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开颅手术应用罗帕卡因神经阻滞方案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5-01于我院择期进行开颅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罗帕卡因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不作神经阻滞,仅作常规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采取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与对照组的7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颅手术中采用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方案,可保持患者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我院诊治的48例高血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均具有Ⅰ~Ⅱ期高血压.将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各24例.术中对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并记录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结果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2例。于臂丛神经阻滞10min后,治疗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2组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10min后(T1)、静脉给药后10min(T2)、30min(T3)、60min(T4)及手术结束时(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1时,2组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治疗组MAP分别为(70.4±12.2)mmHg、(68.7±10.4)mmHg、(68.9±13.2)mmHg和(75.6±12.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2~T5时HR显著降低(65.2±13.1vs 82.4±11.6、62.3±11.6vs84.7±10.2、64.5±10.8vs83.2±13.5和74.2±15.6vs82.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2组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辅以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各45例.复合组选T5~T6或T6~T7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平卧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地卡因混合液4ml试验剂量,待麻醉效果确切后进行全麻诱导,2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术中麻醉维持:复合组术中用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1.5~2 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3~0.6 MAC),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结果 复合组术后全麻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指令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且复合组围拔管期平均动脉压(MAP)、HR平稳;而对照组MAP在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明显高于入室基础值或复合组同一时段值(P<0.05或P<0.01),HR变化尤以拔管时增加最为明显,与基础值和复合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胃癌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由于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可提高呼吸效率,更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我院对42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采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和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42例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INB+PCIA组)21例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21例。结果2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B+PCIA组手术结束后对镇痛效果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瑞芬太尼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维持术中镇痛;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记录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h、手术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麻醉期间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静脉麻醉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麻醉诱导后60和120min,两组患者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其中静脉麻醉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即开始出现心率下降,且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同一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及麻醉诱导前后(组内比较)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且吸入麻醉组高于静脉麻醉组(P<0.05).静脉麻醉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维持脊柱神经外科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稳定,并抑制术中炎性应激反应,而对术后炎性应激反应无抑制作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更适合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全膝置换术的94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及镇痛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联合静脉镇痛,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比2组手术前后FPG、2hPG、HbA1c及FINS、HOMA-IR水平变化情况,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12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糖耐量减低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颅内占位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拟行首次颅内占位切除术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2h、6h、24h、48h进行疼痛评分,记录2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总量。结果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总用量比较显示,研究组平均瑞芬太尼总用量(1 319.6±584.2)μ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 438.7±967.5)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丙泊酚总用量(1 210.1±520.5)mg稍低于对照组的(1 449.8±422.7)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术后2h、6h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可减少颅脑手术中麻醉维持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且术后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到下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2—2015-02于我院择期进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作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则给予传统异感定位神经阻滞方案,比较2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记录2组的阻滞时间、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穿刺次数,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9.2±2.5)min,起效时间(11.5±2.1)min,穿刺次数(1.5±0.6)次,其阻滞优良率为96.7%,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其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上肢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其操作简单,穿刺准确性高,操作时间短,起效时间快,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阻滞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8—2015-08 138例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2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血压值变化、心率值变化及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4.1%,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d、5d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1.6%明显高于研究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2组血压值和心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值和心率在插管后、拔管时、拔管后30min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较好,不仅对患者心率值和血压值的影响较低,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缩短麻醉时间,提高恢复速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值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给予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比较2组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心率改变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后镇静、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时刻与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刻与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第2、3天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5-07-2016-04诊治的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方法分组,研究组(n=32)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n=32)采取罗哌卡因联合氯化钠注射液麻醉,对比2组镇痛效果、神经阻滞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研究组神经阻滞后30min的VAS评分(0.04±0.00)分,神经阻滞优良率96.9%;对照组神经阻滞后30 min的VAS评分(1.36±0.15)分,神经阻滞优良率71.9%;2组神经阻滞后30min的VAS评分和神经阻滞优良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感,提升其神经阻滞优良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94例,据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表面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经注药型气管导管给予2 ml的2%利多卡因进行气道表面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给药前(T0)、拔管前5 min(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5 min(T4)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T3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对全麻苏醒围拔管期时呛咳和挣扎、恶心和呕吐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麻醉后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4时,观察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观察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3时,观察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和挣扎评分[(1.29±0.52)分]、恶心和呕吐评分[(1.43±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7±0.45)分、(1.95±0.42)分;P<0.05]。结论 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以稳定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的血流动力学,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股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卒中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择期进行股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58例采用单纯全麻进行手术,实验组58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手术。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手术前后2组老年患者的抗凝参数含量、纤溶参数D-二聚体含量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手术结束时、术后72h,实验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手术前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神经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有利于降低老年股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活化,降低高凝状态,对纤溶状态无明显影响,对降低围手术期卒中高危因素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2组患者各个麻醉时点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9±3.2)min、(12.7±3.8)min,(16.5±5.6)min,均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T0和T1时点时,2组患者SBP、DBP、HR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T_4时点时,试验组SBP、DBP、H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出现高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术后呛咳的几率明显减少。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稳定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手术,进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骨科PFNA手术的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者术前、阻滞后(5min、10min、20min、30min)、手术完成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前及阻滞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阻滞后5min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降低,心率无变化,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阻滞以后5min、10min、20min、30min以及手术完成时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晚,但维持时间比对照组长,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提供较为准确的穿刺位置,麻醉效果好,对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术后总不良反应率低,在老年骨科PFNA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和效果。方法 165例接受神经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与对照组(83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及术中应用右旋美托咪定,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术麻醉中应用右旋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确保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注射液用于会阴侧切缝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5例,对照组135例,2组均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后行会阴侧切缝合术,试验组用0.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20mL进行麻醉,对照组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20mL进行麻醉。对比缝合中及用药后6个不同时段疼痛强度、麻醉起效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缝合所用时间、新生儿Apgar’s评分、低血压及产后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在不同时段的疼痛强度、麻醉起效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缝合所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后出血、低血压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无差异(P>0.05)。结论用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具有强而持久的镇痛效果,可促进产程进展并有效减轻会阴侧切缝合术后的痛苦,对母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不同麻醉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2例需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4组:Ⅰ组,46例,常规全麻;Ⅱ组,53例,在Ⅰ组基础上,气管插管前用2%利多卡因5 ml行喉及气管内表麻2 min后插管;Ⅲ组,101例,在Ⅱ组基础上,在手术开始前用0.25%罗哌卡因行患侧颈丛神经阻滞;Ⅳ组,112例,在Ⅲ组基础上,术中暴露颈动脉后用1%利多卡因1 ml行颈动脉窦浸润麻醉。分析4组进入手术室(T0)、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1)、颈动脉阻断即刻(T2)、颈动脉松开即刻(T3)、术毕拔管(T4)和术毕1 h(T5)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以及术中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麻醉药物用量差异。结果与Ⅱ~Ⅳ组相比,Ⅰ组T1和T4时刻HR和MAP明显升高(P0.05),术中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Ⅰ、Ⅱ组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清醒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Ⅲ、Ⅳ型(P0.05)。Ⅳ组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结论 CEA患者采用全麻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颈丛神经阻滞或颈动脉窦阻滞可以稳定该类病人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5—2015-05于我院接受开颅手术的100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内皮素(ET)、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 T2、T3、T4点,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其T2、T4时间点心率高于对照组,T3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时间段MAP及HR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即刻ET、M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h、3h观察组血浆ET、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其内皮素、丙二醛水平,且脑保护作用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