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3~7 d、6个月进行肢体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结果 180例患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1例检测出双侧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针极肌电图正常;病程6个月时,56例出现NCV异常,运动神经总异常率为3.6%,感觉神经总异常率6.4%,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肌电图:①患侧:21例出现插入电位延长,18例有自发电位;②健侧:4例出现插入电位及自发电位。SSR: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病程6个月时,健侧、患侧SSR潜伏期、波幅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潜伏期、波幅及患侧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急性期对比,患侧及健侧下肢、健侧上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上肢潜伏期及所有肢体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程6个月出现周围神经损害,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而在急性期出现SSR抑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 肩痛组患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肩痛组患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 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圃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40例,对双侧腓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根据病程分为3组:1个月组、3个月组、病程6个月组,同时采用徒手肌力测试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与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腓神经与健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病程1个月组患者腓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降低幅度最大,传导功能最差,与健侧腓神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病程3个月组患者患侧与健侧腓神经传导波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患侧与健侧腓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病程6个月组患者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幅度最小,其功能相对好,患侧与健侧腓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组患者腓神经患侧与健侧互相对比分析,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用神经传导作为康复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腓神经功能情况是一种实用的检测方法,有助于评价腓神经当下的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偏瘫侧徒手指部感觉刺激(MDS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偏瘫侧拇指屈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均≥1级, 予其偏瘫侧MDSS治疗, 并检测双侧上肢(刺激前)及偏瘫侧上肢(刺激后即时)正中神经F波。结果与健侧相比, 刺激前患者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刺激前相比, 拇指屈肌MAS等级≤2级患者刺激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降低, 拇指屈肌MAS等级≥3级患者刺激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AS等级患者中MDSS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的变化显示, MDSS不仅可以抑制与肌痉挛有关的紧张性运动单位兴奋性, 在肌痉挛严重时还可提高主要与肌肉爆发力有关的运动性运动单位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病患者电生理神经传导检测各参数和神经横截面面积(CSA)的关系。方法记录2022年3月3日至2023年5月4日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的21例神经肌肉病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不同位点的CSA, 同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 分别记录每个位点附近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 记录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腕部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分析同一位点MCV、CMAP波幅、SCV、SNAP波幅与CSA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记录了180组同一位点的MCV和CSA, 其中正中神经102组, 尺神经78组;220组同一位点的CMAP波幅和CSA, 其中正中神经104组, 尺神经116组;60组腕部的SCV和CSA、SNAP波幅和CSA, 其中正中神经32组, 尺神经28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MCV与CSA的线性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r2=0.10, 调整r2=0.09, P=0.001;尺神经r2=0.18, 调整r2=0.17, P<0.001)。CSA>10 mm2时, 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双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患侧上肢肌张力的关系,探讨F波在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7—2015-7作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脑卒中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选取3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8名,女12名。应用丹麦丹迪公司生产的Key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F波测定,对脑卒中组患者患侧、健侧及正常对照组F波的潜伏期、出现率、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进行比较。对脑卒中组患侧上肢进行改良Ashworth评分(MAS),并与F波部分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脑卒中组患侧、健侧与正常对照组间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波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患侧F波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1),波幅增高(P0.01),面积增大(P0.01),而F波潜伏期与出现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脑卒中患者患侧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传导速度减慢(P0.01),而健侧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脑卒中患者患侧F波波幅与腕及四指M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906,P0.01;r=0.685,P0.01),F波面积与腕及四指M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917,P0.01;r=0.669,P0.01),F波传导速度与四指MAS评分呈负相关(r=-0.524,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波波幅及面积分别与MAS评分存在正相关,F波传导速度与四指MAS评分存在负相关,F波的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可作为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评价客观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情分级与电生理的相关性。