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整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茵陈的临床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茵陈临床常用剂量为6~60 g,最大可用至120 g。2)结合具体疾病、证型及相关症状确定茵陈的最佳剂量范围,如茵陈发挥利胆退黄功效时,可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见黄疸症状者,常用剂量为6~45 g;发挥保肝的功效时,常用剂量为15~30 g;解热祛湿治疗外感时,常用剂量为6~9 g。3)应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特点配伍相应的中药,如茵陈在清热利湿退黄时,若是黄疸初起,热重于湿,常配伍大黄、栀子等;湿重于热,常配伍泽泻;治疗阴黄,寒湿为主时,则配伍附子、干姜等;治疗外感暑湿、高热,常配伍藿香、青蒿、黄芩、白豆蔻。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人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55.2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人参最佳剂量,如大补元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不齐、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常用量为3~50 g;补脾益肺治疗气管炎、肺气肿、肺癌,常用量为10~55.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回阳救逆常配伍附子、干姜;温中补虚常配伍吴茱萸、生姜等;补气健脾常配伍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所载相关文献,总结出猪苓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2.07 g~200 g。2)猪苓的最佳用量和配伍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型、临床表现而变化,如利水渗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癌性胸腹水、心系疾病等,为2.07 g~200 g,常配伍茯苓、泽泻、白术;解毒消癌治疗晚期肺癌、宫颈癌放化疗后等恶性肿瘤疾病,多为30 g,常配伍山慈菇、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  相似文献   

4.
<正>仙茅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有酚类与酚苷类、皂苷元与皂苷类、黄酮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等成分[1]。淫羊藿性热味辛,归肝、肾、脾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等功效。在精准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中药剂量是疗效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运用仙茅的经典名方及古今名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其临床常用剂量、配伍规律、量效关系及所治疾病,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酸枣仁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的用量范围是10~200 g,可根据病情程度决定用量,而针对顽固性的失眠,最多可用200 g。2)结合疾病、症状选择酸枣仁的最佳剂量,如治疗失眠时,常为10~90 g,最多可用200 g;治疗心悸、怔忡时,为30 g;当酸枣仁用以治疗便秘时,常为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血安神常配伍当归、生地、白芍、龙眼肉;滋阴除烦安神常配伍知母、麦冬、远志、茯神;养心宁神常配伍柏子仁、五味子、茯神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柴胡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11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柴胡最佳剂量,如柴胡发挥和解少阳功效时,常治疗感冒、疟疾、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用量为0.9~110 g;疏肝解郁,治疗情志病、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胆石症、肝硬化等,用量为9~12 g;升举阳气,治疗脏器下垂、口腔溃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量为6~9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和解少阳常配伍黄芩、大黄、半夏;疏肝解郁常配伍白芍、香附、川芎;升举阳气常配伍升麻、黄芪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吴茱萸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1~7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吴茱萸最佳剂量,如温经散寒常治疗头痛、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等),为3~70 g;降逆止呕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泌尿系统疾病(附睾肿大、慢性前列腺炎等),为1~10 g;引火下行常治疗口舌生疮、皮肤病(湿疹、银屑病、黄水疮等),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经散寒常配伍生姜、肉桂;降逆止呕常配伍黄连、黄芩等;引火下行常外用敷贴。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木瓜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用量范围多为0.8~20 g,汤剂常用剂量为1.6~2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舒筋活络时,治疗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用量为0.8~15 g;和胃化湿时,治疗手足湿疹、消化系统疾病等,用量为15~2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舒筋活络常配伍丹参、黄芪、牛膝、当归等;和胃化湿常配伍厚朴、葛根、薏苡仁、茯苓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仙鹤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0~120 g(鲜品用至200 g)。2)结合病、证、症选择仙鹤草最佳剂量,如补虚止汗、复脉止血,常配伍黄芪、大枣、龙眼肉、三七粉等以治疗糖尿病、汗证、心悸早搏、血证等,为10~120 g;涩肠止痢、解毒止痛,常配伍马齿苋、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等以治疗肠炎痢疾、诸癌痛疾等,为30~120 g(鲜品用至200 g)。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古代经典用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胆南星的量效特点为:临床汤剂用量为3~30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为0.060~6.87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胆南星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清热化痰开窍功效,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被迫害妄想症)等...  相似文献   

