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心内占位在白塞病中极为少见,心内血栓、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炎性包块、囊性变和心内膜弹性纤维组织增生等均仅有个例报道.方法 对1990年~2011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白塞病的57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7例合并心内占位的病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了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发现心内占位时19 ~40岁(平均年龄29.1±8.2岁,中位年龄32岁),此前BD病程为1个月~10年(中位时间4年).所有患者均有心脏外血栓/栓塞的表现:肺动脉是受累最多的血管,5例患者合并肺动脉栓塞;其他血栓/栓塞的部位包括眼动脉(1/7)、上腔/下腔静脉(2/7)、主动脉(2/7)以及双侧髂动脉、双下肢动脉(1/7).1例患者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心包腔内多发占位,余6例均为心腔内占位.7例共10处心腔内占位,3处位于左心室,3处位于右心室,4处位于右心房,大小不同,分别附着于心尖部、室间隔或游离壁.结论 行手术切除心内占位后未予糖皮质及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患者中,1例很快再次出现右心房占位,另1例在5个月内未复发.7例均于免疫内科确诊后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治疗,心内占位可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25例白塞病患者发病的可能诱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门诊随访的25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诱因不明。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损害、皮肤损害为本组病例的常见表现。无特异性诊断试验,诊断多依据临床。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表现确定。局部和系统用药(四环素、雷公藤多甙、氨苯砜、沙利度胺、秋水仙碱、硫唑嘌呤)对于控制皮肤黏膜损害、关节痛及眼损害有效。但病情易反复,病程难以预测。结论白塞病诱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尽管对白塞病皮肤黏膜损害及眼损害的治疗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对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栓形成及大血管受累时的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系统,对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进行诊断检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下肢深静脉的检查与诊断,确保患者诊断结果.结果: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患者为左下肢血栓形成,6例患者为右下肢血栓形成,3例患者为双下肢血栓形成,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病史22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均被诊断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测方法,对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证据,很好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 该研究纳入诊断为DCM的88例合并心内血栓患者和544例无心内血栓患者,并将研究对象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CM患者心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借助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颤动(房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脑钠肽(BNP)和β受体阻滞剂与DCM患者心内血栓形成独立相关。基于此5项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3(95%CI:0.760~0.887)、0.803(95%CI:0.705~0.901),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准曲线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χ2=6.679、P=0.572和χ2=2.588、P=0.9...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合并心脏血栓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白塞病合并心脏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检索16年内住院的白塞病患者,发现4例合并心脏血栓,就其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35岁,平均24.5岁.除1例血栓发生在左心室外,其余3例均在右心房室内.4例均伴有肺血栓栓塞.经抗凝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 白塞病合并心脏血栓多发生于男性青年,多见于右侧心腔并且合并肺血栓栓塞.手术切除可以获得病理并明确诊断.但是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1例有6年克罗恩病史的21岁男性患者出现肩部疼痛、颈部及双侧锁骨上凹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扫描显示:双侧颈外静脉、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血栓形成。适当地排除其他病因后,作者认为是克罗恩病导致了血栓形成。随访过程中,该患者出现了复发性、痛性口腔-生殖道溃疡以及斑疹样寻常痤疮。其H LA组织分型为:H LA B-51,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白塞病。尽管之前也有一些这种联合发病的病例报道,但通过M D E-LIN E搜索显示,这是首次报道在克罗恩病合并白塞病的病例中出现静脉血栓。罕见部位出现血栓,反映出克罗恩病患者可能并发了一些可导致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加强对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的认识, 提高对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早期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2012 年7 月至2013 年3 月收治的1 例白塞病并复发性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 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截止2013 年8 月, 以Behcet’sdisease、pulmonary artery aneurysm为检索词, 在PubMed 检索系统进行检索, 在万方数据库中以白塞病、肺动脉瘤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 反复咯血为该例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为肺门影增大, 肺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显示为相应病灶部位肺动脉瘤形成, 并伴有原位血栓形成。患者第1 次入院在胸外科仅诊断为肺动脉瘤, 并行肺叶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肺动脉瘤并血栓形成; 咯血复发, 第2 次入院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 予抗凝治疗; 咯血再发, 第3 次入院诊断为白塞病并肺动脉瘤, 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咯血明显改善。结论 白塞病合并肺血管病变的典型特点为肺动脉瘤形成, 咯血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血管造影能明确血管瘤的部位, 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背景:心内栓子是心源性脑缺血的常见诱因,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栓子的干预性治疗检测可以明显降低发病风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OE)可以准确检测心内血栓,但费用昂贵且为半侵入性检查。目的:确定心内血栓危险因素,从而筛选患者接受TOE检测和早期干预以预防心内血栓形成。方法:151例患有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在发生脑血管事件1周内接受TOE检测以寻找心内栓子,患者平均年龄62岁。