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检测 12 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 (观察组 )和 5 0例行附件切除术、无输卵管妊娠史的卵巢囊肿患者 (对照组 )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组织中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DNA。结果 ⑴观察组 5 6例宫颈分泌物检测出解脲支原体DNA ,阳性率为 43 8% ,对照组 10例阳性 ;48例输卵管组织检测出解脲支原体DNA ,阳性率为 3 7 5 % ,对照组 5例阳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⑵观察组 3 5例宫颈分泌物检测出沙眼衣原体DNA ,阳性率为 2 7 3 % ,对照组 5例阳性 ;3 4例输卵管组织检测出解脲支原体DNA ,阳性率为 2 6 6% ,对照组 3例阳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⑶解脲支原体DNA阳性者盆腔粘连发生率为 70 6% ,沙眼衣原体阳性者盆腔粘连发生率为77 3 % ,两种病原体均阴性者盆腔粘连发生率为 13 3 %。结论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分离培养法,分别对106例早孕稽留流产患者(研究组)和98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者(对照组)进行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urea plasma urealyticum,UU)培养,并将两组清宫后绒毛及蜕膜送病检。结果研究组宫颈分泌物UU培养阳性例数(69例,占65.09%)明显高于对照组(16例,占1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绒毛膜炎62例(58.49%),对照组5例(5.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感染可通过性传播引起宫内感染,发生绒毛膜炎而导致稽留流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宫内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对180例稽留流产患者(观察组)和18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培养,并将两察组刮宫后绒毛及蜕膜送病理检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UU培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897%(124/180)和20.56%(37/180),观察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UU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3%(96/180)和10.56%(19/1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解脲支原体宫内感染是引起稽留流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FQ-PCR检测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不孕不育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5对不孕不育夫妇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精液或前列腺液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DNA和沙眼衣原体-DNA含量.结果 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DNA阳性率37.78%,沙眼衣原体-DNA阳性率28.89%,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总感染率52.22%,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15.00%、8.33%、20.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孕不育组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沙眼衣原体(P<0.05).女性患者解脲支原体-DNA载量和沙眼衣原体-DNA载量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引起男女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诊断引起不孕不育的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并试图找到预防和降低稽留流产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及细胞培养的方法对稽留流产患者170例和人工流产的孕妇88例的宫颈分泌物和妊娠产物同时进行了CT、UU的检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稽留流产组和人工流产组比较,标本来源宫颈分泌物,采用培养法,稽留流产与CT、UU感染及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采用PCR法与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与单纯CT及UU感染无关(P>0.05)。标本来源妊娠产物,采用培养法,稽留流产与CT、UU感染有关(P<0.05),与CT+UU混合感染无关,但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P=0.053)。采用PCR法与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与单纯CT、UU感染无关(P>0.05)。结论:孕妇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于合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99-2501
目的:探讨检测不孕症妇女体内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期在不孕症门诊收治的不孕症妇女90例,另收集120例正常妇女临床文献资料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宫颈分泌物、盆腔液中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情况,比较两组妇女UU与CT感染率差异,并分析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感染率差异。结果:90例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UU感染检出率为28.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P<0.05);继发性不孕妇女宫颈分泌物UU、CT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7%(23/61)、9.8%(6/61),比原发不孕组显著增高,且继发性不孕妇女盆腔液UU检出率也较原发不孕组明显增高。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导致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定期检测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16例不孕症妇女(不孕症组)及100例正常生育妇女(对照组)行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检测。结果:116例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标本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36.21%(42/116),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52.59%(61/116);正常生育妇女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12.00%(12/100)和19.00%(19/100),不孕症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混合感染率15.52%(18/116),对照组混合感染率6.00%(6/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子宫颈炎与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小嵋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61-1062
目的:了解子宫颈炎与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用专用试管及棉签自子宫颈炎患者的颈管内2 cm处旋转取出分泌物送中心实验室检查,沙眼衣原体由PCR技术检测,解脲支原体由培养法检测,结果均报阳性或阴性。结果:被检的子宫颈炎患者共367例,检出沙眼衣原体阳性者107例(29.15%),解脲支原体阳性者68例(18.53%)及两者并发感染者47例(12.88%)。沙眼衣原体感染中年轻患者为高,与中年妇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子宫颈炎的病原体中沙眼衣原体占30%,解脲支原体次之,两者并存感染占1/8左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供精志愿者这一特定群体尿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培养鉴定的方法对77例精液初筛正常的大学生供精志愿者进行尿道分泌物的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分析.结果:12例供精志愿者的解脲支原体阳性,占15.6%,4例供精志愿者的沙眼衣原体阳性,占5.2%.结论:大学生供精志愿者尿道分泌物感染情况提示:在校男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增强在校学生的生殖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0.