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28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结果:①双侧额部及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6-10mm)28例;②纵裂前部增宽(8~14mm)28例;③双侧裂池增宽25例(8~14mm),④鞍上池轻度扩大10例;⑤脑室轻度扩大14例;⑥额顶叶脑沟增宽,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12例.结论:螺旋CT检查在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的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172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测量计算其脑室颅腔横径(VT/ST)比率。结果:特发性98例(56.9%),继发性74例(43.1%)。CT表现:大脑半球纵裂前段增宽(≥6mm)158例,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5mm)156例,其中伴额顶区脑沟增宽加深(≥3mm),伴双侧侧裂池增宽(≥5mm)138例,鞍上池增大(≥25mm)58例,脑室不扩大68例,轻度扩大104例。全部患儿的VT/ST率均<15%。结论:CT结合临床能诊断外部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3.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pcepalus简称EH)是发生于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大多数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感染等因素有关。本文提供了对EH的认识标准,①短期内头围突然增大.②CT表现双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开大,可伴有额顶部脑沟增宽硬脑室增大。本文报告的20例EH病的CT表现:①额区及额顶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②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增宽,其中3例额顶区大脑半球间裂全部增宽;③基底池轻度扩大;④额顶区脑沟增深增宽;⑤脑室不大或有轻度扩大,额区及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及大脑半球间裂前部或全部增宽,是诊断EH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婴儿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资料。结果 10例新生儿患者在CT上均表现为脑白质的弥漫性密度减低,其中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有脑内出血。1例2个月大的患儿表现为两侧额、颞叶脑沟增宽及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增宽,5例经治疗后45d至6个月,CT复查表现为两侧脑沟、脑池、脑裂的增宽,其中3例伴有侧脑室和第3脑室的扩大。结论 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在新生儿类似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复查可呈现外部性脑积水或脑发育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21例小儿外伤性外部性脑积水。其CT表现为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纵裂前部增宽、脑沟裂增宽加深、脑室系统及脑底池轻度扩大。通过CT动态观察发现,这种改变出现在外伤后不久,且短期内可增多、减少或消失。文中对本病的发生机制、CT表现及与脑萎缩的鉴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获取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并与脑萎缩、硬膜下积脓、积液相鉴别,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选择外部性脑积水49例,脑萎缩21例,硬膜下积脓5例,硬膜下积液2例,分析其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对照。结果:1.外部性脑积水CT特征:额及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前部纵裂及大脑外侧裂增宽,额、顶区脑沟增宽、深陷,其他部正常,侧脑室可轻度扩大或正常,大脑额、顶叶凸面皮质无变薄征象。2.脑萎缩CT特征:大脑沟普遍增宽、深陷,有时小脑沟也增宽及其数目增多(≥4条),第三、四脑室及侧脑室扩大,纵裂增宽且不局限于前部,大脑凸面皮质变薄,蛛网膜下腔增宽且不局限于额顶区。3.硬膜下积脓CT特征: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密度高于脑脊液,大脑凸面受压,变平、内移,于新月形低密度与大脑凸面之间有一薄膜结构,呈膜状飘浮征象,侧脑室可有受压变窄。4.硬膜下积液CT特征:一侧或双侧新月形低密度影,为脑脊液CT值。脑凸面有受压略变平征象,单侧硬膜下积液可有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可有轻度变窄。结论:只要熟悉外部性脑积水、脑萎缩、硬膜下积脓,以及硬膜下积液各自的CT特征,一般不难对它们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CT鉴别脑外脑积水与脑萎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外脑积水是婴儿常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其主要CT表现为:1、两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2、大脑纵裂的前半部增宽;3、两侧额顶部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4、基底池扩大;5、脑室不扩张或仅有轻度扩张。脑萎缩的主要CT表现为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伴有脑室扩张。但脑萎缩的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是整个大脑皮质,而不只局限于两侧额顶叶,并且脑萎缩没有两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依据上述CT表现可容易区别脑外脑积水与脑萎缩。  相似文献   

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表现与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CT分度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和临床随访,总结CT诊断HIE的价值。按HIE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的病变分为3度。结果 在98例中CT诊断轻度HIE32例,中度HIE48例,重度HIE18例。跟踪随访HIE所致脑低密度灶在生后3个月内吸收消失;19例3~6个月出现外部性脑积水,1岁以后,外部性脑积水消失;3个月后部分病例可见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重度HIE在2个月内可引起脑软化和脑萎缩。结论 HIE的CT分度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外部性脑积水与脑萎缩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30例外部性脑积水和10例脑萎缩的CT表现作回顾性对照分析,EH的CT特征为: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局限性增宽,不伴有脑质、脑沟异常和脑室扩大;其脑室颅腔横径率小于15%。