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确诊的4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确诊。22例(47.83%)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治愈9例、好转18例、6例死亡、13例自动出院。结论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之一,在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中出现发热、头痛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墨汁涂片找隐球菌,及时明确诊断,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能缩短脑脊液隐球菌转阴时间,以提高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唐国林  何晗  李素萍  李志凤 《新医学》2007,38(10):641-642
目的:总结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艾滋病并发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该组病例入院前后均曾误诊,以结核性脑膜炎为主(70%)。均有发热,不同程度头痛、呕吐及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70%),眼底视乳头水肿11例(55%),淋巴结肿大10例(50%),四肢无力或抽搐8例(40%)。腰椎穿刺检查均示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蛋白均增高,糖和氯化物以下降为主(分别为70%和75%)。首次墨汁染色涂片镜检新生隐球菌阳性高达90%(18/20)。该组抗真菌治疗以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为主,抗病毒治疗以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等药物为主。经综合治疗后9例好转,死亡11例(55%),其中死于脑疝或MODS4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7例死亡。艾滋病并发隐脑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乳胶凝集试验诊断价值.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乳胶凝集试验,查找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抗原.结果 25例可疑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颅脑CT和脑脊液墨汁染色共发现16例阳性诊断,乳胶凝集试验检到其中14例阳性诊断,诊断敏感性为87.5%;在9例阴性诊断中,乳胶凝集试验法有1例假阳性诊断,特异性为88.9%.结论 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肿瘤科医生诊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减少误诊提供帮助。方法 12例恶性肿瘤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均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和肿瘤脱落细胞检查、脑脊液涂片和培养查隐球菌、脑CT扫描。7例病人用两性霉素B治疗,5例病人用氟康唑治疗。结果 脑脊液压力增高10例(10/12)、细胞数增高9例(9/12)、蛋白质增高6例(G/12)、糖及氯化物降低8例(8/12)。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10例(10/12)、脑脊液培齐检出隐球菌12例(12/12)。脑CT扫描显示脑室扩张且无肿瘤占位征象5例(5/12)、脑CT扫描未见异常改变7例(7/12)。12例中死亡7例,死亡率(7/12)58.3%;治愈5例,治愈率(5/12)41.7%。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恶性肿瘤病人合并感染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病情重,死亡率高,应引起肿瘤科医生高度重视。凡临床上出现发热、颅高压症、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都要想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头痛症状(100%),22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3%);脑脊液葡萄糖(1.827±1.042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脑脊液IgG(128.51±62.42 mg/L)、IgA(15.17±11.51mg/L)和IgM(7.56±10.12mg/L)升高明显。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24例(80%),脑脊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23例(76.7%),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者30例(100%)。培养出的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6%、91.3%和100%。20例患者首诊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重要;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治疗隐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案,早期控制感染及降低颅内高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胶凝集试验在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可疑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颅脑CT和脑脊液墨汁染色,并均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患儿隐球菌抗原,根据是否有隐球菌性脑膜炎将患儿分成两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组(A组)及无隐球菌性脑膜炎组(B组),分析两组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组有14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B组有1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8.9%。结论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玉欢  李玲  黄如训  鹿寒冰  王艺东  李阳 《新医学》2002,33(10):589-59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原学或尸体解剖病理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为主,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53例,其中超过2.94kPa (30cmH2O)42。尸体解剖发现脑膜渗出,增厚及肉芽肿病变,以脑室脉络丛为甚。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陈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2-837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存在基础疾病者35例;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1 d~27周;37例误诊;3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6例乳胶凝集试验全部阳性;颅内压显著增高≥350 mm H2O者25例。结论发现病程≥3个月、基础疾病≥3种、颅压≥400 mm H2O、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积水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城固县医院收治的曾误诊的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均以头痛起病,早期诊断为紧张性头痛或头痛待查,病程中出现发热,3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咽痛、咳嗽,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脑脊液检查示压力230~350 mm H_2O,入城固县医院后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4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后予相应治疗,3例治愈,1例转院后2 d死亡。结论近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应注意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相鉴别。对于疑似该病患者需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染色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或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抗原,以早期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emia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ryptococcemia and cryptococcal meningitis.Methods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e retrospectively identified blood cultures with Cryptococcus spp. growth. Controls we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but did not experience cryptococcemia. Controls and cases were matched by admission date, age, sex, and body weight. Clinical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by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ResultsEight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emia and eight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were included. They were all negative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he most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 was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fever. The incidence of headache, nausea/vomiting, seizures, and cough/expecto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emia than in those with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All clinical strains of Cryptococcus, except for one, were sensitive to fluconazole, voriconazole, itraconazole, amphotericin B, and flucytosine in vitro. The rate of receiving an amphotericin B-containing regim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than in those with cryptococcemia.