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及染色体畸变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染色体畸变与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43例自然流产和40例人工流产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同时对两组患者夫妇双方抽取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实验组病原体总感染率41·8%,染色体畸变5例,对照组分别为15%和0例,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病原体感染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与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原体复合感染率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染色体畸变与自然流产密切相关(P<0·01)。本资料还发现,病原体感染与染色体畸变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有密切相关关系,提示病原体感染是引起本地区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但感染所占比例有所不同,解脲支原体感染占主要位置。染色体畸变对自然流产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对自然流产孕妇进行病原体培养和染色体检查在防止不良妊娠结局再次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及弓形虫感染与自然流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衣原体 (chlam ydia trachomatis ,C)、支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 )和弓形虫 (toxocara,T)对自然流产的影响。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别对 4 5例自然流产患者和 5 2例正常妊娠自愿人工流产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 U检测 ;T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 munosorbent assay,EL ISA )方法检测血清中 Ig M抗体。 结果 自然流产组 C、 U、 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2 2 .2 % (10 / 4 5 ) ,17.7% (8/4 5 )、 6 .7% (3/ 4 5 ) ,与对照组 5 .8% (3/ 5 2 ) ,7.7% (4 / 5 2 ) ,1.9% (1/ 5 2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随着流产的次数增加 C、 U和 T的检出阳性率增加 ,感染与自然流产次数呈正相关。 结论  C、 U、 T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可作为确定自然流产病因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于天为  田晓燕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59-2760
目的观察311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化酶法检测衣原体,采用培养法检测支原体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11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160例,阳性率为51.4%,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50.5%(157例),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0.96%(3例),(Uu+Mh)混合感染率5.46%(17例),检出沙眼衣原体136例,阳性率为43.7%。药敏试验显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最高;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甲砜霉素,司帕沙星敏感性最低。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主要以Uu发病率最高,且耐药株在不断增加.治疗支原体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赖俏红  黄惠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51-1752
目的分析宫颈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患者盆腔中支原体、衣原体的检测结果,了解宫颈与盆腔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住院手术患者,术前行宫颈分泌物支原体或衣原体培养阳性患者106例,术中盆腔取材,检测支原体及衣原体,支原体采用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鉴定、半定量计数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法,衣原体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60例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中盆腔支原体培养结果为无生长,阳性率为零,13例衣原体检测结果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7.69%。结论支原体并非导致盆腔器官粘连的主要病原体,衣原体的感染与盆腔粘连病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妇科不孕症患者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感染状况和药敏分析。方法:对2013例妇科不孕症患者进行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检查,并对阳性标本进行药敏分析。结果:2013例患者中阳性例数为921例,阳性检出率为45.75%,其中UU感染752例,UU+MH感染100例,MH感染39例,CT感染15例,CT+UU感染9例,CT+MH感染3例,CT+UU+MH感染2例,NG+UU感染1例。主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UU感染,首选药物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原始霉素。MH感染和UU+MH混合感染的首选药物均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原始霉素。结论:在妇科不孕症患者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较高,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进行选择用药,减少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法和分离培养法对95例自然流产者(观察组)和102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UU的检测。结果:①观察组宫颈分泌物CT和/或UU的总检出率为64.21%,对照组为2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CT、UU复合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自然流产次数≥2次者,CT、UU检出率与只有1次自然流产史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CT、UU复合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UU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相关,尤其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关系密切,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CT和UU的检测并积极治疗对防止不良妊娠结局再次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情况及妊娠合并下生殖道感染的致病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分布状况,探讨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方法对1874例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采集阴道分泌物,涂片,湿片检查滴虫、霉菌及清洁度;应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行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并监测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对存在下生殖道感染的症状体征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在1874例妊娠期妇女中,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有1225人(占65.37%);存在下生殖道感染症状体征且病原学检查为阳性者为540人(占28.82%),其中存在1种病原感染者380例,占感染组的70.37%;存在2~3种病原感染者160例,占感染组的29.63%。单纯型下生殖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是解脲支原体(41.58%)、细菌性阴道病(22.11%)、假丝酵母菌(9.74%);混合型下生殖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是解脲支原体(60.00%)、假丝酵母菌(58.13%)、细菌性阴道病(44.38%)。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调及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妊娠期下生殖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较常见,其次是混合型感染及其他。  相似文献   

17.
