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大小分成小面积脑梗死组14例、中度脑梗死组21例、大面积梗死组53例.按是否合并房颤,分成脑梗死合并房颤43例,脑梗死未合并房颤45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小面积脑梗死、中度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血浆NT-pro-BNP中位数分别为277.50 pg/mL、983.70 pg/mL、2556.00 pg/mL.血NT-pro-BNP在18例死亡或脑疝自动出院患者高于70例存活患者(中位数,3017.50 pg/mL vs.992.85 pg/mL).脑梗死合并房颤组NT-pro-BNP高于脑梗死无合并房颤组(中位数,2880.00 pg/mL vs.432.70 pg/mL).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升高,NT-pro-BNP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使用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简化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按照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6例)和无肾功能不全组(230例),出院后1年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观察不良卒中结局,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复发、联合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卒中性残疾.结果 (1)肾功能不全组患者中,年龄≥65岁者的比例高于无肾功能不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34/36)比70.0%(161/230),P=0.002];(2)肾功不全组和无肾功能不全组比较,出院后1年不良预后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比29.6%,P=0.02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为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卒中结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GFR下降,患者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增高(OR=1.485,P<0.05).结论 对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肾功能不全是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测定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和血压情况;对所有患者行3个月随访,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面积和高血压显著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16例,存活49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能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无心脏病史的青年脑梗死患者TEE改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在无心脏病史的青年脑梗死病因探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EE及经胸心脏超声(TTE)同时对21例40 岁以下、既往无心脏病史的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寻找可能与青年脑梗死有关的心脏及主动脉区的异常。结果 21例患者中TTE发现1例异常,为左房扩大,TEE发现5例异常,包括4例自主回声增强,其中1例伴左房扩大,1例伴左心耳血栓。1例无自主回声增强的左心耳单发血栓。主动脉区未查出异常。结论 TEE对探查无心脏病史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栓子来源具有一定意义。左房自主回声增强及左心耳血栓可能与某些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与心脏左心室功能(LVF)的关系,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所致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经临床和颅脑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并除外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当的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上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抽血检测血浆NT-proBNP,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脑梗死组心脏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9.4-13vs54&#177;12,P〈0.01;3.10&#177;1.49vs3.89&#177;1.34,P=0.020)。(3)急性脑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5&#177;15VS66&#177;10,P〈0.01)。(4)急性脑梗死组E峰最大速度/A峰最大速度(E/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177;0.30vs1.46&#177;0.21,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可能主要与急性脑梗死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探讨其与病灶特点、病情轻重、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64例,无糖尿病组60例.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TIA及眩晕症)患者7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国内统一试剂盒进行ox-LDL水平测定.结果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ox-LDL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组腔隙性梗死比例相对较高,且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病情进展率、重型比例高,临床转归较差.结论 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I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及病情轻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观察组)及8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病史、LAD、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及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增大明显,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NIHSS评分高、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低(P0.05)。结论 Af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易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应加强房颤致心源性卒中的筛查识别,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复发性脑卒中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141例(预后良好组),占82.0%,预后不良31例(预后不良组),占18.0%。预后良好组年龄、高血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高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越高,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高,加强对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干预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特点,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3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灶分布等差异。结果与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比例较高,梗死部位以累及前循环、右半球最为多见(均P0.05),而在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和右半球,其发病与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细胞因子(ICAM-1、M-CSF、ox-LDL等)及Hcy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细胞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01—2016-01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非高血压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体检中心正常对照者100例,抽血检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oxLDL、sICAM-1、M-CSF,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较对照组M-CSF、oxLDL、sICAM-1、Hcy水平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细胞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M-CSF、ox-LDL、sICAM-1与Hcy无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细胞因子M-CSF、ox-LDL、sICAM-1及同型半胱氨酸在导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患者sICAM-1不同程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致脑梗死过程中可能起独立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设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ACI患者为发病24~48 h内血样本)血样本检测NT-proBNP水平,记录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试验)病因分型资料,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量表)评分评价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采用改良Ri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入院后3 m时的预后,并比较不同一般资料、心脏指标的患者血NT-proBNP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ACI患者血NT-pro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②TOAST病因分型心源性脑损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型、NIHSS评分≥7分、mRS≥3分、合并房颤、室间隔厚度增厚的ACI患者血NT-proBNP分别显著高于TOAST分型非CE型、NIHSS评分0~6分组、mRS 3分、无房颤、室间隔厚度正常患者(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OAST病因分型CE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入院3 m后mRS与血NT-proBNP密切相关(P 0.05),另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2、0.545、0.452。结论 ACI患者起病24 h~48 h时的血NT-proBNP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色法检测103例糖尿病、240例急性脑梗死和1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调查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CRP水平、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比率及病程明显高于或长于糖尿病组(P<0.01~0.001);糖尿病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程显著短于急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尤其病程长)是糖尿病并发AC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动脉硬化程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将217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42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均于住院次日凌晨采血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再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超声检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方法:①分组:入选2006-02/2007-08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肥厚型心肌病组,其中梗阻性17例,非梗阻性46例;20 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②检测指标: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NT-pro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显像检测室间隔厚度、射血分数、左室流出道压差和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参数;分析NT-proBNP水平与超声检测的舒张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① 血浆NT-proBN水平:肥厚型心肌病组高于对照组(P < 0.0001);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高于非梗阻性(P =0.016)。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正相关(r =0.42,P =0.016)。②相关分析结果: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多项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呈正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室间隔侧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最大运动速度比值、肺静脉频谱舒张期及收缩期肺静脉血流速度比值是NT-proBNP血浆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血浆NT-proBN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参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心房纤颤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CT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1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与162例不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非房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房颤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意识障碍重、上消化道出血多;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1月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结论 房颤严重影响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临床及CT改变并影响其预后,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4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经常规脱水、改善微循环及脑代谢、控制血糖血压等相同的治疗后,对比分析2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大片状脑梗死及多灶性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腔隙性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家族史或遗传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7.5%,明显高低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临床治愈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并观察叶酸、甲钴胺、维生素B6 对Hcy 的影响.方法 对261例经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和394例非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 并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及改善循环、活血化瘀等治疗),治疗组用基础治疗加叶酸、甲钴胺、维生素B6治疗,疗程10~14d. 结果治疗前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 浓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cy浓度下降最为显著,对照组血清Hcy浓度下降不明显,2组治疗后血清Hcy浓度比较有显著差异.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给予叶酸、甲钴胺、维生素B6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88例发生脑梗死的老年房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多为活动时急性起病,病情很快达高峰,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严重,且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慢,后遗症重。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房颤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后遗症明显,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