)是一种新方法,国内尚少报道。自1982年12月~1986年6月我院检查34例,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21~69岁。颈椎病16例、肿瘤8例、外伤4例、术后复查4例、先天性畸形1例、原因不明脊髓炎1例。诊断效果:优27例、良4例、差1例,穿刺失败2例;1例由于早期经验不多,病员过份紧张,另1例虽有硬脊膜突破感,但无脑脊液滴出,手术证实为颈2~6髓内肿瘤,局部蛛网膜下腔闭塞。造影后行CT对照27例、  相似文献   

4.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中Ca~(2+)变化(摘要)王中,周岱本研究直接提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脑组织中的线粒体,并测定了线粒体及脑组织中总Ca2+含量。一、材料与方法1.SAH模型的制作:参照季鹰的方法(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1973年收治1例因针刺安眠_2穴位引起延髓内出响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积极抢救无效而死亡,并作了病理解剖。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而于1973年6月30日上午10时由急诊入院。缘患者于6月26日晚(入院前4天)  相似文献   

6.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摘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摘要)李宝民,张纪,张远征近3年来,我科采用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的方法治疗13例脑和脊髓的脑脊液漏,获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18~45岁,平均31.4岁。因颅...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1979年以来,经颈_(1~2)侧方穿刺取脑脊液共500余人次,在此经验基础上,作者用此径路代替小脑延髓池穿刺行碘苯酯脊髓造影13例,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方法 病人仰卧,用9号腰椎穿刺针行颈_(1~2)侧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20例经CT证实的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72小时,平均21.5小时。其病因最常见是围产期窒息缺氧、产伤和早产。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发生失明、脑瘫、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本病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注氧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临床资料本实验组共治疗冲撞击伤性脑、脊髓损伤378例。重型284例,中型94例,年龄19~63岁。男308例,女70例。昏迷204例,朦胧146例,意识清楚47例,双下肢瘫25例。高颅压284例,复合伤241例。蛛网膜下腔注氧与尼莫地平治疗方法从略。二、结果本组研究第一期:注氧组22例,对照组22例,红细胞消失时间注氧组1695天,对照组2523天(P<005),临床治愈时间,注氧组3284天,对照组5757天(P<0005)。有效率100%。本组实验第二期:本组161例注氧情况…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病例l,患者,女,19岁,因“反复发作左侧面部、左手抽搐4周余”于2010年6月2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4周前(2010年6月1日)晚饭后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面部抽搐,数秒后出现左手抽搐,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应答自如,面色如常,无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11.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告姜永春,李金英,张刚军,张军,潘法挺,刘国仁例1:女性,39岁,1993年6月9日中午在上班路上打了一个喷嚏后突然感到腰部剧烈疼痛,呈针刺样并向后背部放散伴有双下肢疼痛,不能行走,大汗淋漓。2天后出现头痛但较腰痛为轻,以枕部...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所见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大多数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少见,国内丁氏统计9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发生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只有2例。近年来我院收治了两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病例男,50岁.因发作性腹、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15小时,尿潴留9小时于2002年8月12日10时入院.  相似文献   

14.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高血糖(附43例临床报告)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张国华,王维平,母成贤华北制药厂职工医院张新华1977年1月至1991年6月,我科收治43例伴发高血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因临床表现和预后与一般SAH不完全相...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大鼠经额钻孔,将导管插至颅底动脉环,直接注血模拟临床常见的动脉瘤出血,动态观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结果发现:在造成 SAH 后,插管侧半球的 rCBF 急剧下降,最大下降幅度为60.8%;对侧半球的 rCBF 在 SAH 后20分钟也开始降低,血流最大下降幅度为66.8%;半球低 rCBF 情况持续48小时以上。SAH 急性期血气及血压动态观察结果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或尼莫通及脑脊液(CSF)置换等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50人)和对照组(30人)。对照组应用止血、脱水、止痛、镇静等常规治疗方法,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或尼莫通及脑脊液置换。两组对比,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SAH的主要并发症如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死亡率,预防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尼莫地平或尼莫通及CSF置换等方法,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胸膜瘘为一少见疾病,文献中,仅有12例报道。其中11例为胸椎部钝性伤所致,1例发生于右肺上叶的支气管切除术后。本文报告的1例为56岁妇女,经胸腔在第11胸椎处切除一鸡蛋大的肿物,术中见肿物伸向椎间孔中,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纤维瘤,治愈出院。术后约3周主诉起立时头痛,平卧时减轻,因活动后呼吸困难就诊。无咳嗽和发热,胸片显示左胸腔积液。胸穿放液后呼吸困难缓解,抽出液清亮透明,比重1.015,蛋白1.3g/dl,糖104mg/dl,淀粉酶85单位。3个月内有3次类似发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少见,且易误诊。近年遇到2例,报告如下: 例1 陈××,男,41岁,农民。抬重物时突感腰背部及左下肢疼痛,3小时后扩延至右下肢,咳嗽、用力疼痛加剧;次日感双下肢麻木,无力,解小便费劲,低热、头痛。无呕吐。于1986年12月7日入院,既往无腰背痛及外伤史。体检:T37.9℃,BP16/11KPa,  相似文献   

20.
脊部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刘爱莲尹德君患者,男,67岁,于1993年7月13日入院。1周前于田间劳动时突感腰背部剧烈疼痛,2天以后出现眩晕,视物不清,非喷射状呕吐2次。无头痛及尿便障碍,无肢体运动障碍。住院1周后腰痛逐渐减轻。既往无高血压及青光眼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