曾利  张傅山  徐莉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27-4128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妊娠的关系及药物敏感性。方法:用珠海银科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对患者组及对照组共418份宫颈分泌物作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组支原体的阳性率(67.6%)与对照组(7.0%)比较,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中的不孕组(67.1%)、习惯性流产组(67.9%)、死胎组(66.7%)之间支原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1),但与对照组(7.0%)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壮观霉素、克拉霉素、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不仅可引起不孕,而且还可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如习惯性流产及死胎等;支原体药敏以美满霉素、强力霉素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8.
多聚酶链反应临床应用97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淋球菌(NG)、人乳头病毒(HPV)、结核杆菌(TB)、乙肝病毒(HBV)、肺炎支原体(PM)、疱疹病毒(HSV)、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MU)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方法检测临床上拟诊断为淋球菌感染(淋病)、尖锐湿疣、结核、支原体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MU)的970例患者,判断其阳性率。结果NG阳性率38.2%(240/627),HPV阳性率66.O%(70/106),TB阳性率27.7%(20/72),HBV阳性率35.1%(33/94),PM阳性率33.3%(2/6),HSV阳性率20.O%(1/5),MU阳性率12.0%(4/33),CT阳性率22.0%(6/27)。结论FQ-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等优点,可应用于常见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IL- 8、TNF -α及宫颈UU/CT与先兆流产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80例病人,分为先兆流产组(47例)和正常早孕组(33例),均抽取静脉血送检血清IL- 8和TNF- α;②先兆流产组及正常早孕组采集宫颈分泌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DNA;③对于宫颈分泌物UU/CT阳性的先兆流产病人给予抗生素(红霉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 8、TNF -α的变化;④随访经红霉素治疗成功的病人至分娩。结果:①先兆流产病人与正常早孕妇女宫颈分泌物UU/CT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6 .60%和21. 21%(P<0 .01);②经抗生素治疗的先兆流产病人,治疗前后血清IL- 8、TNF -α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 01);③随访用红霉素治疗的先兆流产病人,足月分娩新生儿未发现异常。结论:①先兆流产与感染的关系密切;②IL- 8和TNF -α可以作为先兆流产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1215例异位妊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春荣  GONG Lin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51-3153
目的:了解深圳市异位妊娠的发生情况。方法:以2005年10月~2006年9月在深圳市22家医院确诊的宫外孕患者121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殖道感染史、人流史、避孕史、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现况调查,同时对其中进行保守治疗的155例患者和238例早期终止妊娠者进行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培养及淋球菌、加特纳杆菌培养检测比较。结果: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之比为1∶16,与人工流产之比为1∶31,总比为1∶47.8。82.38%的异位妊娠发生在20~35岁,且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和无正常职业、从事服务业的人群。病例组中曾患盆腔炎、输卵管炎者及宫颈微生物衣原体、解脲、人型支原体阳性率及淋球菌、加特纳菌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的临床症状以停经、腹痛、阴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输卵管(93.17%)为主,手术治疗占86.01%。结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无正常职业、从事服务业的人群及生殖道微生物感染为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加强孕前检查、普及性卫生教育、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将有利于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