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一种由血栓形成或出血性事件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PSD不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恢复延迟,影响其治疗有效率及康复疗效,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S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具有关联性,而早期识别和积极防治PSD意义重大。中医药改善PSD症状疗效确切,具有个性化、多靶点、多通路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文章通过检索近五年中药治疗PSD的基础研究文献,从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降低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炎症反应,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氨基酸能神经递质,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海马神经元可塑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发及中药复方治疗PSD的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6)
<正>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本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1]。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对脑血管疾病认识的提高,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本身所导致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卒中后抑郁(PSD)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延缓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绊脚石,成为脑卒中复发和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抑 相似文献
4.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脏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等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介导了RIF的发生发展。因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自噬是真核细胞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和重吸收作用,参与维持组织内稳态的平衡。目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延缓RIF的进程中以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的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学者研究发现自噬与中医阴阳学说、癥瘕积聚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并且自噬参与了RIF的诸多环节,RIF病程进展与自噬关系密切,通过干预自噬靶向治疗RIF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然而,有关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自噬治疗RIF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噬与RIF的关系,以明确自噬在RIF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控自噬靶向治疗RIF的机制,该文就中医理论与自噬和RIF的相关性,结合自噬在RIF中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ECM过度沉积等的作用,自噬与TGF-β1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在RIF的调控机制,对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行疏理和总结,以期为RIF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为核心症状,并伴有焦虑、自责、甚至自杀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障碍、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等躯体症状的心理障碍疾病,也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Guiraud等[1]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也不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赵红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1个月内PSD的发生率最高,高发期在卒中后0.5-2个月,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淡漠迟钝、食欲减退等,甚至出现幻想、妄想、自杀等心理倾向及行为[1].其发生机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原发内源性机制"和"应激反应性机制"两种假说[2].原...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自噬相关性的研究及中药对自噬的调控作用进行介绍,对自噬的过程和相关分子机制、信号途径,自噬参与AD病理学表现的形成、神经元的缺失及与其他AD病理学表现,中药对自噬的影响,自噬在AD中的治疗意义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自噬功能缺陷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AD.集中介绍自噬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调控自噬在阻止或延缓AD发生,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潜在治疗价值.在调节自噬,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关于中药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研究中药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通过调节自噬探讨中药治疗AD的潜在可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复方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极大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动态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其参与调节肿瘤的形成、增殖、转移及对抗癌治疗的反应等多个方面。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化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自噬的药理或遗传抑制已被证明能增强各种抗癌治疗对肿瘤细胞的致死效应,这表明抑制自噬是癌症治疗中有效的增敏策略。同时,过度刺激自噬也可为治疗具有高凋亡阈值的耐药癌细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药天然自噬调节因子在癌症中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且已在不同的自噬调节模型中得到广泛验证。该文概述了自噬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自噬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双重调节作用,并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中药通过调节自噬影响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诱导的肿瘤细胞的自噬规律,以期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是指发生于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历代文献载有与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论述.近年,中医药学者在此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脑卒中风险最大的国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PSD不仅延长患者功能康复时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负面引导等不良影响。虽然目前证实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解剖、炎症因子、遗传基因、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社会心理等与PSD密切相关,但对PSD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1.
诸多研究表明自噬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是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关键,已成为研究中药和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桥梁.中药类单体和复方能够调控脑缺血后细胞自噬水平,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因此,从细胞自噬角度阐明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212-216
卒中后抑郁易被患者及其家属误认为因卒中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等因素,造成卒中后抑郁的漏诊率极高,其临床发病率被严重低估。卒中后抑郁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并发症之一,严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致残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因此,对卒中后抑郁的积极治疗是极其必要的。卒中后抑郁的治疗西医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临床应用均可不同程度显效,但存在如起效慢、疗程长、部分不良反应大、撤药综合征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遗传等多层面,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因而靶点单一的药物,其疗效可能存在限制。中医学从整体观对疾病辨证论治,在辨证精准的情况下,具有疗效显著、个体化强、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多层面发挥疗效等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本文着重阐述中药单味药、经方、自拟方等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骨质疏松症(OP)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无特效药进行防治,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在OP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干预自噬治疗OP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调控自噬治疗OP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人们认可,但自噬在OP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OP的作用靶点尚缺乏系统性的评述。因此,该文从自噬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作用,对OP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OP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属于一种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目前西方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临床常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主的药物干预,治疗方法单一,治疗周期较长,还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加重肝肾代谢负担等,效果欠佳。相比之下,中医药可以从多靶点、多角度干预卒中后抑郁,具有经济实惠和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现笔者从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用药疗效方面总结近年来中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骨关节炎(OA)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高发性、致痛、致残的关节退行性病变,因其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疼痛剧烈等临床症状和亟待优化、完善的治疗方案,给社会医疗、患者心理与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既往研究表明,OA发病与关节软骨功能障碍、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降解紊乱、关节炎症密切相关。同时有研究证实,适度的自噬可恢复受损软骨细胞的功能、调控软骨细胞凋亡、促进ECM的合成与代谢、减轻OA关节的炎症反应,延缓OA的发生和进展。此外,根据OA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中医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等理论指导下治疗OA的临床有效性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并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接受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该文以期通过简单阐述自噬及其相关调控蛋白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ULK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等在OA中的作用,并详细总结中药干预自噬及其相关标志物在防治OA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药干预自噬防治OA的深入研究的提供一定方向和思路,同为临床上使用中医药防治OA提供文献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是中风后最常见的精神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包括炎症机制、神经递质机制、内分泌机制等。中医认为患者卒中后,气滞、血瘀、痰浊上蒙清窍则发为情志病,而郁金作为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功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通过总结邓铁涛、张学文等多位国医大师及其他医师的用药规律,发现郁金是临床上治疗郁证、卒中、卒中后抑郁用药频率最高的单味中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郁金含有β-谷甾醇、莪术二酮、姜黄素等多种药用成分。该文首次对郁金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药理机制进行综述,并创新性地对各种基源郁金的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以明确郁金对卒中后抑郁的重要作用及郁金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最佳药用选择。结果发现郁金所具有的调节神经递质、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调节神经内分泌、抗血栓等作用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卒中后抑郁起到防治作用,其中以黄丝郁金酒制品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年来,约有1/3的卒中生存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卒中后抑郁(PSD),大多为轻、中度抑郁。PSD是卒中后情感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部位、卒中次数、抑郁症史、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可能和其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