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保留双侧卵巢切除子宫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我们对102例子宫肌瘤病人于手术前后 ,进行性激素水平的测定。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1996年3月~1999年12月在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病人 ,选择102例 ,将其分为三组 :第一组保留双侧卵巢全子宫切除(全切除)42例。第二组保留双侧卵巢次全子宫切除36例(次全组) ,其中不包括手术以后每月有少量月经来潮者。第三组 :单纯肌瘤剔除术24例(剔除组)。术后均经病理检查。所有病人无代谢系统疾病史、无使用激素史、无口服避孕药物史、无烟酒嗜好。均为非绝经期妇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轻的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年龄≤45岁的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保留卵巢分为保留卵巢组和切除卵巢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72例,其中保留卵巢组25例(34.7%),切除卵巢组47例(65.3%)。保留卵巢组患者与切除卵巢组患者相比更年轻(P=0.007),并且接受淋巴结切除的比例明显低于保留卵巢组患者(P0.001)。两组患者在分期、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2例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89个月(7~131月),共有5例患者复发,没有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无差异(P=0.194)。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保留卵巢对无复发生存期无影响(HR=3.08,95%CI 0.54~18.44)。结论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是安全的,对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绝经前子宫切除后生殖激素变化对机体的影响,本文对70例因患子宫肌癌等良性病变于绝经前行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和保留单侧卵巢的患者测定了六项生殖激素含量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氨基端肽(PTHrP 1-34)对去卵巢的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80只4月龄Wistar健康雌性大鼠,其中6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20只做假手术,6周后各处死10只证实骨质疏松造模成功。剩余50只骨质疏松模型鼠随机分为5个治疗组,每组10只,其它10只假手术组作对照。PTHrP治疗组(PTHrP 20组, PTHrP 40组, PTHrP 80组)分别用20、40、80 μg/kg剂量,每日皮下注射1次PTHrP 1-34;雌二醇治疗组(E2组)用苯甲酸雌二醇40 μg/kg, 每3 d注射1次;安慰剂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分别用生理盐水,每3 d注射1次。治疗3个月后,测定并比较股骨、腰椎BMD、骨生物力学参数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双侧卵巢摘除6周后,大鼠腰椎BMD及腰椎压缩最大载荷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3个月治疗后,PTHrP 40组和PTHrP 80组大鼠股骨、腰椎BMD及骨生物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与雌二醇治疗组无显著差异,腰椎BMD明显高于PTHrP 20组(P<0.05); PTHrP 40组与PTHrP 80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每日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40和80 μg PTHrP 1-34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强度运动训练结合仙灵骨葆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骨代谢及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实验室参考。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B组切除卵巢1周后灌胃给予1 mL生理盐水,C组切除卵巢1周后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运动速度为20 m/min,每天持续时间为60 min,连续5 d/周),D组切除卵巢1周后灌胃给予1 mL仙灵骨葆胶囊[0.4 g/(kg·d)],E组切除卵巢1周后灌胃给予1 mL仙灵骨葆胶囊+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连续治疗8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以及股骨、L5椎体BMD、Micro-CT检测与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与B组比较,C~E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L5椎体、股骨骨密度升高,股骨(或L5椎体)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升高,骨小梁间隙与结构模型指数降低,L5椎体最大载荷、最大挠度及最大应力升高,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弹性挠度、弹性模量、弹性应力、最大应力及弹性挠度升高,其中均以E组效果最明显。结论 中等强度运动训练结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可提升去卵巢大鼠BMD,改善骨代谢与骨微结构,提高骨力学性能,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子宫、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于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和/或栓塞后1周(平均值)行肿瘤手术切除,并作对比。结果 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血供特点。双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后手术切除的12例与单纯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切除的6例相比较;术前灌注加栓塞可使肿瘤明显减小,术中出血极少(平均约50ml),手术野更清楚,肿瘤更有可能完全切除。结论 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或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江华 《医学信息》2007,20(8):1420-1422
