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血管活性物质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治疗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HSC在内皮素-1、一氧化氮等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或舒张,从而调节肝脏微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对HSC的影响在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黎明  张黎  吴楠 《山东医药》2009,49(46):113-114
在肝转移、肝脏切除等手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术后肝功能障碍和患者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发现,肝脏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如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红素氧化酶-1(HO-1)、CO、NO和内皮素(ET)等,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尾加压素(urotensin Ⅱ,UⅡ)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活性物质.UⅡ通过与其特异性孤儿G-蛋白耦联受体GPR-14结合发挥血管活性作用.UⅡ的血管活性作用具有种族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随着对UⅡ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现其除具有血管活性作用以外,还具有促有丝分裂和促纤维化作用.有研究发现UⅡ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但其在慢性肝病以及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篇综述主要介绍了UⅡ作为血管活性物质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以及探讨肝脏中表达UⅡ的位点.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星状细胞同时参与肝脏微循环和门脉高压的调节,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对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收缩或舒张的功能。由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肝星状细胞是防治慢性肝病的重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1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及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1.1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作用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与血管组织之间天然的解剖屏障,而且是血管活性器官[1]。它的作用包括:通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等多种因子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细胞与脑血管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并发挥诸多的生理作用。文内就影响血管收缩与舒张的两种重要因子作了介绍;血管内皮弛张因子在多种物质的扩血管作用中起介导作用,脑血管病及高血压时其含量显著减少,其原因与超氧化物增加有关。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又称内皮素,有多种亚型,在脑血管及神经组织内均有分布,具有收缩血管及神经介质作用,多种脑血管病时均有增加,并可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和内皮水肿。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胍丁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胍丁胺是精氨酸的代谢物之一,近些年来发现胍丁胺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舒张血管以及抗炎症等作用,提示胍丁胺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以内皮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并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治疗相关疾病。本文就当前有关胍丁胺在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肝脏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超  王俊学 《肝脏》2007,12(6):501-503
内皮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是调节肝脏微循环的主要功能细胞。星状细胞具有较强的收缩功能,内毒素、TNF-α、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碳(CO)等多种血管活性分子可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收缩[1],其中ET-1诱导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最为显著,NO、CO及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复合物均具有对抗ET-1刺激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从而对肝脏微循环产生重要调控作用。一、一氧化氮(NO)(一)内源性NO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肝脏的分布NO由L-精氨酸(L-arg)和分子氧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催化下生成。NOS主要有三种存在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发生和依那普利(enalapril)逆转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45例合并LVH、45例不合并LVH及30例正常人血流动力学和血浆5种血管活性物质,观察27例高血压病患者合并LVH依那普利治疗24周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合并LVH组收缩压、血浆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和心钠素高于不合并LVH组(P<0.05~0.01),血管紧张素Ⅱ高于正常人(P<0.01);对13个相关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LVH作用显著(复相关系数0.769,P<0.001);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EDLS之间呈正相关(P<0.05~0.01);依那普利干预后,LVH消退,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同步下降(P<0.05~0.01)。结论: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含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高血压病LVH的形成,依那普利消退LVH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这些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活性物质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治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HSC在内皮素-1、一氧化氮等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或者舒张,从而调节肝脏微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对HSC的影响在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