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瘤内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与近期疗效.方法 2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经CT引导下125I粒子瘤内植入,跟踪随访1~24个月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在CT引导下全部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5例以腰疼症状为主的患者术后一周疼痛开始缓解,其中9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腰疼伴一侧下肢水肿患者淋巴结均有体积缩小.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为评估指标,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肺鳞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给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后进行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对照组只接受GP方案化疗.判定两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VEGF水平,并通过统计并发症、毒性反应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1% (P <0.05),且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临床局部控制率为76.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76% (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EA、CA125、CYFRA21-1及V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EA、CA125、CYFRA21-1及VEGF水平下降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CEA、CA125、CYFRA21-1水平呈正相关(γ=0.33,0.38,0.35,P<0.05).观察组4例(9.52%)出现气胸,经保守治疗后消失或好转,未发现有粒子游走、放射性肺炎发生,观察组、对照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均较低(19.04%、2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辅助化疗,观察组比对照组对降低肺鳞癌患者血清CEA、CA125 、CYFRA21-1及VEGF水平下降更为显著,提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辅助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疗效更显著,且并发症与毒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8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系统(TPS).单个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1.0 cm,中位MPD为102.9 Gy(95.8~113.4 Gy).在CT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肾上腺肿瘤内.治疗后1~10月对病灶影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8例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CT影像复查示: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NC)1例,有效率87.5%(7/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的并发症为疼痛(3例)、少量出血(1例)、发热(2例).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本院肿瘤患者15例24个病灶(原发肿瘤11个病灶,转移瘤13个病灶),按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用植入枪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其中3例胆管壶腹部癌患者在胆管支架植入术后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粒子置于引流管并随其末端至肿瘤梗阻部位,3个月后拔除引流管.植入术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70.8%(17/24),完全缓解(CR)5个病灶(20.8%),部分缓解(PR)12个病灶(50.0%);卡式评分(KPS,中位评分70分)高于治疗前(50分);疼痛缓解率90%(9/10);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3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胆漏和粒子游走.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宋海燕 《医学信息》2007,20(7):665-666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8例肺癌患者的相关护理学。结果8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以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护士应掌握好护理方法,通过周密的配合,及时有效的护理,使植入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椎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1岁。采用治疗计划系统重建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三维图像,计算出^125I放射性粒子植人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30Gy。CT引导下脊柱转移性肿瘤粒子植人,共24个椎体,中位植入粒子19颗(4—43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率95%(19/20),局部控制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80.0%和30.0%。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累计生存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95.O%和45.0%,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瞄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对14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采用术中平面植入125I放射性种子源进行组织间近距放射治疗并总结。