目的了解妇科肿瘤不同手术范围与术后更年期症状的发生率,症状出现时间、程度及术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对56例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价其更年期症状与激素水平。结果切除卵巢组织越多,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时间越早,频率越高,程度越重,且术后雌激素E2水平越低。结论因疾病需要作卵巢切除时,尽可能保留卵巢组织及其血供,这对手术后妇女的健康影响小。术后激素替代治疗较为合适的时间是在术后6个月,其用量以激素水平维持在相当于有一侧卵巢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总结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共计404例,其中44例术前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4例术前诊断为AEH的患者中,39例(89%)患者未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术,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均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100%),14例(32%)年轻患者保留了双侧卵巢,9例(20%)患者给予辅助放疗。中位随诊时间52个月,无复发病例。和绝经后患者相比,绝经前患者术后深肌层浸润(1/22及4/22)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0/22及3/22)更少,但无统计学差异。比较AEH组和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EC组),AEH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的比例明显高于EC组(P=0.000);辅助化疗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EC组(P=0.003和0.019)。结论术前诊刮为AEH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好,年轻患者充分评估后可以考虑保留卵巢,绝经后患者AEH伴发子宫内膜样癌的风险增高,且更容易合并深肌层浸润、淋巴血管间隙受累等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叶酸对去卵巢大鼠抗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 40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二乙基己烯雌酚(0.03 mg·kg-1·d-1)组、低剂量(5 mg·kg-1·d-1)叶酸组和高剂量(20 mg·kg-1·d-1)叶酸组。各组大鼠于术后1周开始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给予蒸馏水,10周后,取L5椎体和右股骨行骨密度(BMD)检测;测定血浆和骨匀浆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L5椎体和股骨BMD显著降低(P < 0.01),血浆GSH-Px、NO和骨匀浆TAC、GSH-Px、NOS及NO水平明显降低(P < 0.01),MDA浓度升高显著(P < 0.01);与去卵巢组大鼠比较,高剂量叶酸组大鼠L5椎体和股骨BMD增加(P < 0.01),骨匀浆TAC、GSH-Px、NOS和NO水平升高(P < 0.01),MDA浓度降低(P < 0.01),血浆GSH-Px和NO水平升高。结论: 去卵巢大鼠体内抗氧化酶、NOS和NO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参与了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高剂量叶酸能提升去卵巢大鼠腰椎和股骨BMD,提高其体内抗氧化酶、NOS和NO水平,改善氧化应激,这可能是高剂量叶酸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运动是否可增强福善美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8只)和卵巢切除模型组(OVX,72只)。大鼠卵巢切除8周后,测定大鼠第4腰椎骨密度(BMD)和血清雌二醇含量。随后,存活的OVX大鼠分为模型组(OVX)、福善美治疗组(OVX+FOX)、运动治疗组(OVX+EX)和福善美与运动联合治疗组(OVX+FOX+EX),分别给予1 mg·kg-1·d-1福善美灌胃和(或)跑台运动干预治疗12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大鼠第4腰椎BMD;肌电图机检测大鼠左侧股神经传导速度(MCV)、运动末端潜伏期(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端肽(ICTP)含量。结果: 卵巢切除大鼠福善美和(或)运动干预治疗12周后,OVX组与sham组相比,BMD显著降低(P<0.05),血清PICP和ICTP明显增高(P<0.05),左侧股神经ML未见明显改变。福善美和运动均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BMD,降低ICTP;福善美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大鼠ICTP,而运动对ICTP无明显影响。运动可明显缩短模型组左侧ML(P<0.05),福善美对ML无显著改善作用。运动与福善美联合对BMD、PICP、ICTP及ML的改善作用较两者单用效果显著(P<0.05);福善美与运动两治疗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各组大鼠左侧股神经MCV和CMAP未见明显差异。2×2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福善美与运动2种处理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福善美和运动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而抑制大鼠卵巢切除对骨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子宫动脉上行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设计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剥除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8例新鲜离体子宫连带一侧或双侧附件标本,解剖观测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各分支的起点外径、位置和分布走行;观察上行支主干与宫壁肌层间紧密度。结果:子宫动脉上行支主干左为(2.81±0.57)mm,右为(2 86±0.56)mm;卵巢支左为(2.00±0.50)mm,右为(1.74±0.51)mm;输卵管支左为(1.33±0.40)mm,右为(1.23±0.43)mm;宫底支左为(1.66±0.39)mm,有为(1.63±0.41)mm。在宫角部上行支的分支分布类型有3型Ⅰ型占58%,Ⅱ型占34%,Ⅲ型占8%;卵巢支分支部位在圆韧带附着子宫角下缘后方至下方3cm之间;上行支主干与宫颈峡部接触较为紧密且呈较大幅度迂曲状,向上行走后逐渐平直且与子宫壁间渐为疏松,至卵巢支分支处大约有0.5 cm。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管经较粗,且与子宫外壁保持一定间距,经临床实践,在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手术中可完整保留,且不必连带子宫肌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状态的松质骨的三维微观结构对其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16只雌性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去势(OVX)组(8只)和假手术(Sham)组(8只)。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显露双侧卵巢,术前测定腰椎竹密度(BMD)。术后12个月处死动物,测定腰椎的BMD,用环钻钻取椎体松质骨,并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去势12个月后,OVX组的BMD较Sham组显著降低。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较Sham组显著降低,表面积体积比(BS/BV)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较对照显著增高。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去势12个月后,OVX组松质骨的力学强度显著下降。骨小梁的力学强度与骨小梁厚度(r=0.945,R^2=0.886)、骨体积分数(r=0.783,R^2=0.586)及面积体积比(r=0.643,R^2=0.372)呈线性相关。