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目的:报道采用受体角膜最小内皮置换达到治疗全层角膜混浊的新角膜移植技术。设计:干预性病例报道。方法:角膜微切器辅助的蕈样角膜移植术包括作一个大的前基质片(直径9m m)和一个小的包括深基质与内皮片的后基质片(直径5m m),用以切除角膜中央的深部瘢痕。术后3个月,完全拆除缝线。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评估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和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从20/60提高至20/20。术后屈光为-2.50×20°~1.00×20°。结论:与常规角膜移植术相比,角膜微切器辅助蕈样角膜移植术更有助于视力及屈光度的提高。因为大多数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LASIK手术操作步骤为顺序,对LASIK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角膜相关的问题及可能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进行综述.目的是在手术中避免类似的问题,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89例(177眼)常规LASIK术中制作角膜瓣后A超测量瓣下基质床厚度,计划预留角膜剩余基质床厚300μm,推算出激光可切削量,依此为依据调整激光光区切削范围,使实际角膜切削量小于可切削量来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角膜瓣厚平均为(118.01±18.03)μm,平均切削角膜厚度(77.62±22.65)μm,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21.28±13.28)μm。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2±0.23、1.0±0.22、1.04±0.20、1.18±0.24;117眼高于术前BSCVA一行以上,5眼下降一行以上,术后三个月残存屈光度为 0.75D~-1.25D,平均(-0.06±0.37)D。选择6.5 mm和8.0 mm切削光区的有111眼(62.71%),选择6.0 mm和8.0 mm的有59眼(33.5%),选择6.0 mm的有4眼(2.26%)。分区切削3眼(1.69%)。结论LASIK术中实时监测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推算出可供激光切削角膜量,避免了制作角膜瓣的误差引起的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问题,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角膜膨隆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角膜瓣厚度的临床观察,找出角膜刀与角膜瓣厚度的相关因素,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在我院行LASIK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追踪观察3~6个月,分为90刀组和110刀组,通过统计学处理找出90刀及110刀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值。结果:90刀组的角膜瓣厚度值为(116.55±12.36)μm,110刀为(138.37±12.48)μm。结论:LASIK术中角膜瓣的厚度在理论上是固定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角膜瓣的厚度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偏差,故提醒我们设计角膜切削深度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设备情况及术者的经验找出自己的角膜瓣厚度值.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LASIK术毕配戴角膜接触镜与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患者232例461眼,其中男112例224眼,女120例237眼;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患者124例246眼,其中男59例118眼,女65例128眼;对照组患者108例215眼,其中男53例106眼,女55例109眼.手术采用德国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机和法国Moria-EVOLUTION3微型角膜刀进行,试验组患者术毕配戴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患者术毕不用角膜接触镜.结果 相对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不适症状相对较轻,角膜切口愈合相对更好.角膜瓣皱褶和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的发生相对较少.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毕应用角膜接触镜可以相对减少患者的抱怨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LASIK中角膜划痕形式,以易于判断错位角膜瓣是否对合。方法:将通常所用的一字划痕改为偏心的T字划痕,结果:当角膜瓣有水平,高低,旋转错位时或游离瓣放反时,T字痕便无法完全重合,结论:T字划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判断角膜瓣是否错位的角膜标记。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原sis,LASIK)作为一种有效、快捷的近视治疗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认可并接受。其具有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术后反应时间短、视力提高明显等优点。但作为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随着接受此手术治疗人群的增加,术后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也有所增加[2]。现对因眼外伤致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患者的诊治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动态变化和屈光状态、视力变化的关系。方法近视44例(88只眼)均采用标准LASIK治疗,术后1周、1、3、6月随访,记录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屈光状态、视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曲率和屈光状态从术后1周~3月各期回退显著(P〈0.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05,P〉0.5);术后视力1月内稳定(P〉0.5),1~3月下降有显著性(P〈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1)。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3个月内回退较显著,3~6个月趋于稳定,屈光状态和视力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角膜曲率的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对高度近视(6.0D以上)多采用LASIK法.但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其术中并发症也越来越被屈光手术医生重视.现将我科2000-01~2001-01间出现的3例角膜瓣形成不全患者的处理及术后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传导性角膜塑形术(CK)对LASIK或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患者并发症的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最初LA SIK或PR K术后并发症的15例患者的16只眼用CK进行治疗。5个病例给予详细的描述。干预:进行复原性CK。主要观察指标:非矫正视力(U CV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3种微型角膜板层刀头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对角膜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Moria M2(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刀)130型、110型、90型对2 416眼行LASIK,对与角膜瓣有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LASIK角膜瓣并发症主要是瓣制作不全、瓣厚薄不均、游离、皱褶、移位、上皮植入、角膜Haze、圆锥角膜等,3组病例术后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型组622眼,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率为0.32%;110型组860眼,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率为0.47%;90型组934眼,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率为5.46%.结论 130、110、90型均具有安全性,90型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率高于110、130型,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选110型,既能保留足够的角膜厚度又能降低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金艳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6):720-722
目的 探讨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出现游离瓣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1-2008年1 500例(2 900眼)LASIK手术中出现的12例(12眼)游离瓣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1d,12例(12眼)角瓣复位良好,边缘整齐,瓣下干净.术后3d... 相似文献
16.
