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2.
3.
4.
目的 研究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30例纳入研究,采用屈光矫正治疗方式的65例患儿作为屈光治疗组,采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的65例患儿作为同量综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 结果 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6%、92.3%,均高于屈光治疗组的67.7%、76.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患儿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均优于屈光治疗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儿的以上各指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眼调节微波动,有利于促进视觉发育,提高患儿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单眼性弱视的发现年龄、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单眼性弱视与同期双眼弱视的首诊年龄、单眼弱视体检发现和非体检发现的年龄、单眼弱视各年龄组治愈率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首诊年龄单眼弱视比双眼弱视高1.7个百分点;低年龄组单眼弱视占40.6%,双眼弱视占62.0%;高年龄组单眼弱视占23.4%,而双眼弱视仅占6.0%;体检发现,单眼弱视占低年龄组的82.7%,而非体检发现仅占17.3%;高年龄组体检发现占10.0%,非体检发现却占90.0%.结论单眼弱视发现的年龄比双眼弱视高,主要靠体检发现.低年龄组的单眼弱视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引起弱视的病因有很多,而屈光不正是引起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它对儿童的视觉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早期进行散瞳验光、合理的光学矫正及治疗非常重要。我科对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了综合性治疗.现将治疗情况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影响弱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抽取的门诊确诊的弱视患儿256例453眼的特征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儿童弱视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129只非黄斑中心凹注视眼中98.45%属中重度弱视;41例斜视患儿中仅19例有三级功能;59例单眼弱视患儿中中重度占88.14%。【结论】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是弱视的主要病因之一,而是否伴有斜视、注视性质及屈光参差的情况则是影响弱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0例4~10岁单眼弱视儿童的综合治疗效果,为制定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随机收集2002年~2007年4~10岁单眼弱视儿童90例,对综合治疗时间1~2年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单眼弱视90例,基本痊愈18例,占20.00%,进步46例,占51.11%,无效26例,占28.89%;治疗效果女性比男性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开始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左眼的治疗效果比右眼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眼弱视左眼占57.78%,左眼的患病率比右眼高。结论:4~10岁儿童单眼弱视综合治疗1年后无效者比例高达28.89%,应加强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濮阳市儿童弱视患病状况及其屈光状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濮阳市4~7岁儿童弱视患病情况、特点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制定儿童弱视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筛查出视力低于4.9的儿童,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检查.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中心制定的<儿童弱视防治技术服务规范>进行诊断、评价和分析.结果濮阳市儿童弱视患病率为3.68%,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病率最高(57.14%),其次是斜视性弱视(27.16%)和屈光参差弱视(19.75%),形觉剥夺性弱视最少.儿童弱视大部分伴有屈光不正,以远视和远视散光所占比例最大(77.14%).矫正视力与两眼屈光差值呈负相关(r=0.436,P<0.05),与屈光度值相关不显著(r=0.001,P>0.05).结论屈光不正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学龄前是弱视的高发阶段,建立儿童眼科保健制度,定期进行视力普查,及早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正规治疗各型弱视是防治儿童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幼保健》2019,(7)
