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定位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诊治的60例MP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红外线热成像诊断技术定位并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对照组则定位传统腧穴进行针刺,2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线热成像分布图、McGill简化量表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现有痛强度(PPI)评分比较(t=-0.399、-0.454、-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PRI、VAS及PP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间PRI、VAS及P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改善程度上治疗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更为明显;同时治疗组腰背部高温区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布亦减少,而对照组腰背部高温区较治疗前亦有降低,分布亦减少,但与观察组相比在高温区及分布减少程度上仍有一定差距。 结论 通过红外线热成像图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定位后针刺灭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有效、快速、精准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痛点电疗联合牵伸运动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Q角大小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Lysholm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Q角比较(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疗效优于局部痛点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MPS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触发点局部阻滞组(对照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1个疗程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观察两组对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12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明显缓解9例,中度缓解15例,轻度缓解2例.两组疼痛缓解度中度以上的患者均占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相仿.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仿,但能够避免利多卡因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枢经推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枢经推拿组50例与常规推拿组50例.枢经推拿组选取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下肢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循行处施术,并点按环跳、风市、阳陵泉,然谷、太溪、阴谷等穴,最后擦法放松.常规推拿组参照《推拿治疗学》确定推拿方法,两组均隔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枢经椎拿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常规推拿组为68.8%(33/48),枢经推拿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组(P<0.05).结论 枢经推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浮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取浮针法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灸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睡眠质量、软组织张力、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4%(34/35),对照组有效率82.86%(2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局部酸痛评分、肌肉僵硬评分、麻木无力评分、困倦乏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多裂肌位移(force-displacement distance,FDD)、竖脊肌F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疼痛侧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优于普通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软组织张力和肌肉疲劳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通过针刺四肢和(或)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5~9个疗程,平均7.6个疗程。[结果]痊愈10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有效率88%。[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然存在误诊率及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本文筛选了针刺、艾灸、点刺放血、火针等治疗方法论证针灸治疗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为针灸结合牵张、运动等综合康复治疗在提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强  马永健  张丽娜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93-794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IL-1)含量的影响。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和口服精氨酸布洛芬颗粒+乙哌立松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IL-1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1)。2组治疗后血清IL-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活动功能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是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一个重要病理改变,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在其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例。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定。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超短波治疗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12例诊断为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6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理疗、对症治疗及后续的广播体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均是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推拿配合超短波理疗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好,方法简单,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53例。两组病例均采用按摩疗法,治疗组在按摩之前采用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1%,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推拿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透明质酸酶用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酶用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采用痛点筋膜下阻滞。药物配制:A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B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每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结束后1周评定疗效。结果 B组全部有效,总有效率100%,明显好于A组(16例,总有效率80%)(P〈0.05)。结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阻滞疗法时,复合透明质酸酶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治疗组实际完成治疗及观察的患者共35例,对照组共36例。治疗组予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2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CSI明显降低,FMA、ADL评分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及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优于毫针针刺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整合针灸方案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精灸联合穴位埋针疗法进行整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疲劳量表(F...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4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古丽玲  林发萍 《当代医学》2021,27(22):151-152
目的 探究盆底手法推拿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慢性盆腔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应用盆底手法推拿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6个月随访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后随访、6个月后随访,两组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除生理机能评分,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后随访、6个月后随访SF-36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手法推拿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痛可有效降低患者VAS评分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激痛点刺络放血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腰背MP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激痛点刺络放血治疗,5 d 1次;对照组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1次/d。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治疗组为9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刺络放血治疗腰背MPS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且操作安全、疗程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彭氏分筋推拿疗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腰背肌筋膜炎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彭氏分筋推拿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疗法治疗。2组每次治疗20 min,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对VAS评分和OD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彭氏分筋推拿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情况,其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9.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因素,现将该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78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评定(VAS)、巴式生活量表(BI)、血清五羟色胺(5-HT)、β-内啡呔(β-EP)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82.05%;两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β-E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DI、VAS、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较传统针灸而言,临床疗效更佳,能更好发挥镇痛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