CA的特征为:脑周蛛网膜下腔普遍性增宽,且伴有脑皮质变薄,密度减低,脑沟普遍加深和脑室明显扩大,其VT/ST率大于15%。文中介绍并讨论了VT/ST率的测算方法和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110例经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进行CT检查,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10例中有88例CT表现异常,占80%;轻度CT表现41例.占46.6%,中度CT表现45例,占51.1%.重度CT表现2例,占2.3%;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占5.7%,脑室内出血2例,占2.3%;12例随访复查3例表现正常,6例表现外部性脑积水,2例表现为脑萎缩,1例表现为交通性脑积水。结论:HIE的CT诊断为:(1)脑水肿,表现为脑质低密区,CT值〈16Hu;(2)脑室系统受压变窄;(3)脑出血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内出血;(4)脑梗塞很少见。轻、中度HIE患儿临床预后较好,重度HIE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以下简称HIE)的发展规律及其预后情况。材料与方法:选择有围产期窒息史、头颅CT诊断为不同程度HIE的新生儿83例,分别于3个月、6个月、1岁、2岁和4岁以前进行头颅CT和临床复查。结果:3个月时56%病例有头颅CT异常,大部分表现为外部性脑积水,28%病例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6个月时33%病例有CT异常,33%病例有临床表现。1岁以后约20%病例有CT异常,表现为局限性脑软化灶和脑萎缩,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论:(1)HIE所致脑质低密度灶在生后2~3个月内吸收消散。(2)HIE在3个月时有半数病例头颅CT表现异常,大部分表现为外部性脑积水,1岁以后,外部性脑积水愈合,约20%病例留有局限性脑软化和脑萎缩等严重后遗症。(3)HIE的预后与CT分度密切相关,轻度者预后良好,中、重度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报告18例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均具有外部性脑积水的黄型CT表现,通过对6例CT复查动态观察确认,这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室外形),随病情演变可在短期内增多,减少或消失,笔者认为这对于颅内感染(特别是脑膜炎)的诊断是一个有意义的CT征象,对本病的发生机制,动态变化,CT表现与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报告18例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均具有外部性脑积水的典型CT表现。通过对6例CT复查动态观察确认,这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室外型),随病情演变可在短期内增多、减少或消失。笔者认为这对于颅内感染(特别是脑膜炎)的诊断是一个有意义的CT征象。对本病的发生机制、动态变化、CT表现与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患儿颅内CT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对50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头部CT检查,男33例,女17例,年龄27天-3月,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48例颅脑CT异常,表现为(1)脑实质血肿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硬膜下出血38例,脑室内血肿3例。(2)弥漫性脑水肿、梗塞,单侧31例,双侧8例。(3)一侧脑室受压闭塞,对侧脑室扩张积水35例。(4)大脑镰下疝38例,小脑幕下疝28例。(5)复查28例存活患儿脑软化15例,脑积水13例,脑萎缩20例,颅板发育不良18例,正常6例。结论:CT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的颅脑CT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CT表现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婴儿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临床上主要以抽搐、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和呕吐等症状发病。脑CT示:双侧豆状核(20/22)、尾状核头部(15/22)、丘脑(3/22)、内囊前肢(4/22)、外囊(1/22)和侧脑室旁白质(2/22)对称性低密度区,18例脑沟增宽,16例脑室扩大,1例脑皮质密度普遍较低。给予维生素B1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2~5天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我们认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丘脑和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一种重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89年4月至1994年4月运用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51岁,平均年龄26.5岁;分流术距受伤时间1~5个月,平均2.4个月。梗阻性脑积水16例,交通性脑积水4例;所有病人均由头颅CT及腰穿检查诊断。一侧开颅去颅骨减压术后15例,双侧开颅术后1例。分流术前病人神志均昏迷,GCS评分:5~6分13例,7~8分7例。置鼻饲流质管20例,气管切开术后1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4例,偏瘫5例。颅骨减压处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分流管:国产8例(上海硅橡胶研…  相似文献   

19.
外部性脑积水的CT随访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发展规律及预后情况。材料与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EH63例,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和2岁时进行头颅CT复查。结果:EH可以在生后数天发生,3 ̄6个月时为EH的典型期,9个月 ̄1岁时开始好转恢复,2岁前基本恢复正常。CT征象上,恢复正常的顺序依次为蛛网膜下腔,鞍上池,环池和纵裂池,外侧裂恢复最慢。结论:(1)EH为一自限性病征,多在2岁前恢复正常。(2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与临床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与临床分度间的相互关系,并评价CT对预测新生儿HIE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69例HIE患儿行头颅CT检查,并对CT结果分为轻、中、重度与HIE临床分度进行对照比较,并对107例患儿复查CT片进行分析。结果CT分度轻度与临床符合率为80.7%,CT中、重度与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4%、43.7%。本组轻度HIE复查CT时病灶多已吸收,无明显后遗症;中、重度HIE大多数亦可治愈,少数形成外部性脑积水,而且外部性脑积水可以逐步吸收直至痊愈。结论HIE患儿头颅CT分型与临床分度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差异性,两者综合评价可作出较明确诊断,为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CT对HIE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