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UC的发生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关于UC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药物及外科治疗,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anti-TNFα)生物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UC的抗TNF-α单抗生物治疗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多,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需要寻找新的更为特异的治疗方法[1-2].英夫利西(infliximab)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人鼠嵌合体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拮抗UC免疫炎性发病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前炎性因子TNF-α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TLR4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等途径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引发肠黏膜释放TNF-α、IL-1、IL-6等炎症介质,最终导致UC的发生,同时对此信号转导通路的阻断研究为临床治疗UC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部分研究显示细胞因子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胞因子产物与基因启动子、信号序列、基因内含子中的单核苷酸多态现象有关.目的:测定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从而探讨TNF-α、IL-6与UC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60例UC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的TNF-α、IL-6基因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浓度.结果:UC患者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UC病变位于全结肠者的TNF-α-308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和直肠组(P<0.05).UC患者血清TNF-α、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C患者不同基因型间血清TNF-α和IL-6浓度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发病的易感性无关;TNF-α-308GG基因型可能与UC病变范围有关;健康人中TNF-α、IL-6基因型是其血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UC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昔单抗治疗中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昔单抗(infliximab)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单克隆抗体.目前infliximab在治疗克罗恩病(CD)方面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它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治疗效果尚无定论.此文就infliximab治疗中至重度U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以抗炎、调节免疫为主,其中氨基水杨酸类(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糖皮质激素类(glucocorticoid hormones,GCS)等为治疗UC的常用药物,新型生物制剂以及微生态制剂等也逐渐成为治疗UC的重要药物.随着UC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UC的药物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治疗UC药物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和结肠黏膜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0名健康对照者、13例缓解期UC及47例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HIF-1α含量,同时采用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与活动期患者病情相关性。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HIF-1α含量(73.21±28.6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44.54±14.75)ng/L和对照组(42.83±15.49)ng/L(P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期UC结肠黏膜中HIF-1α表达阳性率(58.05±13.83)%显著高于缓解期(3.00±2.72)%和对照组(3.04±2.69)%(P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也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UC活动性的评估结果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因此寻找有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易于监测UC病情程度的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些年来随着UC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白介素(interleukin,IL)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中肠道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近年来,肠道动力学异常与UC的发病关系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UC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Cajal间质细胞结构改变与数量异常、肠道电生理紊乱、结肠压变化,以及肠道相关神经递质(Ach、VIP、NO、CO等)表达异常与UC的发病有关.相关肠道动力学异常参与UC发病的具体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根治性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在UC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应用前景,包括抗TNF-α单克隆抗体、整合素拮抗剂、IL-12/IL-23拮抗剂、Janus激酶(JAK)抑制剂、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激动剂等。该文就靶向治疗UC的药物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推动UC靶向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肠道泡腾栓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实验分设正常对照、模型对照、空白泡腾栓、清肠泡腾栓、清肠栓、柳氮磺胺吡啶(SASP)栓共6组,ELLESA法检测血清、结肠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L-13).[结果]模型组血清、结肠上清TNF-α较正常对照组升高,IL-13分别轻度降低和升高;清肠泡腾栓组明显降低结肠上清TNF-α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模型组TNF-α、Ⅱ-13较正常组升高或降低,提示UC免疫学发病机制的可能性;②清肠泡腾栓组下调UC模型大鼠TNF-α,对IL-13的调控作用则不甚明显,提示清肠泡腾栓可能在抑制促炎细胞因子方面具有更为确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有大量证据表明患者基因型、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UC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UC的病因治疗较为困难,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疾病活动期的快速诱导缓解和缓解期的长期维持,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近20年UC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一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手段不反应或反应不完全,所以对UC的治疗手段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UC的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辅助的中草药、抗生素、益生菌,近年新开展的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CO灌肠等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UC近年来内科治疗手段的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3.
