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津伤可见于糖尿病病程的多个阶段,紧抓核心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仝小林院士认为,因热伤阴,因热耗气,因此滋阴益气的同时更要警惕背后之"热",所谓"扬扬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热为致病之源,清热为澄源之治,滋阴益气更应注重清热.知母、天花粉、葛根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清热养阴生津小方,三味药合称"滋膵饮",见热盛阴伤均可配伍使用.方中知母常用剂量为9~30 g,天花粉常用剂量为15~30 g,葛根常用剂量为15~60 g.  相似文献   

2.
息肉的发病总由脾虚为先,湿浊、痰结、血瘀在后;以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故治疗应当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如此标本同治才能恰对息肉之病机.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合成三味小方.方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调整机体脾虚之态,且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皂角刺搜风通络,化痰散结,其锋锐引诸药直达病所,威灵仙涤痰逐瘀,通行十二经络,可以消痰瘀凝滞之癖积,皂角刺和威灵仙同为治疗息肉的靶药.该三味小方态靶同调,标本兼治,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健脾祛湿、涤痰逐瘀、软坚散结的目的.方中威灵仙常用剂量为15~30g,皂角刺常用剂量为15~30g,生薏苡仁常用剂量为15~60g,临证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3.
大叶金钱草、鸡内金、桃仁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治疗尿石症的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尿石症的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因此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是其治疗大法。大叶金钱草为清热通淋、化坚排石的要药,仝小林教授临床中常从30 g起步,逐步加量至90 g,最大用量达120 g;鸡内金健胃消食、通淋化石,临床常用剂量为10~30 g;桃仁活血通络,临床常用剂量为5~10 g。三味药组成治疗尿石症的核心药物,既能针对"湿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通淋排石疗效。  相似文献   

4.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疹发作时多为湿热瘀毒所致,常用黄柏、生薏苡仁、白鲜皮三味小方态靶结合治疗湿疹,黄柏、生薏苡仁调湿热态,白鲜皮为治疗皮肤病之靶药。方中常用剂量黄柏为9~30 g,生薏苡仁为30~120 g,白鲜皮为9~30 g,若瘀重者,可加牡丹皮、赤芍,湿毒重者加土茯苓、苦参。  相似文献   

5.
瘅,即"热"也.现代早中期糖尿病,可分为"脾瘅"与"消瘅",其中,脾瘅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而消瘅以肝郁脾虚胃热为核心病机,无论是脾瘅或是消瘅,清热皆为此阶段的澄源之治.赤芍、生地、黄柏合称"凉脺饮",是仝小林院士常用的清热凉血降糖小方,多用于糖尿病郁热化火,伤阴动血,火热盛极,嚣张肆虐之阶段.赤芍清热凉血,兼能散瘀以保护络脉,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黄柏苦寒清火降糖.苦寒清胃火,甘寒养胃阴,清热凉血,防火毒耗伤,亦有"早期治络,全程通络"之意.根据热势轻重,方中三味药在临床实际使用中,范围通常在15~30 g之间,若一派火热炽盛,则剂量常以30 g起步.  相似文献   

6.
黄连、清半夏、瓜蒌子三味小方组合取小陷胸汤之意,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仝小林教授常用之治疗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为痰热互结者。仝小林教授认为,黄连可清热降糖,常用剂量9~30 g,热较重或血糖明显偏高者可酌情用至60 g;清半夏辛温,可化痰涤饮、消痞散结,临床常用剂量9~30 g;瓜蒌子甘寒,润肺消痰、清火止渴,既可助黄连泄热,又能与清半夏共奏涤痰之功,临床常用剂量15~30 g。全方合用可很好的改善患者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7.
黄雯静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9):1143-1145
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生蒲黄、侧柏叶、木贼三药治疗热灼血络型眼底出血,奏清热凉血止血、化瘀生新明目之功效。仝小林院士认为,蒲黄凉血止血不留瘀,临床常用剂量为9~15 g;侧柏叶善清血热而止血,临床常用剂量为12~30 g;木贼善止血、明目退翳,临床用量为9~15 g。该方既能针对血热出血而凉血止血,又能作用于出血后期而活血化瘀,态靶同调,为血热出血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8.
茯苓、生白术、泽泻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利脾湿三味小方.仝小林认为,现今多种疾病以脾虚湿困为基本病机.茯苓可利水渗湿,常用剂量为9~120 g;生白术可健脾燥湿,常用剂量为9~90 g;泽泻渗湿化浊,常用剂量为15~30g.利脾湿三味小方用于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脾湿之证.  相似文献   

9.
降香、水蛭、川芎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微循环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慢性病后遗症期多见络瘀之证,西医鲜有治疗药物。降香为气络之药,辛香走窜,常用剂量为9~15 g;水蛭为血络之药,破血逐瘀,常用剂量为3~9 g,常用剂型为粉剂;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常用剂量为9~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肺间质纤维化、脑中风后遗症等络瘀之证。  相似文献   