方法依据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确定入选对象;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情分级对入选对象进行临床分级;应用丹麦产DANTEC CANTATA型肌电图仪,进行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结果腓肠神经、正中神经诱发感觉动作电位波幅(SNAP)和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随病情分级的升高而明显减低(P<0.05);腓肠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3级与1、2两级比较显著减慢(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改变,尤其感觉神经电生理改变,易此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情程度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POEMS综合征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OEMS患者的电生理资料。结果下肢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降低比上肢更为显著(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在下肢更显著(P〈0.05),CMAP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者更常出现在下肢(P〈0.05),79.5%运动神经的远端潜伏期延长,远端潜伏期指数较正常显著增高(P〈0.05),下肢肌的异常肌电表现更易出现(P〈0.05)。结论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损害更常出现在下肢,且更严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发生于周围神经中间部分而非远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中、重度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疗效判定.方法 对33例中度及18例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和运动神经末梢潜伏时(Mlat),示指到腕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腕到拇对掌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将以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度CTS组患者手术后SCV、M-lat、SNAP和CMAP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重度CTS组患者术后SCV、M-lat、SNAP和CMAP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度CTS组患者手术后恢复十分明显,而重度CTS组患者术后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别对200例DM患者,其中有周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组(DM-I)100例和无周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组(DM-Ⅱ)100例,与50例正常成人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所测的MCV、SCV、CMAP、SNA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DM-I组与DM-II所测的MCV、SCW、CMAP、SNAP比较亦有显著差异,下肢神经的4个参数总异常率高于上肢。结论:(1)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2)DM并发周围神经损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已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3)下肢神经的总异常率高于上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协助鉴别肯尼迪病(KD)和进行性肌萎缩(PMA).方法 收集13例KD和12例PMA患者,对两组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常规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同侧肢体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记录)和尺神经(小指展肌记录)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比值在KD组和PMA组分别为1.11±0.40、0.57±0.29(t=4.760,P=0.000).6例KD患者感觉神经传导测定显示波幅下降,传导速度正常.PMA患者感觉传导测定均正常.单纤维肌电图检测可见,KD组和PMA组平均颤抖(jitter)分别为(56.3±24.2)、(97.1±35.3)μs(t=2.696,P=0.015),阻滞百分比中位数(M_(50))分别为0、32.5%(Z=3.168,P=0.002).两组肌电图检查均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KD和PMA进行鉴别时,如运动传导显示正中神经CMAP波幅大于尺神经波幅,感觉神经传导波幅下降,单纤维肌电图颤抖相对正常,可以支持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POEMS综合征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22例POEMS综合征与22例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电生理资料.结果 POEMS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CIDP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运动潜伏期(DML)明显减低,远端潜伏期指数(TLI)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EMS组神经传导阻滞出现率较CID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EMS组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较CIDP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中神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EMS组下肢肌异常肌电出现率较上肢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EMS综合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在周围神经中间部分,传导阻滞出现率低,神经传导异常可能与上下肢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P<0.05]。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22侧(22/22)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18)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前明确诊断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基底节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情况,探讨周围神经损伤与感觉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6—2022-09符合条件的56例基底节卒中患者,行上肢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Semmes-Weinstein单丝和两点辨别工具分别测试患者手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采用偏瘫手实用能力分级评估患者的手实用功能。根据SEP N20是否异常分为SEP正常组和SEP异常组,比较2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周围神经传导参数。结果 34例SEP异常组以脑出血(P<0.05)为主,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低于正常组(P<0.001),偏瘫手实用能力分级低于正常组(P<0.001),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功能较正常组差(P<0.001)。SEP异常组N9潜伏期较正常组低(P<0.05)。SEP异常组偏瘫侧周围神经传导功能较正常组低,正中神经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尺神经CMAP潜伏期、波幅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二氮(N_2O;俗称"笑气")滥用导致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7—2018-03期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的15例N_2O滥用导致的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颈、胸椎MRI及神经传导检查情况。对照组44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3例、脂质沉积病5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8例、视神经脊髓炎8例)行神经传导检查,所检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均在正常范围,并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其中作为正中神经对照23例(29条)、尺神经对照20例(22条)、腓神经对照25例(25条)、胫神经对照25例(32条)。