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三条:第一,念珠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的改变导致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第二,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第三,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产生过多。本文就上述三条机制及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32株氟康唑耐药性白念珠菌被选为受试菌株;将分六段扩增出来的靶基因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选择SSCP分析有阳性结果的3个代表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所有受试菌株SSCP分析均呈阳性结果,其中第六对引物的扩增片段系突变热点所在部位(细胞色素P450L1A1的高可变区),另外,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且将诱变所得耐药菌落与其亲本的带型进行比较也得到了与上述类似的结果。通过测序共发现11个突变点,其中5个为有意义突变位点,且有4个位于第六对引物所扩增出来的片段之内。结论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基因突变造成了这些菌株耐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献报道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有三,即膜通透性降低、靶酶改变及靶酶产生过多。本文对26株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及通过诱变获得的白念珠菌ATCC14053五个氟康唑耐药突变菌落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唑类药物靶酶编码序列设计六对上下之间交叉重叠的引物,分六段(包括相当于调控序列所在部位)将目的基因扩增出来,采用Southern杂交、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所获目的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排除了所有受试菌株因靶酶编码基因缺失而耐药的可能,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呈阳性,且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故此,推测耐药性系因为靶酶编码序列多位点突变造成,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本实验结果不能排除另两条耐药机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发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增多,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主要有编码药物靶酶基因的表达增强或突变、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式瓜技术体外扩增编码白含珠菌细胞色素P450L1A1的基因片段,在7小时内可以检测出500μ1中含有30个酵母菌的临床标本。对22份临床标本(其中5份阴性,17份阳性)同时进行的PCG检测和真菌学鉴定:两者具有较满意的一致结果。这匀份阳性标本包括4份血标本,5份尿标本,6份痰标本及2份分泌物标本。另5份为阴性血标本。PCR技术在白含珠菌感染乃至其它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面显示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现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的评价标准,应用唑类药物导致念珠菌感染菌种的变迁,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人群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认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ERG11的点突变或过度表达,抗真菌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膜的形成等.近年来,有关锌簇转录因子家族与耐药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UPC2、TAC1和MRR1等锌簇转录因子的点突变可引起白念珠菌中耐药基因的过度表达而造成菌株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建党型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寻常银屑病皮损55000和75000TNF受体、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正常人皮肤不表达p55、p75、ICAM-1和LFA-1,基底细胞散在表达P55和P75。寻常型银屑皮损表皮表达P55、P75和ICAM-1;真具内浸润单一核细胞表达P55、P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一些可系统应用又可外用治疗皮肤和甲真菌病的新抗真菌药物已问世,特康唑是有效的治疗阴道念珠菌病药物,阿莫罗芬具广谱抗真菌作用,萘替芬和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局部应用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有效,伊曲康唑由于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14-a脱甲基酶具更大特异性,比酮康唑抗菌谱更广,且更安全。氟康唑的作用机理与其他唑类相似。已着手研究以治疗深部真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10.