结果:在26%的患者中发现心内栓子,其中70%的栓子位于左心耳。多元分析提示以下临床相关性:大面积卒中的OR值为2.8(95%CI1.2~6.4),先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白塞病眼部损害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方法 搜集2008年5月—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住院白塞病患者资料,分析眼部损害特点及其与其他系统损害及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结果 在101例白塞病患者中,有眼部损害者35例(34.6%),其中以葡萄膜炎最多见(22/35,62%),其次分别为白内障(6/35,17%)、结膜炎(4/35,12%)、角膜炎(3/35,9%)。有眼部损害和无眼部损害组相比较,男性多于女性(P<0.05),心脏瓣膜病变和动脉瘤的发生率低(均P<0.05),在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胃肠道、神经系统、关节、血栓形成等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室指标中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的阳性率在有眼部损害组明显低于无眼部损害组(P<0.05)。在IgG升高、补体降低、D-二聚体升高、ESR、CRP及抗磷脂抗体等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 白塞病患者发生眼部损害男性多于女性,以葡萄膜炎最多见,眼部损害与发生心瓣膜病和动脉瘤呈负相关,AECA阳性率低,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富丽明 《当代医学》2014,(14):28-29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二维超声图像、彩色血流、频谱图并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左下肢血栓形成38例,右下肢血栓血栓形成患者25例,双下肢血栓形成患者5例,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8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均经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价格低廉,可很好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患有二尖瓣狭窄的妊娠妇女在未发生心房颤动时形成心内血栓的情况。研究设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患有重度二尖瓣狭窄并具有正常窦性节律的3例妊娠妇女心内血栓形成的临床过程。结果:第1例患者于孕21周检测到由左心房血栓引起的栓塞发作。第2例患者左侧心房发现巨大血栓阻碍了球形瓣膜成形术的操作。第3例患者左心房血凝块使二尖瓣口部分阻塞,从而发展为肺水肿,导致紧急剖宫产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结论:正常窦性节律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会发生对母体及胎儿都有害的血栓栓子形成过程,因此对这部分患者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高危因素以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心血管内科及肿瘤内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42例,其中发生相关血栓形成患者23例设置为观察组,另119例患者未发生相关血栓形成设置为对照组,探究中心静脉置管后患者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男性、年龄≥60岁、右颈内静脉置管、恶性肿瘤、合并心衰形成血栓的比例73.91%、65.22%、56.52%、78.26%、47.83%,较对照组形成血栓的比例51.26%,、38.66%,、30.25%、52.10%、24.37%,显著增高(P 0.05);观察组保持活动度患者血栓的发生率为30.43%,较对照组保持活动度患者血栓的发生率55.56%显著较少(P 0.05);观察组置管时长较对照组显著较长(P 0.05)。结论性别、年龄、右颈内静脉置管、恶性肿瘤、心衰、活动度均是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置管过程中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提高穿刺技术、规范化护理流程能显著降低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对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观察其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及栓塞程度.结果:左下肢血栓56例,右下肢血栓21例,双下肢血栓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无创、准确性高、度敏感性高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对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形成的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证实患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颈内静脉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评价有无血栓形成、完全血栓还是附壁血栓.结果 28例患者彩超检出附壁血栓形成14例,完全血栓形成12例,检出率92.9%.结论 彩超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价廉,诊断结果可靠,是静脉置管血栓形成可疑病例首选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白塞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血管炎,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以及葡萄膜炎为特点,常伴有皮肤损害、关节炎、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肺部症状.近年来,我院共白塞病患者现将护理护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小、形成部位以及血栓形成后对血管腔梗阻的程度.结果 52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其中完全性梗阻38例,不完全梗阻14例.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例男性老年透析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2次/周,4 h/次。首先,改善心脏供血,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现患者右上肢体肿胀,停止尿激酶溶栓治疗,做血管介入溶栓治疗。结果该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1周后右上肢肢体肿胀明显缓解,1月后右上肢肢体肿胀完全缓解,1年后回访患者未诉不适。结论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仍采用尿激酶及血管介入的方法。但其疗效仍未成熟。若采用血管介入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上肢血栓形成溶栓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应用Thrombuster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右冠状动脉大量血栓形成,TIMI血流0—1级。在导丝引导下将血栓吸引导管送入堵塞血管远端,用30ml注射器反复负压吸引3—4次,其中1例患者血栓吸引后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结果3例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内均吸出大量血栓,术后血流为TIMI3级。结论应用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白塞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血管炎,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以及葡萄膜炎为特点,常伴有皮肤损害、关节炎、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肺部症状.近年来,我院共收治儿童白塞病患者17例,现将护理护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白塞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于2004年5月收治一例多发全身性溃疡白塞病的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和专科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