结果 15例患者均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和麻木,下肢肌力下降及感觉损害程度均较上肢为著。其中8例患者MRI显示颈段或颈胸段脊髓后索倒"V"型长T2病灶。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平均值分别下降14.1%、11.1%、18.3%、21.5%;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分别下降29.6%、19.5%、63.6%、82.5%(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上、下肢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下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均P0.05)。7条腓神经和3条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未测出。2例患者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结论 N_2O滥用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以颈胸段脊髓后索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多见。周围神经损害可同时累及运动纤维及感觉纤维,包括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下肢损害程度较上肢为著。运动轴索较感觉轴索更易受损。受累神经可出现运动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在腕部正中神经受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110例疑似腕部正中神经受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确诊腕部正中神经受压患者为WZ组,非腕部正中神经受压患者24例为NZ组,分别应用高频超声与肌电图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观察2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传导的远端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腕-肘段运动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波幅(SNAP)等肌电图参数,同时观察2组患者高频超声检查的声像图; 以手术确诊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不同方案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 与NZ组比较,WZ组MCV、CMAP、SCV及SNAP均显著降低(P<0.05),而DML显著升高(P<0.05); WZ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横截面面积显著高于NZ组(P<0.05); 肌电图检测显示腕部正中神经受压阳性患者共55例,阴性共55例,诊断灵敏度为56.98%,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60.91%,误诊率为25.00%,漏诊率为43.02%; 高频超声检测显示腕部正中神经受压阳性患者共57例,阴性共53例,诊断灵敏度为58.14%,特异度为70.83%,准确度为60.91%,误诊率为29.17%,漏诊率为41.86%; 联合检测显示腕部正中神经受压阳性患者共84例,阴性共26例,诊断灵敏度为95.35%,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55%,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4.65%; 肌电图、高频超声联合检测腕部正中神经受压患者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肌电图可有效诊断早期腕部正中神经受压,高频超声可准确判断卡压部位,肌电图与高频超声联合检测可互为补充并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觉轴索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生理特点。方法选择24例感觉轴索神经 病患者及88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电生理检查用皮肤表面电极超强刺激,表面电极记录,测试尺神 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不同节段的运动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及其CMAP波幅、时限,感觉传导速度及其波幅等。结果22例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和感觉性共济失调,18例患者远端的痛觉和(或)音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17例以下肢为著,所有患者均不伴肌无力和肌束震颤。病因包括肺癌、糖尿病、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酒精中毒和药物中毒等。神经传导显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明显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两者与年龄匹配的健康人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感觉轴索神经病是一类多因素造成的临床综合征,以感觉纤维轴索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为以下肢为著的感觉症状体征,神经传导检测主要的改变是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的减低或消失、伴或不伴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变,其常见病因有肿瘤、中毒、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病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测定其正中、尺、胫、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以及正中、尺、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比较上、下肢和运动、感觉神经异常情况,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对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运动神经病变重于上肢,且差异明显(P<0.05)。感觉神经损害重于运动神经,且差异明显(P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电生理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病例组)和32名性别及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ve potentials,CM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latency,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均受累,其中感觉神经占55.47%,运动神经占16.80%,上肢以正中神经(64条)最多见,下肢以腓肠神经(16条)最多见。四肢运动神经256条中43条传导速度减慢,占16.80%,四肢感觉神经256条中142条传导速度减慢,占55.47%,SCV较MCV改变明显,上肢病变重于下肢。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表面EMG(sEMG)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小腿三头肌的sEMG变化。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恢复期存在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分别采集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伸膝位和屈膝位的健患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以及患者在行走5个步行周期时健患侧内外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并对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患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伸膝位明显高于屈膝位(均P0.05),比目鱼肌无明显差异;同体位下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患侧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伸膝位时患侧内侧腓肠肌的RMS值最高。(2)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支撑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高于患侧(P0.01),比目鱼肌无差异;摆动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高于患侧(均P0.01)。支撑相时,比目鱼肌贡献度患侧高于健侧(P0.05),而外侧腓肠肌的贡献度健侧高于患侧(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时,腓肠肌是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主要因素。步行时,患侧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腓肠肌成为主要步行推动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