目的探讨斜视弱视儿童戴镜后屈光状态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45例(890只眼)斜视弱视儿童连续多年屈光数据,按诊断和屈光不正程度分别分组进行屈光度与观察期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屈光度与月龄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 05)。随着月龄增长,各组屈光度数改变先向远视进展,而后有逐渐向近视发展的趋势,改变速度接近(0. 009-9D)组,各组屈光度与月龄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 05)。随着月龄增长,除了H3 (+6D~+9D)组一开始即向近视发展,其余各组屈光度数改变先向远视进展,而后有逐渐向近视发展的趋势。M3 (-6D~-9D)组屈光度增加速度最快(b=0. 024),H1 (0D~+3D)组和H3 (+6D~+9D)组减少最慢(b=0. 007)。在远视各组中,H4组(>+9D)屈光度月下降速度最快(b=0. 020)。散光度数基本不变(P>0. 05)。结论斜视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只是其中的一种。屈光度与月龄存在直线回归关系。随着月龄增长,各组屈光度数改变先向远视进展,而后有逐渐向近视发展的趋势,改变速度接近。各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峰值年龄不同: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最小(1. 53~2. 6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最大(4. 51~6. 79岁)。按屈光不正程度分组,随着月龄增长,除了H3组(+6D~+9D)一开始即向近视发展,其余各组屈光度数改变先向远视进展,而后有逐渐向近视发展的趋势。M3组(-6D~-9D)组近视增加最快,H1组(0D~+3D)和H3组(+6D~+9D)组远视减少最慢。散光度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戴镜后屈光状态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提供随访时间及配镜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288例(576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连续多年屈光数据,按初诊时主导眼等效球镜度数分为8组进行屈光度与观察期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屈光度与月龄多数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首先,M4组非主导眼、M3组的双眼、M1组的双眼和H1组的双眼屈光度数改变先朝远视方向进展,但进展的度数逐年降低,后向近视方向发展的趋势。M2、H2和H3组的双眼屈光度数改变一开始即向近视方向进展。其次,转变年龄各不相同,H1非主导眼最小(2.4岁),M3主导眼最大(7.4岁)。第三,改变速度各不相同。远视各组下降速度接近;在近视组,M1的双眼和M3的主导眼增加速度最快,M2非主导眼增加速度最慢。散光度数基本不变。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正视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①一开始即向近视方向进展。②先朝远视进展,再向近视进展。演变速度和转变年龄与屈光不正程度、眼别相关。随访时间和配镜处方的制订需要考虑上述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屈光状态和斜弱视情况及特点,制定多学科的综合康复计划,促进患儿的视力能康复。方法对4~14岁的122例(244眼)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眼位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并记录详细的既往病史。结果本组脑瘫患儿中屈光不正220眼,发生率90.2%,其中80%经屈光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并以复性远视散光、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屈光不正状态在痉挛型和其他类型脑瘫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斜弱视发生率13.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50%,主要病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结论重视脑瘫患儿的屈光矫正,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痉挛型是斜弱视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脑瘫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单纯屈光矫正后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国内最新弱视诊断标准,对确诊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58例(116只眼)使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双眼,睫状肌麻痹后验光,按MPMVA原则根据患者年龄并结合患者眼位(隐斜)给予全矫或保留生理性的远视度数,散光足矫,然后随访追踪患者戴镜后3、6个月及1年时的视力。结果:屈光矫正3个月时视力达到同龄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的有57只眼(49.1%),6个月时有84只眼(72.4%),1年时有102只眼(87.9%)。随访1年时视力平均提高(3.59±2.04)行,其中视力提高≥2行的弱视眼占90.5%(105只眼);100.0%(38只眼)中度远视患者、82.4%(28只眼)高度远视患者、83.3%(30只眼)远视散光患者以及75.0%(6只眼)混合散光患者达到同龄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50.0%(9只眼)≥8岁患者视力达1.0。结论:多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仅通过单纯屈光矫正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准确的验光和正确的屈光矫正方法是提高这类弱视患者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弱视儿童医院集中治疗与家庭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更好地弱视治疗模式。方法 将115例(220眼)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医院集中治疗组与家庭治疗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弱视儿童医院集中组的治愈率为49.07%,家庭组的治愈率为3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分别治愈66,22,0例,治愈率分别为73.33%,21.15%,0,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9,P<0.01);集中治疗组早期视力提高较家庭治疗组明显,但随时间的推移视力提高水平减少。