贺自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4):639-64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LASIK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7例133只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67例屈光度-0.75~-14.75DS,散光0.50~3.00DC,等效球镜平均6.27D,曲率38.82~47.99D,平均43.93D,角膜厚度462~599tm,平均537.74 μm,... 相似文献
17.
顾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4):396-396
腋臭症俗称“狐臭” ,是由腋窝大汗腺产生的分泌物 ,排出体外后经细菌分解 ,产生一种难闻的气味 ,严重者影响患者的交往 ,造成心理负担 ,甚至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以青春期女性占多数 ,要求治疗比较迫切 ,但又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腋窝遗留瘢痕影响外观及功能。我们自 2 0 0 0年 10月起应用微切口大汗腺切刮吸引法治疗腋臭症 37例 (72侧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及结果共 37例 (72侧 ) ,其中女性 32例 ,男性 5例。年龄 15~5 7岁 ,平均 19.4岁。本次手术前有激光治疗史 4例 ,药物注射史 3例 ,手术搔刮史 1例。术后 8天拆线 ,有 1例… 相似文献
18.
评估和比较角膜瓣蒂的位置与角膜瓣厚度对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前瞻性、随机性临床研究。对40例患者的40只眼行LASIK手术以矫正-1.00°~-2.50°的近视。术前及术后每个月检查角膜知觉,直至恢复到术前水平。用鼻侧瓣A CS显微角膜刀(N H)削切角膜瓣,切瓣厚度130~160μm,及用上方瓣H ansatom e显微角膜刀(SH)削切,切瓣厚度160~180μm。根据角膜瓣蒂的位置和切削深度(DP)将这些眼分成4组:组1为NH和130μm DP、组2为N H和160μm D P、组3为SH和160μm D P、组4为SH和180μm D P。4个组的角膜敏感度达到术前水平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对LASIK术后13例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角膜瓣皱褶分类为小皱褶和大皱褶指导治疗,小皱褶以观察为主,大皱褶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接触镜法。结果术后大多小皱褶可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大皱褶经处理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角膜瓣皱褶可根据皱褶轻重分类指导治疗方法,大多可治愈并恢复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LASIK术中应用角膜微型板层刀的全新刀片,通过高压消毒处理后制作较薄角膜瓣的效果。方法 选择双眼屈光度相近、同时进行双眼LASIK术的患者63例(126眼),术中使用M2的90微型刀头制作角膜瓣,右眼使用全新刀片,左眼使用连续高压消毒三次后的新刀片。术中用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角膜厚度测量,计算角膜瓣的厚度。术后观察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角膜地形图(角膜像差)的变化。结果 右眼和左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分别为:-2.25D~9.50D,平均-5.28±1.73D和-2.00D~9.88D,平均-5.51±1.62D(P>0.05);角膜瓣厚度为:133.9±12.3μm和114.7±13.1μm(P<0.05);术后屈光度比较分别为: -0.12±0.23D和-0.15±0.12D(P>0.05);裸眼视力为:1.05±0.21和1.05±0.19(P>0.05);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为:0.68±0.12μm和0.66±0.13μm(P>0.05);对比敏感度:在3.0c/d、6.0c/d、12.0c/d、18.0c/d空间频率的比较中两组数值相近(P>0.05)。结论 应用经过高压处理后的新刀片可以制作出优质的、较薄的角膜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