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储液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在降低丘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室外引流处理,观察组给予储液囊联合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发生率,记录脑室血肿清除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CS及Grae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量表评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评分上升至(21.34±3.5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级为5级者7例,4级18例,预后良好25例,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为(7.03±1.02)d,对照组为(7.33±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33%,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的基础上联用储液囊反复穿刺引流,可明显降低丘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人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老年性脑室出血19例,以单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同类疾病25例为对照组,并相互比较。结果内镜组脑内或(和)脑室内血肿绝大部分清除者(90%以上)者16例,未发现继发出血,术后无颅内感染,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ADL评分,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1例,Ⅴ级1例,死亡1例。侧脑室钻孔组引流组仅有4例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以下),1例继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2例。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ADL(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比较,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5例,Ⅴ级3例,死亡2例。与内镜组相比术后好转优良率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老年性脑室出血具有微创、直视、血肿清除及预后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06—2020-05收治的1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67例,未发生脑积水85例。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原发出血部位、有无脑疝、Graeb评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脑积水组相比,发生脑积水组患者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脑疝、原发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和颅内感染是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Graeb评分以及是否并发颅内感染是影响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额入路显微镜下清除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成人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额入路组及脑室外引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Graeb评分、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颅内感染率、晚期脑积水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预后评分等方面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2例,经额入路者15例,脑室外引流者3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Graeb评分、术后感染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置管时间、晚期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经额入路组明显优于脑室外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脑室外引流术相比,小骨窗经额入路显微镜下清除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远期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6-01—2018-01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行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对照组(单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率、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开颅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早期脑室内血肿清除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36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ETV,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32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EVD)并联合尿激酶血肿腔注入。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23±2.1)个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6.1%,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0/32;P<0.05)。观察组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时间[(1.8±1.1) d]较对照组[(4.8±1.8) 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2.9%,5/36)明显低于对照组(37.5%,12/32;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0%)与对照组(6.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过度引流、脑疝、再次出血。结论 神经内镜下早期血肿清除联合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术中超声引导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血肿伴铸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脑室血肿伴铸型的患者60例,根据脑室血肿伴铸型的类型分为三型,采取分层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30)采取传统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实验组(n=30)则采取术中超声引导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术后24小时GCS评分、术后6月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引流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同时降低死亡率(P0.05);实验组术区再出血、分流依赖性脑积水、颅内感染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术中超声引导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血肿伴铸型是安全、有效的,该治疗方案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8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置管外引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冲洗,以头颅CT评估术后48h血肿残留情况、置管时间、脑积水发生率、颅内感染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①术后48 h观察组28例中16例血肿清除90%、10例清除60%~90%、2例清除60%;对照组:28例中2例血肿清除90%、7例清除60%~90%、19例清除60%,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Z=7.180,P=0.000)②.观察组术后1例发生颅内感染(3.57%)、1例发生脑积水(3.57%)、1例再出血(3.57%)对照组术后3例发生颅内感染(10.71%)、4例发生脑积水(14.28%)、3例再出血(10.71%),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10.71%)、对照组10例(3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270.05);③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观察组:ADLⅠ-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1例、Ⅴ级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率89.29(25/28);对照组:ADLⅠ-Ⅱ级6例、Ⅲ级6例、Ⅳ级7例、Ⅴ级5例、死亡4例,恢复良好率42.86%(12/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3,P=0.004)。结论神经内镜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较单纯置管尿激酶灌洗可明显降低脑室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病程,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分析51例经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75例经单纯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钻孔组)治疗的脑室出血并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手术并发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差异。结果1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时间:开颅组平均(5.24±0.41)d,钻孔组平均(16.85±0.37)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开颅组术后颅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钻孔引流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出院时GOS评分:开颅组恢复良好15例,轻残1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7例;钻孔组恢复良好5例,轻残7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19例,死亡28例。随访6~12个月,ADL评分开颅组[平均(47.84±2.45)分]明显优于钻孔组[平均(27.9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脑室钻孔外引流术,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内镜组),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28例(引流组)。