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125I放射性种子源术中平面植入。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死亡,随访13~25个月,13例未见局部复发,局部控制率93.0%。未见明显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对14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采用术中平面植入125I放射性种子源进行组织间近距放射治疗并总结.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125I放射性种子源术中平面植入.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死亡,随访13~25个月,13例未见局部复发,局部控制率93.0%.未见明显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价值,观察肺癌患者的表现,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将60例经细胞学确诊为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125Ⅰ粒子治疗组,共30例,采用CT引导植入治疗.B组为对照组,共30例,采用药物灌注.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对14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采用术中平面植入^125I放射性种子源进行组织间近距放射治疗并总结。结果 14例患者均采用^125I放射性种子源术中.平面植入。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死亡,随访13~25个月,13例未见局部复发,局部控制率93.0%。未见明显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放射性种子源胸内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脑肿瘤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治疗温度。本研究通过调控相控换能器激励信号实现了焦域温度均匀分布的目的。首先,本文利用志愿者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和82阵元相控换能器建立开颅HIFU治疗脑肿瘤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叠加聚焦于两个设定目标点的信号并调控两信号间激励时间差和幅值,研究其对HIFU焦域温度分布及焦域形状大小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两目标点间距离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两激励信号的激励时间差和幅值可以实现焦域内温度均匀分布,同时可调控焦域形状和体积大小。本文研究的仿真结果或可为HIFU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脑控轮椅(brain-controlled wheelchair,BCW)能够为无法通过四肢操控轮椅运动的严重肢体残疾或运动障碍患者提供辅助,满足日常移动或出行需要。本文以兼顾系统性价比和准确率为研究目的,采用便携脑电放大器,搭建一个基于Matlab环境的BCW系统,并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首先搭建一个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的BCW系统,系统主要包括脑电刺激、采集与处理,以及轮椅控制两大部分,用户无需长期训练即可通过脑电控制轮椅的运动状态。然后招募3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系统分类准确率验证实验和预设路径控制验证实验。其中,分类准确率验证实验要求受试者按照语音提示指令,注视对应刺激闪烁块以得到分类结果;预设路径控制验证实验要求受试者完成3个轮椅既定路线控制任务。实验后填写问卷调查衡量本系统的控制难度、受试者舒适度和疲劳程度。结果比较提示指令与分类结果得到系统分类准确率为97%±1%。路径控制实验中受试者均能控制轮椅按照预设路径运动到目的地,且获得用时、实际路径长度、命令个数、时间优化率、路径优化率等指标。结论本文搭建的基于Matlab环境的SSVEP-BCW系统分类准确率较高,控制效果和控制舒适度较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常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是对术中踝关节2D X射线影像做目视评估,但主观判断往往导致结果误差较大;目前公认的准确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需借助术后3D CT数据,但会为患者引入较大的辐射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技术准确识别术中腓骨旋转不良的低剂量、低成本的精准复位腓骨的可行方法,以此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单一腓骨CT数据,初始位置定义为参考位,然后借助Mimics软件对其做不同程度的旋转变换,生成12组腓骨旋转畸形测试位的CT数据,模拟术中腓骨的不同姿态,包括6组腓骨内旋和6组腓骨外旋。测试位腓骨术中C臂图像由投影仿真程序生成。通过将术中C臂图像和参考位CT数据做2D-3D配准来识别这12组测试位相对于参考位的旋转不良程度。得到的结果和金标准比对,从而评估2D-3D配准的准确性;其中,金标准为参考位和12组测试位的3D-3D配准结果。另外,因为与投影轴平行方向检测位移不敏感,故本文用两幅正交位投影的配准结果做补偿。结果 10次测试12组数据配准结果在绕x轴、y轴和z轴旋转的平均角度(及沿3个方向的平均位移)误差分别为1. 19°(0. 56 mm)、0. 72°(0. 84 mm)和0. 81°(0. 65 mm);标准差依次为0. 43°(0. 38 mm)、0. 51°(0. 47 mm)和0. 58°(0. 5 mm);最大误差分别是2. 13°(1. 76 mm)、2. 74°(1. 90 mm)和2. 10°(2. 16 mm)。结论 2D-3D配准方法可为临床腓骨复位提供精度更高的监控工具,其误差远小于目前10°旋转的目测误差。相比于术前CT做手术规划、术后CT做手术评估,本文方法借助术前CT和术中C臂图像不仅可达到准确评估的目的,而且可实现术中动态评估,故其辐射剂量更低,患者医疗成本更低,治疗更及时、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当前摩擦力对脂肪组织无约束压缩实验结果影响的不确定性,研究压缩实验中合适的摩擦系数设置及适用于模拟脂肪组织生物力学响应的材料本构模型。方法构建低应变率(0.2s^-1)和中应变率(20s^-1)下的脂肪组织有限元模型,分别应用LS-DYNA中常用于模拟脂肪组织的线性黏弹性材料本构、Mooney-Rivlin超弹性材料本构、Ogden超弹性材料本构、软组织材料本构,在不同摩擦系数下进行无约束压缩实验,分析不同摩擦系数及本构模型对接触力大小的影响。结果4种材料本构模型在低、中应变率下,输出的接触力均与摩擦系数呈正相关,有摩擦时的接触力比无摩擦时的接触力大50%左右。中应变率下脂肪组织的力学响应对摩擦系数的灵敏度比低应变率下的更高,且不同材料本构模型输出的接触力差异显著。结论在脂肪组织无约束压缩实验中,静摩擦系数取0.1,动摩擦系数取0.05是合理的,在低、中应变率下Ogden超弹性材料本构能够良好地反映脂肪组织的生物力学响应。  相似文献   

15.
