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动物模型。方法类鼻疽杆菌腹腔接种FMMU白化豚鼠建立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外观、血液含菌量、死亡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果感染豚鼠出现疾病征象,造模后72h内血液含菌量达到约14000CFU/ml,造模后96h死亡率70%,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实质器官中存在典型的化脓灶,电镜观察表明豚鼠白细胞具有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杆菌感染模型,可作为人类的急性类鼻疽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类鼻疽杆菌感染豚鼠模型,分析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在类鼻疽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中的异同点。[方法]菌液腹腔接种豚鼠,96h之内每隔12h平皿培养法测定菌血症血液含菌量,同时测定动物死亡率,HE染色观察主要脏器病变,体外菌血症法进行多形核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造模后72h之内,白化豚鼠血液含菌量就迅速达到约14000CFU/ml,而花色豚鼠血液里几乎检测不到细菌。造模后96h白化豚鼠死亡率100%,花色豚鼠没有死亡。镜下观察发现主要脏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实质大多伴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形成,脾脏淋巴小结增生,肺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0.01 m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 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 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经鼻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后续类鼻疽菌的毒力研究和急性类鼻疽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经鼻主动吸入的感染途径,通过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和组织匀浆计数菌落等方法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小鼠的病理生理反应、脏器病理损伤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急性类鼻疽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并比较致病性类鼻疽临床株与非致病性类鼻疽泰国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BALB/c小鼠的不同表现。结果 急性类鼻疽菌经鼻感染模型中,BALB/c小鼠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3×105~3×106CFU可作为急性类鼻疽BALB/c小鼠病死模型的合适攻毒剂量,而半数致死量约在3×104~3×105CFU。大体解剖和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形成脓肿或坏死病灶,其中在脾脏最明显,并与攻毒剂量呈正相关。类鼻疽菌感染的小鼠血液、肺脏、脾脏及肝脏中均发现类鼻疽菌定植,且定植量与组织特异性有关,血液中分离到的活菌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FMMU白化豚鼠脑炎微孢子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动物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对照组两组.从患病兔分离纯化兔脑炎微孢子虫,豚鼠灌胃接种,免疫抑制剂组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粪便检查虫体,观察临床症状,光镜检查内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微孢子虫超微结构,评价FMMU白化豚鼠作为脑炎微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免疫抑制豚鼠于感染后第3天检出原虫,比非免疫抑制豚鼠检出时间早1 d.免疫抑制豚鼠于第6天全部检出原虫,比对照组豚鼠早2 d.对照组豚鼠除少数有食欲下降和消瘦外,其余无症状.免疫抑制豚鼠感染后出现消瘦、腹水等症状,5只于感染后35 d出现神经症状和少尿、排尿痛苦等泌尿系统症状.造模后40 d免疫抑制豚鼠死亡率达25%.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脑、肾、肝等内脏器官中存在局灶性淋巴上皮样肉芽肿病变.电镜观察表明脑炎微孢子虫具三层结构的孢子壁,孢子内部极管呈6圈螺旋排列.结论 成功建立免疫抑制FMMU白化豚鼠脑炎微孢子虫感染模型,可作为动物及人类的急性脑炎微孢子虫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加强类鼻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属热带医学疾病。我国海南、广东、香港、台湾以及南海周边国家为流行区,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类鼻疽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或水中,极易获取和传播;加上该菌易培养、耐药性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WHO将  相似文献   

7.
李金钟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2048-2051
鼻疽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分别是鼻疽和类鼻疽的病原菌,它们对人和动物均具有高度致病性,且为潜在的生物武器;所致感染死亡率很高,但迄今尚无可用的疫苗。对鼻疽和类鼻疽的诊断,应用传统的培养、生化鉴定的方法通常需要1周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且往往导致鉴定错误。本文将针对血清学和分子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维真  陈海 《广西医学》2005,27(8):1187-1188
目的了解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类鼻疽病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8例类鼻疽感染病人血液、痰液、脓性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及药物敏感试验,血细胞及血生化进行检测。结果从血液、痰液、脓性分泌物中分别分离、培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敏感。类鼻疽感染病人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粒细胞明显增高并且在中性分叶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血糖明显增高,肝功和心功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微生物学检测对类鼻疽病诊断具有诊断学意义,血细胞及生化检测对类鼻疽病诊断有辅助性作用。阿莫西林/棒酸、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应作为类鼻疽病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9.
三亚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流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诊断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 40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者多为成年人;其中6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占15.0%,好转24例占60.0%,死亡10例占25.0%。引起血流感染的同时可出现肺部重症感染及多器官衰竭。感染者多为工人和农民,年龄11个月~79岁。职业为工人12例,农民16例,无业10例,儿童2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替卡西林、多粘菌素B、粘菌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为80.0%~100.0%,其在海南沿海地区多见。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及早行血培养,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首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导致类鼻疽的病原菌。类鼻疽慢性感染时间长,急性起病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预后不佳。研究病原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致病及耐药机制将有效帮助疾病的诊疗,改善预后。本文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在宿主细胞外运动的形式、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毒力因子、耐药机制(外排泵、靶位点改变等)等方面阐述。为该菌所致类鼻疽的早期诊治及控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