10.
葛根、川桂枝、白芍是临床上治疗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病的常用小方。仝小林院士认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脉管拘挛不舒,管壁压力增加是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并提出以葛根、川桂枝、白芍为代表药物的葛根汤是治疗此类高血压病的靶方靶药。葛根为解肌之要药,能升阳舒筋,条达督脉,使拘挛得解,气机得畅,常用剂量为30~60 g;桂枝辛甘而温,透达营卫,驱散表寒,又兼能解肌发表,常用剂量为15~30 g;白芍能化阴敛营,柔肝缓急,助葛根解肌舒筋,常用剂量为15~30 g。三药合用,组成高血压病寒凝经脉证的态靶同调小方,在临证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抓住疾病之"态",厘清核心病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选择针对症状、指标等"靶点"的"靶药",是"态靶结合"组方理论的主要内容。仝小林教授将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肺胃热盛证是"热"态的分型之一,病位在肺、胃,临床常用白虎汤治疗。然白虎汤中仅知母有降糖作用,全方降糖力度较弱,故往往加入黄连、桑白皮等降糖"靶药"进一步降糖,二者既能降糖,又可清肺胃之热。  相似文献   

12.
苍术、砂仁、薏苡仁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燥脾湿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现今多种疾病以中满湿盛为基本病机。苍术可健脾燥湿,常用剂量为12~30 g;砂仁可芳香醒脾,常用剂量为3~6 g;薏苡仁健脾祛湿,常用剂量为30~60 g。燥脾湿三味小方用于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消化性溃疡等有脾湿之证。  相似文献   

13.
唐爽  柳红芳  李修洋 《吉林中医药》2020,40(4):428-430,433
仝小林教授将高血压病分为"三期六态",指出热壅态中的肝热证具有"四红二干"的临床表现,"四红"指面(目)红、唇红、舌红、掌红,"二干"指便干、口干。常处以靶方夏枯草、黄芩、钩藤清肝降压,一般用量为夏枯草30~60 g,黄芩15~30 g,钩藤15~30 g,根据兼证配合使用清热、降火、散火、行气、利湿之品。该小方治疗肝热型高血压病时,降压效果显著,并可以明显减轻头晕、头痛、目赤等症状,临床疗效良好,但需注意不可长期大剂量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仝小林院士将2型糖尿病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病至"虚损"阶段,则变证百出,此阶段以正气不足,阴阳两虚,兼有血瘀为核心病机,治疗注重扶助正气,调补阴阳,辅之以活血化瘀,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随证治之.肉桂、山萸肉、生晒参是仝小林临床常用的益气扶正、阴阳双补的小方,三味药合称"温脺饮",对于2型糖尿病晚期但见阴阳两虚者,皆可配伍使用.方中肉桂常用剂量为3~30g,山萸肉常用剂量为9~60g,生晒参常用剂量为6~30g.  相似文献   

15.
胃动力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胃动力功能障碍初期,多为实证,日久正气消耗,可由实转虚。仝小林教授认为,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病机为壅、湿,因此化壅、燥湿是其治疗大法。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是仝小林临床常用的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三味小方。陈皮为理气健脾之要药,临床常从9 g起步,逐步加量至15 g,最大用量达30 g。莱菔子利气宽中,消食导滞,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临床常用剂量为9~15 g。3味药组成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6.
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可由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淤积、从而直接引起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伴有肝功能损伤、引起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病可参照中医的黄疸病论治,其主要为湿邪致病,湿可挟热、挟寒、挟瘀等。治疗时以茵陈利胆退黄,临床常用剂量为15~120 g;赤芍凉血散瘀,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金钱草利湿退黄、排石通淋,临床常用剂量为15~90 g。三味药组成湿热态下的态靶同调小方,有良好的保肝利胆,降胆红素、降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腹水与中医学中的"鼓胀""肝水"密切相关,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腹水作为本病的病理产物,乃有形之邪,为治病之标,是本病突出的特征,故治疗当以利水为先,常将商陆、葶苈子、车前子组成三味小方,功专利水,在消减腹水方面取得一定了效果。其入煎剂常用剂量为商陆9~15 g,葶苈子15~30 g,车前子15~30 g。  相似文献   

18.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为虚、瘀、浊,益气活血降浊是其主要治则。临床上,常用黄芪、水蛭粉、大黄合成的三味小方进行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涩精微,水蛭破血通络,大黄祛瘀泄浊,三药合用,益气活血降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之病机。其中黄芪常用剂量为30~90 g,水蛭粉常用剂量3~6 g,大黄常用剂量为3~15 g。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仝小林院士认为眼络病出现在糖尿病病程发展的"虚损阶段",气虚络瘀为主要病机,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临床常选用黄芪、夜明砂、潼蒺藜三味药物配伍治疗。方中黄芪补气通络,气行则血行,夜明砂、潼蒺藜均入肝经,夜明砂散瘀明目,潼蒺藜养肝明目,还需要结合肥胖型糖尿病和消瘦型糖尿病病理基础进行加减。黄芪常用剂量为9~30 g,夜明砂常用剂量为6~15 g,潼蒺藜常用剂量为9~15 g。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退热,改善发热症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仝小林教授认为,热病应首辨新感与伏气,清温透表,给邪气以出路。治疗时以芦根清热透表,临床常用剂量60~120 g;葛根解肌透表,临床常用剂量30~60 g;石膏清气透表,临床常用剂量60~120 g。三味药组成小方,有良好的清热透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