电磁场(EMF)作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现已成为电磁生物效应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神经信息网络连接角度探究工频EMF长期作用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将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模型Ⅰ组将SD大鼠置于2 mT工频EMF中作用24 d;模型Ⅱ组将SD大鼠置于2 mT工频EMF中作用48 d;对照组SD大鼠未经工频EMF作用。随后,采集不同组别SD大鼠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前额皮层(PFC)16通道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并基于定向传递函数(DTF)构建LFPs因果连接网络,最终通过对比各组SD大鼠在WM过程中LFPs信号因果网络特征参数及行为学表现的异同,探讨工频EMF长期作用对WM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模型Ⅱ组大鼠执行WM任务达到正确率80%以上所需时间及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WM任务中,模型Ⅰ、Ⅱ组因果网络连接强度及全局效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模型Ⅱ组中因果网络连接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Ⅰ组及对照组。结果表明,经2 mT工频EMF的长期作用,PFC的LFPs信号间因果网络连接强度及全局效率降低,并影响SD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从神经网络信息传递的角度揭示了工频EMF作用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在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差异,为KOA患者的康复治疗评估提供量化参考。方法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名单侧膝内翻型KOA患者(Kellgren-Lawrence评分符合Ⅰ~Ⅲ级KOA,左右膝各20人)及20名健康人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采集受试者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峰值、受力时间百分比、冲量,及单足支撑期参数和足轴角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足中部区域所受冲量,左KOA患者(左足98. 57 N·s±38. 58 N·s)和右KOA患者(右足65. 11 N·s±32. 52 N·s)均比健康人(左足45. 53 N·s±12. 69 N·s,右足39. 58 N·s±15. 74 N·s)大60%以上(P<0. 05);患者第1趾区域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40%以上(P<0. 001);患者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27%以上(P<0. 001)。与健康人相比,患者足轴角、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整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均增大(P<0. 05),足跟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和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减小(P<0. 05)。结论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足轴角明显增大,整足支撑期阶段时间延长,第1趾和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及足中部所受冲量差异尤为显著,这些指标可为KOA患者的康复疗效评估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7.
Two genotypes of H1N2 swine influenza viruses appeared among pig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H1N2 is one of the main subtypes of influenza, which circulates in swine all over the world.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genetic of H1N2 in swine of China.Study designTwo H1N2 swine influenza viruses were isolated from Tianji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in 2004 and 2006, respectively.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eight gene segments was analyzed.ResultA/Swine/Tianjin/1/2004 has low identity with A/Swine/Guangdong/2006;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PA gene, A/Swine/Guangdong/1/2006 and A/Swine/Guangxi/1/2006 along with the H1N2 swine isolates of North America formed a cluster; and A/Swine/Tianjin/2004 and A/Swine/Zhejiang/2004, along with the classical H1N1 swine isolates formed another cluster; except that NA gene of A/Swine/Tianjin/1/2004 fell into the cluster of the H3N2 human influenza virus, indicating the reassortment between H3N2 human and H1N1 swine influenza viruses.ConclusionTwo different genotypes of H1N2 appeared among pigs in China. A/swine/Guangdong/1/06 was probably from H1N2 swine influenza viruses of North America; while A/swine/Tianjin/1/04 maybe come from reassortments of classical H1N1 swine and H3N2 human viruses prevalent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检测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RT-PCR方法,为临床标本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副粘病毒Tianjin株F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以Tianjin株总RNA逆转录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然后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检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8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的检测。结果通过此方法成功扩增出约500bp的预期条带。将Tianjin株鸡胚尿囊液(血凝效价为1:1280)稀释到320倍时仍可出现阳性条带,对新城疫病毒、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人副流感病毒Ⅰ型、柯萨奇病毒B3m株、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及鸡胚尿囊液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8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BALF标本中,其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2.38%,与本实验室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相接近。结论建立的副粘病毒Tianjin株RT—PCR检测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方法,为患病儿童中Tianjin株感染情况的调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天津地区汉坦病毒分离株TJJ16S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汉坦病毒分离株TJJ16S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从鼠肺标本中分离汉坦病毒,命名为TJJ106,提取TJJ16感染Vero-E6细胞的总RNA,经逆转录扩增病毒cDNA,继而进行PCR扩增S基因片段,纯化后兜隆于pMD-18T载体,测定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天津地区首次从社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TJJ16,其S基因片段全序列长为1701nt。只有1个编码N蛋白的开放读码框架(ORF),起始密码子为第37nt,终止于1326nt,推导其编码的蛋白长为429个氨基酸。经核苷酸系统发生树分析,TJJ16株应归属为汉坦病毒的汉滩型(HTN型)毒株,与HTN型新亚型A16株同属一个亚型。结论TJJ16病毒株的分离与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证实在天津市鼠间存在HTN型汉坦病毒感染,对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