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总结了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类标准。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假性淋巴瘤 :皮肤蕈样肉芽肿和S啨zary综合征早期多为T辅助细胞表型 ,可与良性慢性炎性皮肤病区别。TCR可变区在良性浸润细胞中各不相同 ,但在恶性增生性疾病中往往单克隆表达。最近报道一组新T细胞淋巴瘤 ,其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在临床和组织学上与深在性狼疮相似 ,瘤细胞CD3 +、CD4- 、CD8+、CD5 6- ,脂肪性腔隙边缘有多形T细胞浸润 ;另一种NK/T细胞淋巴瘤 ,常与鼻粘膜EB病毒感染相关 ,呈血管中心性浸润 ,CD3 - 、CD8- 、…  相似文献   

2.
对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进行了组织病理,电镜观察,细胞表型研究及DNA分析,发现损害中的瘤细胞具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认为本病实质上就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与其它几种面部中线破坏性疾病组成了一个病谱,属于这一病谱的疾病可能包括特发性中线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多形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淋巴瘤样肉芽肿及鼻部淋巴瘤等。本病最新命名-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与假性T细胞性淋巴瘤的免疫病理分析耿建丽,周青,徐天蓉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低度恶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上易与假性T细胞性淋巴瘤(PTL)相混淆。本文着重从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方面对5例MF和5例PTL...  相似文献   

4.
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沈运航,徐天蓉,周青皮肤淋巴瘤并非少见。而以面部肿胀为突出表现的淋巴瘤较为少见,常易误诊为其它皮肤病而延误治疗。我们报道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从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角度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5.
Sézary综合征3例黄岚①陈明华①冯树芳①Sézary综合征(Sézarysyndrome,SS),或称皮肤T细胞淋巴瘤综合征、T细胞淋巴瘤性红皮病,系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以红皮病伴剧痒、掌跖角化、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以及血中白细...  相似文献   

6.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IBL-TC)是特殊类型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皮疹及高γ球蛋白血症。皮疹呈多种形态,随其发展主要为二型:丘疹结节型和红皮病型。淋巴结病理示淋巴结结构破坏,有异形淋巴样细胞、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样的所谓淡染细胞(palecells)浸润。免疫学示T细胞标记。  相似文献   

7.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产产T细胞淋巴瘤(IBL-TC)是特殊类型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皮疹及高γ球蛋白症。皮疹呈多种形态,随其发展主要为二型;丘疹结节型和红皮病型。淋巴结是示淋巴结结构破坏,有形淋巴样细胞、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样的所谓淡染细胞(pale cells)浸润。免疫学示T细胞标记。  相似文献   

8.
皮肤恶性淋巴瘤和淋巴样细胞浸润性疾病核形态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图像仪对69例皮肤恶性淋巴瘤和42例皮肤淋巴样细胞浸润性疾病进行核形态测量。结果示核体积、核直径和核周径中任何一个指标有助于皮肤生发中心细胞性淋巴瘤,蕈样肉芽肿Ⅲ、sezary综合征和非MF与SS之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与CLI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皮肤恶性淋巴瘤新亚型及几种罕见的类型(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cTcellymphoma)此瘤为限局于皮下组织、酷似脂膜炎的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1]。3.1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见于成人,患者平均年龄为47岁。皮肤损害好发于肢体,其次为躯干,也...  相似文献   

10.
伴皮肤损害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有极相似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分型,为了区别两者,对4例伴皮肤损害的ATLL和18例皮肤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学分型及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前病毒DNA的比较性研究,2例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和2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为阴性对照。结果:4例ATLL出现皮肤损害的同时表现系统症状如:广泛的浅淋巴结肿大,乳酸脱氢酶和白介素2受  相似文献   

11.
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皮肤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基因诊断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应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疾患进行了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显示,检出TCR-β和TCR-γ基因克隆重排的有:36/40例CTCL,4/6例可疑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和1/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  相似文献   