结论 弱视儿童医院早期集中治疗能提高弱视早期疗效,后期应逐步过渡到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辨别功能是否存在缺损。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79例(148眼)作为弱视组,抽取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进行轮廓辨别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轻度弱视组轮廓辨别级别主要分布在0.6级、0.7级、0.9级,中度弱视组主要集中在0.7~1.2级,对照组主要分布在0.6级。弱视组患儿的轮廓辨别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轮廓辨别能力上存在一定缺损,原因是双眼视力低下破坏了正常的双眼交互导致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破坏了轮廓辨别机制的协作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市新虹社区2015—2018年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和屈光状态,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为《上海市居民眼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导出2015—2018年视力和屈光状态完整记录共3904人次。结果2015—2018年幼儿园及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60.86%,有随教育阶段(幼儿园29.90%,小学62.63%,初中87.26%)升高的趋势(χ2趋势=720.331,P<0.05)。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7.31%,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4.29%(χ2=19.949,P<0.05)。按视力不良程度分类,轻度视力不良高峰阶段在小学一至三年级,中度视力不良高峰阶段在小学四、五年级,重度视力不良高峰阶段在初中,初二为视力不良最高峰值70.85%。戴镜视力不良总检出率达18.21%。屈光状态中近视总检出率为54.79%,有随教育阶段(幼儿园16.27%,小学56.61%,初中88.28%)升高的趋势(χ2趋势=1092.356,P<0.05)。从增长幅度看,小学一年级近视增长幅度最大。结论中小学学生近视率高,且明显高于幼儿园儿童,有随教育阶段升高的趋势。近视防控关键时期应提前到幼儿园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愈后脱镜指标。方法:儿童弱视治愈后必须符合4项指标才能脱镜,脱镜后要继续追踪观察3年。结果:368例678眼的弱视儿童治愈后,经3~7年的治疗,有205例364眼脱镜,占治愈眼数的53.69%。其中轻度弱视脱镜244眼,高于中度(114眼)和重度(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脱镜305眼,屈光参差性29眼,斜视性30眼;单纯远视性弱视脱镜316眼,高于单纯远散(11眼)和复性远散(37眼);而单纯近视性弱视和单纯近散、复性近散性弱视均没能脱镜。弱视儿童初戴眼镜属低屈光度脱镜289眼,中度58眼,高度17眼。从就诊时的年龄上看3~8周岁者脱镜率高。结论:儿童弱视治愈后按照4项脱镜指标摘掉眼镜是可行的。在脱镜前一定要坚持治疗复诊,即使脱镜后也要坚持追踪观察,最好观察超过视力发育敏感期12周岁之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遮盖疗法治疗,依据患儿是否接受综合训练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和对照组72例(单纯遮盖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分析两组患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6岁年龄段治疗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65.71%和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41.18%。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对于治疗年龄≤6岁患儿疗效优于7~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收集2014-2018年1 644名(3 288眼)3~6岁视力低常儿童,并进行视力检查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屈光状态、屈光参差分布、散光分布及弱视发生状况。结果各年龄组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类型均以远视为主,在远视类型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比例最高,为60.04%。随年龄增长远视比例降低,近视比例明显上升。屈光参差发生率为14.05%,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χ^2=37.31,P<0.01)。屈光参差程度越高,高屈光参差患者发生率相对越低(χ^2=79.181,P<0.01)。各年龄组散光程度及散光轴向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19、150.79,P<0.01)。弱视的发生率为12.77%,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加而升高(χ^2=379.15,P<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视知觉学习疗法对169例(266眼)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治疗,双眼视力相差两行者辅以遮盖疗法,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视知觉学习治疗对4~8岁儿童弱视的治愈率为67.7%,总有效率为87.6%;4~8岁各年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愈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混合散光型弱视疗效最好,其次为远视性,而近视性弱视最差;轻度弱视疗效最好,中度弱视次之,重度弱视最差;双眼性屈光参差弱视疗效优于单眼弱视型屈光参差患者。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好,治疗年龄、屈光类型、弱视程度、是否双眼弱视是视知觉学习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建议弱视儿童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