11.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杜仲临床用量及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8~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杜仲最佳剂量。如杜仲发挥补益肝肾功效时常用于治疗痹证、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滑胎等)、高血压、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等),为3.8~60 g;补益脾肾、安胎时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崩漏、痛经、产后疾病等)、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为9~45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益肝肾常配伍桑寄生、黄芪、党参,补益脾肾、安胎常配伍党参、白术、当归等。  相似文献   

12.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大黄临床用量及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12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大黄最佳剂量。如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消脂,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代谢综合征,为6~75 g;逐瘀通经止血,常治疗吐血、衄血、下焦蓄血之妇科疾患,为10~12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消脂常配伍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车前子、黄连、黄芩,逐瘀通经止血常配伍桃仁、石菖蒲、赤芍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当归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41. 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治疗妇科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系疾病、皮肤病、风湿性疾病等,为6~41.4 g;养血行血、温通经脉时,治疗腹痛、头痛、关节痛、周围血管病、痛风、产后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为9~41.4 g;养血润肠通便时,治疗便秘,为9~15 g;降逆止咳时,治疗感冒,为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常配伍白芍、黄芪、桃仁;养血行血、温通经脉常配伍桂枝、羌活;养血润肠通便常配伍肉苁蓉、何首乌;降逆止咳常配伍桔梗、杏仁、紫菀。  相似文献   

14.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肉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7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肉桂最佳剂量。如补火助阳用于治疗沉寒痼冷之疾时用量最大,常用量为10~30 g,最大量可用至75 g;散寒止痛多用于治疗阳虚寒凝之痛经、腹痛,常用量为3~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火助阳常配伍附子、干姜,散寒止痛常配伍吴茱萸、小茴香等,引火归元常配伍砂仁、龙骨、牡蛎等。  相似文献   

1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石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45~50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石膏最佳剂量:如生石膏发挥宣肺透表功效时,治疗外感热病及肺系疾病(咳喘、肺痈、时行感冒、过敏性鼻炎),为9~110 g;清泄里热,治疗阳明热盛证(腮腺炎、肺炎、登革热、牙痛、头痛、三叉神经痛)、皮肤病(银屑病、荨麻疹、皮炎)、热病气血两燔证(急慢性睾丸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枢性高热),为3.45~50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宣肺透表配伍麻黄、杏仁、甘草等,清泄里热配伍知母、青蒿、犀角等。  相似文献   

16.
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水蛭的特点如下。1)若打粉吞服,药量为0.3~10 g;若煎服,药量为1~36 g。2)剂量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及治疗的疾病也有所差异。如治疗脑梗死、老年痴呆症1~36 g,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头痛、动脉粥样硬化1~9 g,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肾病、肝硬化等0.3~10 g研末吞服。3)配伍相应的中药发挥不同的功效。破血逐瘀配伍虻虫、桃仁、大黄,活血化瘀配伍当归、川芎、赤芍,活血通络、逐瘀消癥配伍三七粉、莪术、大黄、黄芪等。  相似文献   

17.
马少丹  杨桢  李冀 《光明中医》2016,(13):1975-1977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其善用龙骨、牡蛎配伍收敛固涩以治疗各种病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收敛真阴、固涩元气,多和山萸肉、生杭白芍配伍;收涩止淋,多和山药、芍药配伍;收敛心气、重镇安神,多和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配伍;收敛止血,多和海螵蛸、茜草配伍;降逆祛痰、安神定志,多和清半夏配伍;重镇降逆、滋阴潜阳,多和怀牛膝、赭石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