12.
皮肤淋巴瘤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了。近年来淋巴瘤与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许多良、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中,不同程度存在着EBV隐性感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1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EBV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以及其基因产物潜伏膜蛋白(latentmembranceprotein1,LMP1)进行检测,以了解EBV隐性感染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生机制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5例皮肤淋巴瘤病例来自我科及北京医科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细胞毒T细胞是否能识别由第三互补决定区特异基因编码的肽。方法 选择两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SS和AR)和CD4^+、Vβ8^+恶性T细胞作为测定肽序列的细胞,CD8^+非恶性T细胞作为杀伤或反应性细胞,和转化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作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提呈的细胞。结果 患者SS的恶性T细胞受体(TCR)β链的个体基因型肽可刺激CD8^+T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克隆性T细胞的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PCTCL)外周血中克隆性T细胞的存在及其与临床疗铲的相关性,分别对25例PCTCL患者经重组α干扰素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通用引物扩增T细胞受体(CR)γ链编码基因中Ⅴ(可变区)-J(连接区)的结合序列,检测代表克隆性T细胞分子标志的TCR基因重排(GR)。结果发现,25例PCTCL外周血样品,17例见克隆性T细胞(示TCRGR),  相似文献   

15.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CD45RO、CD3ε、TIA-1、CD20、Ki-B5、CD68和LMP1等抗体;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结果 5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层得占同期皮肤恶性淋巴瘤的5.68%;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4岁,主要表现为皮肤无症状肿块,2例有溃疡形成;组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提示IL - 15是CTCL细胞的存活因子及S啨zary细胞系SeAx的生长因子 ,能明显延长从S啨zary综合征患者分离的恶性细胞的存活时间。IL - 16是T细胞生长因子并对CD4 + T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TCL患者体内IL- 15和IL- 16的表达水平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近期未经治疗的CTCL患者 (19例 ,其中斑片期 7例 ,斑块期 6例 ;CD30 + 多形T细胞淋巴瘤 6例 )和银屑病患者 (10例 )的皮损组织及CTCL细胞系…  相似文献   

17.
副肿瘤性天疱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副肿瘤性天疱疮陈树民综述靳培英审校自1972年Saikia[1]首次报告1例恶性淋巴瘤产生抗表皮细胞间(IC)抗体以来,天疱疮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即受到普遍关注[2,3]。1989年Matsuoka等[4]报告1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红斑样...  相似文献   

18.
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形态多样性的恶性肿瘤,其正确的分类常需通过免疫表型研究,来确定是T细胞、B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最初,这方面的工作多集中在冰冻组织切片上,并在皮肤淋巴瘤的诊断、分类以及确定良恶性细胞浸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遇到一些问题,如组织保存不便、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不清,不能进行大量病例的回顾性研究。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进展,已能够在常规病理切片上研究皮肤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并探求其在皮肤淋巴瘤诊断、分类中的作用。本文对常用石蜡组织切片淋巴样细胞标记物的特性以及皮肤淋巴瘤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皮肤淋巴瘤的诊断得益于新技术,免疫标记有助于早期诊断蕈样肉芽肿,对非新表皮性淋巴瘤可更好地特征化。CD30抗原的表达对于大细胞非亲表皮性T淋巴瘤有预后价值。对抗原的T受体α/β或γ/δ的表达,其预后意义尚待确立。抗T受体可变区抗体可构成某些TISS 巴瘤克隆的标记,基因型的确立对于诊断某些非痫表皮性淋巴瘤是一种进步,Southern印迹法未能解决早期诊断蕈样肉芽肿的难题,多聚酶链反应是具有光  相似文献   

20.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MF和Sezary综合征是最先表现在皮肤上的非何杰金病。早期病变局限于皮肤,最好选用局部治疗,例如局部外用氮芥,PUVA及全层皮肤电子束放疗等。对出现红皮病的患者首选体外光置换疗法;全身治疗通常用于病情顽固者及一开始就表现出皮外受累的病人;维甲酸类药物主要用于早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α-干扰素早期斑块内注射及对晚期病人均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