氮芥和地塞米松对人角朊细胞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西霉素刺激原代培养人角朊细胞合成并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用洗涤兔血小板聚集法测定。结果表明,氮芥、地塞米松在 10-9mol/L~ 10-5mol/L浓度范围内均能明显抑制角朊细胞PAF生成,并与药物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氮芥IC50为6.34 10-9mol/L、地塞米松IC50为1.005x 10-8mol/L。提示,氮芥和糖皮质激素抑制角遥远朊细胞PAF生成很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机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与白念珠菌粘附相关的粘附素编码基因ALA1、ALS1、HWP1及INT1的分子基础及粘附作用的发生机理,并假设了粘附的二阶段模式,对酶、理化因素及宿主状态对粘附的影响亦作了简单介绍,提出需进一步验证二阶段模式并充实之。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T淋巴细胞在表皮中的滞留问题,因为T细胞可借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ICAM1/LFA1)途径与郎格罕细胞(LC)及角朊细胞结合,导致抗原递呈,T细胞活化、增殖及角朊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某些细胞粘附分子(ICAM-1,VCAM-1,ELAM-1)在皮肤血管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皮肤血管炎皮损部和非皮损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 皮肤血管炎皮损部粘附分子表达均高于非皮损部及正常皮肤,VCAM-1与ELAM-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患者皮损粘附分子(ICAM-1,VCAM-1,ELAM-10表达上调,提示其参与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及应用联苯苄唑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银屑病发病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及观察联苯苄治疗效果。方法 对银屑病病人进行了真菌学研究和外用1%联苯苄唑霜与0.1%氯氟舒松霜对照治疗。结果 银悄病患者糠秕孢子菌和白念珠菌带菌率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或P〈0.05),1%联苯苄唑霜与0.1%氯氟舒松霜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糠秕孢子菌和白念珠菌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加重过程中起着同一作用,联  相似文献   

15.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SSO)探针杂交方法对江苏籍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对照HLA-DQA1亚区作寡核苷酸分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DQA1*0102频率明显升高(RR=3.43,Pc=0.03164),而DQA1*0601则显著降低(RR=0.29,Pc=0.04612)。表明DQA1*0102或某个与其紧密连锁的其它基因可能是江苏汉族SLE的易感基因,而DQA1*0601对SLE发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皮损内郎格罕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克隆抗体Leu6间接免疫酶标法对新疆车排子地区地方性慢性砷中毒(ECA)25例30份皮损内郎格罕细胞(LC)进行研究,发现25份非肿瘤性角化症病变区表皮的角质层增厚,表皮内LC数增加,3份色素异常性皮损的表皮色素颗粒减少或消失区内LC数较多。2份恶性角化症,且份为鲍温病,其病变区内LC数目较多,而另1份鳞癌的癌巢中未见LC。认为砷角化症及色素异常的发生、发展及皮肤癌变的可能与皮肤LC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PCR法诊断系统性念珠菌病既可以使用血清 ,也可以使用全血 ,但比较这两种类型样本检测的结果还未见正式报道。作者设计了含有 5对特异性内引物的嵌套式PCR方法 ,可以扩增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核糖体RNA(rRNA)的特异性靶序列。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为 :ITS1 :TCCGTAGGTGAACCTGCGG ;ITS4:TCCTCCGCTTATTGATATGC。白念珠菌的内引物为 :CAL1 :AACTTGCTTTGGCGGTGGGC ;CAL3 :TGGACGTTACCGCCG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类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病例,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菌种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药基法)对临床分离的念珠菌进行6种药物(氟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敏感性试验,选取9株白念珠菌临床菌株和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参考NCCLS M27-A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界定琼脂稀释法的药敏分界点,分析耐药性。结果 共收集75例皮肤念珠菌病病例,分离到的88株念珠菌均为白念珠菌,用琼脂稀释法所测的MIC范围是:氟康唑1 ~ 256 mg/L,咪康唑0.25 ~ 64 mg/L,联苯苄唑0.5 ~ 64 mg/L,益康唑0.25 ~ 32 mg/L,克霉唑1 ~ 64 mg/L,制霉菌素0.5 ~ 32 mg/L。临床株对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氟康唑1株,克霉唑4株,益康唑3株,咪康唑5株,联苯苄唑9株。结论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白念珠菌对5种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且有交叉耐药现象,对制霉菌素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抑菌浓度的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白念珠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质控株及敏感白念珠菌在含不同抑菌浓度的氟康唑(FCZ)、酮康唑(KCZ)、伊曲康唑(ICZ)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人工传代诱导耐药。结果:敏感白念珠菌在高浓度的唑类药物培养基中能诱导耐药,且为交叉耐药,而在低浓度中经传20代仍不能诱导耐药;诱导后的耐药菌株在无药物培养基中传代可恢复敏感性。结论:唑类药物能诱导耐药白念珠菌的产生,但与诱导药物的浓度有关,且为不稳定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DR(HLA-DR)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发疹型药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4例发疹型药疹患者皮损组织和8例对照皮肤中ICAM-1和HLA-DR及LFA-1进行了检测。结果 发现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CAM-1和HLA-DR,其阳性率明显高于8例正常对照,在真皮的血管内皮细胞也有ICAM-1的表达,真皮浸润淋巴细胞还表达LFA-1。结论 HLA-DR、ICAM-1和LFA-1参与了发疹型药疹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