结论 骨小梁的三维微观结构改变可以影响松质骨的力学强度,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76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澈素(LH)含量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雌、孕激素对大鼠子宫内膜NO/iNOS系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雌、孕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子宫内膜NO/iNOS系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卵巢摘除组(OVX)、卵巢摘除加肌注苯甲酸雌二醇组(OVX BE2)、卵巢摘除加肌注黄体酮组(OVX P)、卵巢摘除同时加肌注BE2和P组(OVX BE2 P)。实验组分别在激素作用5、10周后取材。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SABC法检测子宫内膜iNOS、Bcl-2的活性表达及TUNEL法检测内膜细胞凋亡。结果:OVX BE2组NO/iNOS系统及内膜Bcl-2的活性明显升高;OVX P组、OVX BE2组、OVX BE2 P组凋亡指数均显著减少。结论:雌、孕激素影响子宫内膜NO/iNOS系统活性、Bcl-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可能是激素调控内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肿瘤复发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15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4个骨肿瘤治疗中心临床资料完整、初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的27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首诊时年龄18~55 (33.1±12.2)岁。Campanacci分级 Ⅱ级17例,Ⅲ级10例。其中17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4例合并移位,3例有骨折线、无移位。14例采用囊内刮除术治疗,其中3例刮除、11例切刮;骨缺损采用自体植骨2例、自体加异体植骨1例,异体骨植骨3例,骨水泥填充8例,其中10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13例采用瘤段切除肩关节重建术治疗,其中半肩关节置换10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固定3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肢MSTS评分,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肿瘤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180 (92.4±38.9)个月。刮除术和瘤段切除术中各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4和2/13(P=1.000)。4例瘤段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8%(4/27),其中2例大段异体骨吸收(1例伴肿瘤复发)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例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半脱位,1例术后5年假体松动外露再次手术更换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囊内刮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瘤段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有无病理性骨折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相关性(r=-0.037, P=1.000),Campanacci分级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关性 (r=0.482, P<0.05);有无病理性骨折、不同Campanacci分级、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刮除术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术(P<0.01)。结论 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相比较于其他部位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采用刮除术或瘤段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刮除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由于瘤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吸收等问题,建议尽可能地选择囊内刮除手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探讨其骨重建特点。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S组);去卵巢组(NOVX组);2型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和2型糖尿病去卵巢组(DOVX组)。糖尿病组大鼠造模成功后行双侧卵巢切除术,0、4、8和12周测血糖(FPG)、胰岛素(FINS)、雌激素(E2)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同期测定骨密度(BMD)并行成骨和破骨细胞培养。结果 0周时DOVX组的血糖(13.1±4.9)mmol/L明显高于NS组的(4.4±0.6)mmol/L(P<0.05)。4周时DOVX组的BMD为(0.073±0.012)g/cm2明显低于NS组的(0.098±0.016)g/cm2(P<0.05)。4、8和12周时DOVX组的B-ALP与NS组均无差异,而4和8周时DOVX组的TRACP5b明显高于NS组(P<0.05)。4、8和12周时DOVX组的成骨细胞活力与NS组均无差异,而DOVX组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高于NS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建特点为骨吸收活跃而骨形成相对减慢。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 (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关键词:颈前路钢板;融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Meta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体脂与骨量的关系,以及调节体脂的瘦素对骨的作用。选用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切除双侧卵巢,另一组行假手术。饲养2月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瘦素浓度,检测大鼠体质量、腹腔内脂肪含量,DEXA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结果提示大鼠体质量在去卵巢组增加明显(P<0.05),腹腔内脂肪量在去卵巢后增加不明显(P=0.499),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166),去卵巢组单位体质量的骨矿含量(BMC)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03)。第8周体质量在假手术组与单位体质量BMC负相关,在去卵巢组与BMD正相关,假手术组腹腔内脂肪含量及瘦素浓度与单位体质量的BMC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体脂、瘦素与单位体质量BMC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