结果 与引流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二次置管引流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12周脑积水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可迅速有效清除脑室内血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优劣。方法梗阻性脑积水患者60例,随机进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脑室内出血、气颅、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0.0%和3.1%、7.1%和3.1%、3.6%和3.1%、0.0%和6.2%、0.0%和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3%和84.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瘘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3.6%,低于分流组的28.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治疗有效率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明显差异,但复发率比脑室腹腔分流术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IVH)铸型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6例重度IVH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行神经内镜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经侧脑室额角入路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为手术组;14例患者采用侧脑室额角钻孔置管外引流,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6 h、3 d的血肿清除率、术后6 h Graeb评分和脑室颅腔比(VCR)值的变化、引流管留置时间、甘露醇使用量及使用时间、神经重症监护单元(NICU)住院时间、术后14 d GCS评分的变化、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及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及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估2组患者的额叶功能损害程度。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手术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减少,术后6 h Graeb评分及VCR值降低,引流管留置时间缩短,甘露醇使用减少,NICU住院时间缩短及术后2周GCS评分提高,术后颅内感染和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降低,术后6个月mRs神经功能评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F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镜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重度IVH铸型能够快速清除脑室内血肿,尽早恢复脑室再通,降低脑室系统的被动扩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患者每天侧脑室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患者侧脑室注入尿激酶2万IU,连续3~7 d。两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管拔除后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每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脑室血肿的变化;并观察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的状况。结果治疗组脑室血肿消失及侧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无1例出现脑积水及颅内感染,对照组出现脑积水7例(21.8%)、颅内感染8例(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有显著效果,可迅速清除脑室积血,缩短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减少颅内感染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系统在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观察20例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内镜手术并结合强生颅内压监测引流(内镜+引流组)治疗的效果,并与前期17例单纯钻颅脑室外引流手术患者(单纯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术后不同时间段第三、四脑室内积血残留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in Daily Life,ADL)评分。结果内镜+引流组患者术后第1 d、4 d、7 d、10 d复查头颅CT三、四脑室积血量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均P 0. 05),后期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P 0. 05)。两组其他并发症(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内镜+引流组术后6月时ADL评分良好率为75%(15/20),单纯引流组良好率为35. 3%(6/17),内镜+引流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单纯引流组(P 0. 05)。结论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治疗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微创、安全、血肿清除相对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外伤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 1例术后因颅内感染死亡;其余34例CT检查显示脑室情况改善。术后GCS评分[(12.5±1.9)分]较术前[(8.5±1.5)分]明显增高(P0.05)。34例术后随访4~18个月,2例发生分流管脑室段堵塞,但脑积水及症状未加重。结论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以探讨微创治疗脑室出血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治疗脑室出血22例,以传统的单纯脑室体外引流术治疗同类疾病20例为对照组,并相互比较。结果在内镜组,术后24h复查头颅CT,脑内或(和)脑室内血肿绝大部分清除者(90%以上)者15例;未发现继发出血;术后无颅内感染;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5分5例,4分9例,3分4例,2分2例,1分2例。在脑室引流组,术后24h复查颅脑CT,仅有3例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以下);未发现继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2例;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GOS评分,5分l例,4分5例,3分7例,2分5例,1分2例。与内镜组比较,术后好转优良率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室内血肿,具有直视下操作、术后疗效好等优点,是脑室出血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5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均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前术后行NPH评分,测Evans指数,腰穿测颅内压,脑池显像观察脑脊液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患者术后NPH评分平均提高(3.26±1.83),Evans指数平均减小(0.11±0.09),颅内压平均下降(66.3±65.8)mmH2O,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显像表明放射性示踪剂在术后1~3h进入侧脑室,术后6h离开侧脑室,术后24h于大脑凸面呈大致对称的放射性分布.结论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交通性脑积水,造瘘同时穿透Liliequist膜间脑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与显微开颅手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84例重度脑室出血病人,分为引流组(n=46)和开颅组(n=38),分别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与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引流组脑积水、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8.70%、17.39%和10.87%,开颅组则分别为26.32%、39.47%和28.95%,引流组均低于开颅组(χ~2分别为0.652、5.103及4.410,P均0.05,脑积水观察时限为术后6个月,其他并发症观察时限为术后1个月),引流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为71.74%,开颅组为47.3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182,P0.05),两组术后72h脑室血肿清除情况(Z=-0.385,P0.05)、病死率(χ~2=0.005,P0.05)及颅内再出血(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颅内感染(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效果不劣于开颅手术组,而并发症少于开颅手术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术中超声引导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血肿伴铸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脑室血肿伴铸型的患者60例,根据脑室血肿伴铸型的类型分为三型,采取分层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30)采取传统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实验组(n=30)则采取术中超声引导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术后24小时GCS评分、术后6月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引流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同时降低死亡率(P<0.05);实验组术区再出血、分流依赖性脑积水、颅内感染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中超声引导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血肿伴铸型是安全、有效的,该治疗方案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终板造瘘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加术中终板造瘘(夹闭造瘘组),112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统计分析术中造瘘的影响因素以及终板造瘘对脑积水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术前颈项强直与否、Fisher分级、脑室血肿程度及术前脑积水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5例急性脑积水,均行术中终板造瘘,术后明显缓解。46例合并脑室出血病人,夹闭造瘘组相对单纯夹闭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9);未合并脑室出血病人,两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83)。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动脉瘤术中终板造瘘对缓解术中脑室内压及术后脑积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