通因通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调肠通络饮(TTD)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疗效及对实验性UC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TTD、柳氮磺胺砒啶(SASP)治疗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与结肠黏膜病变疗效;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实验性大鼠结肠炎,分别予TTD、SASP治疗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性,血浆与结肠组织中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125 I-6-Keto-PGF1α),并取结肠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TTD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SASP组;TTD能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状态,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中TXB2,升高血浆6-Keto-PGF1α.[结论]TTD为治疗UC的有效方药,能改善UC大鼠病损状况,有抑制血小板功能亢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认为,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免疫、肠道微环境改变、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和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在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免疫因素中.目前研究较多且作用比较肯定的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恢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近来文献报道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UC的发病。因此,人们尝试用益生菌治疗UC。我们采用乙酸大鼠结肠炎模型.通过应用不同剂量的益生菌治疗.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和细胞因子(TNF-α、NF-κB及IL-10)的变化,寻找其最佳治疗剂量,同时进一步阐明益生菌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TNF-α、IL-13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来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0例及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TNF-α、IL-13的表达情况。 结果UC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患者IL-13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C组患者血清TNF-α、IL-13水平变化,作为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病症损害程度的灵敏的指标,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变化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是一种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为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有研究发现,HNF4α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在炎性反应中HNF4α表达减少可促进其下游炎性因子表达。肠黏膜组织中HNF4α基因表达缺陷可引发慢性自发性结肠炎。进一步研究发现HNF4α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密切相关,可能成为UC防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P-3α及其受体CCR6在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Met-RANTES疗效机制.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观察Met-RANTES对小鼠结肠炎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评分(GMS)、结肠组织学病理评分(HPS)的影响:并通过RT-PCR检测其对小鼠结肠组织MIP-3α、CCR6mRNA的表达变化及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小鼠结肠组织MIP-3α、CCR6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DAI、GMS和HPS在DSS模型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中高于空白对照组,MIP-3α和CCR6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表达上调,在小鼠空白对照组中不表达或弱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SS模型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Met-RANTES治疗组小鼠DAI、GMS和HPS降低,MIP-3α和CCR6表达下调(mRNA:0.21±0.08 vs 1.09±0.08.1.08±0.07;0.25±0.08 vs 1.11±0.07,1.05±0.08,P<0.01:蛋白:0.28±0.08 vs 0.98±0.07,1.05±0.06;0.25±0.07 vs 1.19±0.07.1.15±0.06.P<0.01):生理盐水治疗组小鼠DAI、GMS和HPS 以及MIP-3α和CCR6表达与DSS模型组相比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P-3α与CCR6参与了小鼠UC的发生、发展;Met-RANTES能下调MIP-3α及CCR6的表达,并能减轻炎症损伤;针对MIP-3α或CCR6的靶向治疗可能是UC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CRP的含量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0例健康对照者、13例缓解期UC患者、47例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HIF-1α、CRP的含量,并对活动期UC患者行肠镜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HIF-1α、CRP含量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者(P0.05),且缓解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及CRP含量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且HIF-1α与CRP之间呈正相关(r=0.881,P0.01)。结论 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联合检测HIF-1α及CRP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简称溃结,是炎性肠病(IBD)的一种。它和克隆病(crohn's discase,CD)一样,被目前称为难治性疾病。虽然比病确切病因未明,但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并且有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参与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发病率高于国内(尤其犹太白种人)。据说与饮食习惯有关(脂肪含量高)。美国曾报道,牛奶或奶制品亦为一重要的致敏因素。另外,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UC活动时血中IFN—γ、IL-6及TNFα皆明显增高,若用抗-TFNα或抗-IL-6受体抗体治疗,则病情改善明显。本文就UC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患者血浆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影响.[方法]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结果]治疗前UC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一Keto-PGF1α比值均高于正常人(P<0.01);复发者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均高于未复发者(P<0.01,<0.05).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一Keto-PGF1α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对UC复发治疗,与SASP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TXB2、6-Keto-4-PGF1α水平及TXB2/6-Keto-PGF1α比值,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UC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