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ryptococcemia cases compared with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ases.ConclusionCryptococcemia is an unusual infection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mortality. Cryptococcemia requires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prompt antifungal therap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627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符合隐球菌脑膜炎初诊的患者214例,分析各检验结果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多数表现为脑脊液糖和氯化物水平显著下降,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增多且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真菌镜检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5.23%和78.04%,脑脊液隐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率高达10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脑脊液和血的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逐渐下降。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适用于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快速诊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隐球菌肺炎的患者能提前筛查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荚膜抗原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隐球菌病治疗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3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隐脑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性,易误诊成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结脑),CSF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鸟类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  结果  共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41例,女21例,中位年龄39岁(16~68岁);有基础疾病者37例(59.7%,37/62), 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3例(37.1%,23/62);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者分别为20例(32.3%,20/62)和9例(14.5%,9/62);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98.4%, 61/62),其次为发热(82.3%, 51/62);19例(30.6%,19/62)伴眼部症状,13例(21.0%, 13/6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器官受累。55例(88.7%,55/62)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 其中34例(61.8%,34/55)颅内压大于33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位计数[71×106/L(0~408 ×106/L)],55例(88.7%,55/62)患者表现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6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测, 其中53例(85.5%,53/62)阳性;55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其中51例(92.7%,51/55)阳性;5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培养检测,其中28例(49.1%,28/57)阳性。25例患者因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方案分4种,包括氟康唑单药治疗(4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7例)、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16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35例),两性霉素B中位疗程19.6周(2~42周),平均用量4139 mg;治愈10例,好转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7.1%(54/62)。  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临床误诊率高。脑脊液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墨汁染色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疗效评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行侧脑室引流术缓解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男童14例,女童10例,平均年龄(7.5±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7.5%)、呕吐(87.5%).院外误诊15例(62.5%),院内误诊9例(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2009年期间在我院经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有7例曾被误诊,误诊率达46.7%。3例未应用抗真菌治疗患者全部死亡;其余12例患者首先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氟康唑静脉点滴,而后续以氟康唑口服维持治疗,其中有5例再行腰大池引流术,均治愈。未行腰大池引流的7例患者中2例治愈,3例好转,2例死亡,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听觉/视觉障碍。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有效降低颅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减轻颅高压,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厦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时8例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特点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正患者出现隐脑时,病情隐匿,临床厦CSF系列生化检查呈非特异性,确诊所需时间2~16周,误诊率达50%,及时并重复进行CSF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涂片镜检厦培养是诊断的关键,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100%。结论:SLE合并隐脑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抗隐球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13例患者住院时间4~137d,中位住院时间78.6d;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11例病情好转出院,2例病情未愈主动要求出院,转外院继续治疗。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护士应配合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胶凝集试验(LA)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6例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 者和25例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并与真菌培养和直接镜检方法相比较,评价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乳胶凝集试验、真菌培养和直接镜检3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1.1%、69.6%和73.2%,乳胶凝集试验特异度分别为96.0%、100%、100%.结论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可作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水平与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了2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脑脊液涂片找隐球的阳性率为48.8 %。治疗中A组10例 ,单用二性霉素B ,3例治愈 ,3例好转 ,4例死亡 ,治愈率为30 % ,有效率为60 % ;B组6例 ,用二性霉素B联合5 -氟胞嘧啶治疗 ,4例治愈 ,2例好转 ,治愈率为66.7 % ,好转率100 % ;C组5例 ,单用氟康唑 ,1例治愈 ,1例好转 ,2例死亡 ,治愈率20 % ,有效率为60 %。经统计学处理后 ,B组与A、C组相比 ,治愈率、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隐球菌抗原及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水平;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