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评定患者营养状况,为临床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NRS2002量表分别在患者入院24~48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随机调查患者治疗期间的营养干预情况,以判断其营养支持的合理性。结果 1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其中NRS≥3分81例(45%),无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99例(55%)。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干预治疗率分别为69%和19%。结论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NRS-2002量表简单、易行,可有效用于筛查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系统家庭动力学视角探索家庭互动对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使用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SOPS)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对63例APS患者进行精神病理学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评估;6个月后进行临床结局评定,分析系统家庭动力学特征对APS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47例APS患者完成6个月的随访,其中8例(17.0%)转化,18例(38.3%)维持,21例(44.7%)恢复。3种结局状态的患者基线时的SSFD中"疾病观念"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P=0.022)。方差分析模型显示,"疾病观念"维度每增加2.29分,APS患者在6个月内转化为精神病性障碍的可能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1)。结论:家庭成员的"疾病观念"可以预测APS患者6个月后的转化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Ⅱ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120 U/L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研究对象的1年全因死亡、复发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合终点事件和不良功能结局,其中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复发性卒中和全因死亡,不良功能结局定义为m RS 3~6分。根据入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由低到高进行ALT五分位数分层(Q1~Q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ALT水平与1年全因死亡、卒中复发、复合终点事件和不良功能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17 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9)岁,女性6368例(3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ALT最低五分位数患者,最高五分位数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OR 0.55,95%CI 0.43~0.70,P<0.01)、卒中复发风险降低39%(OR 0.6...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后循环影像学评估,探讨早期评价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结局的相关因子。方法收集收住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的PCI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其基线的Glasgow昏迷评分(GCS)、后循环-ASPECTS影像评分及病情进展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相对于后循环-ASPECTS评分≥8分者,评分8分者的基线的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GCS评分低及结局差。患者90 d的mRS与基线GCS评分(P=0.018)、后循环-ASPECTS评分(P=0.001)及病情进展(P=0.001)相关。结论急性PCI患者,基线GCS评分≤8分、后循环-ASPECTS评分8分及发生病情进展均预示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脉搏波形轮廓稳定稀释心排量测量技术 (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 PiCCO)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症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在入院72 h内进行PiCCO监测, 按照发病28 d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分 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 临床特点、 血液生化指标及PiCCO监测指标。 结果 入院7 d时死亡组血管外肺水指数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 异常增高例数 显著高于存活组 ( P =0.007) ; 而且存活组入院7 d与首次监测时EVLWI的差值也显著小于死亡组 ( P =0.043) 。 结论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PiCCO监测EVLWI指标的增高可能与患者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无糖尿病史神经重症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陆军总医院NSICU收治的53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神经重症患者进行分析,按指血糖值分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127例)和血糖正常组(338例),将SHG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和强化治疗组(63例)。分析血糖水平与GCS评分、GOS评分、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SHG组GCS评分更低(6.08±1.71,P=0.000),将SHG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后,两者相比,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507),住ICU时间(P=0.072)及28d病死率无差异(P=0.52),强化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重症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可改善短期结局(机械通气时间),但对长期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及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抗感染组(n=77)与对照组(n=79)。比较2组SAP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30 d病死率。观察并记录所有S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转归,预后良好为mRS评分0~2分,比较2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出院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生存率。结果抗感染组S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4%vs 44.8%,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感染组住院时间、出院NIHSS评分、30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感染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1.8%vs 25.4%,P0.05)。6个月随访结束时12例(9.6%)死亡,其中抗感染组4例,对照组8例。Kaplan-Meier分析表明,2组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减少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P发生率且能增加预后良好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479例及其出院6个月随访的422例,调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的使用率为41.5%,脑梗死与TIA患者的使用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0.8%对40.3%, P=0.9411).阿托伐他汀的使用率随基线LDL-C的增高而增高,但达标率呈下降趋势.出院6个月,阿托伐他汀的使用率、达标率分别降至28.7%和38.8%,与住院期间相比均明显降低(P=0.000,P=0.017).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托伐他汀的使用率及达标率均较低,临床实践与指南尚有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卒中登记方法、了解卒中患者基本特征和功能结局.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登记自2002年3月1日起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患者.由统一培训的专科医师填写卒中登记表,登记患者临床特点、住院诊治情况,并随访各时点结局(发病后7d,1、3、6和12个月末的死亡和残疾).结果 纳入自2002年3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连续性登记的卒中患者共3123例.其中65.5%来自城区,34.5%来自农村.年龄14~98(63.05±17.98)岁,男性占60.3%,住院期间完成头颅CT和(或)MRI者占97%(3028/3123).2002年3月至2004年9月纳入各类卒中患者共1804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2.1% (1120/1804),脑出血 28.4%(513/1804),蛛网膜下腔出血4.0% (72/1804),TIA 5.5% (99/1804).2004年10月后未纳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TIA患者.入院时中位NIHSS评分脑出血患者8(3 ~ 15)分,脑梗死5(2 ~10)分.糖尿病(OR=2.427,95% CI1.811 ~3.253,P=0.000)、房颤(OR =6.121,95% CI3.535 ~ 10.60,P=0.000)、冠心病(OR=4.144,95% CI2.944~5.832,P=0.000)、TIA史(OR =4.342,95% CI1.726 ~ 10.92,P=0.001)发生比例脑梗死组高于脑出血组,而饮酒史脑梗死组低于脑出血组(OR=0.740,95% CI0.611 ~0.896,P=0.002).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占0.9%(20例),抗血小板治疗83.0%,甘露醇23.5%,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68.1%,中成药89.7%.7d和1个月病死率脑出血组分别为10.7%和13.9%,脑梗死组分别为3.0%和5.2%.3、6及12个月死亡或残疾率脑出血组分别为40.4%、40.3%和38.9%;脑梗死组分别为37.1%、35.0%和33.4%.结论 本研究是国内目前报告的最大样本、最长时间的前瞻性连续性单中心卒中登记项目,提供了深入研究卒中临床特点的重要平台;本组患者病情偏轻,近期病死率及远期病死或残疾率低于国外,中国卒中防治的干预性临床试验设计应注意考虑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鹿特丹(Rotterdam) CT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重症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Rotterdam CT评分与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的关系,并比较术后1、3、7 d时搏动指数(PI)和颅内压(ICP)变化情况,利用Spearman相关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tterdam CT评分、PI、ICP与预后的相关性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2例(40.0%)预后良好,48例(60.0%)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后1、3、7 d时PI、IC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 <0.05); Rotterdam CT评分4~6分之间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 GOS评分与PI、ICP、Rotterdam CT评分均呈负相关(r=-0.682、-0.658、-0.309,P <0.01); PI、ICP、Rotterdam CT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使用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8—2014-03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联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病死率更低,GCS评分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脑保护作用强,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乐婷  娄萍  路青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32-123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和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共27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17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1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呼吸机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和p H值,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价意识状态。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4周的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窒息、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P=0.006)和p H值(P=0.010)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01)、氧合指数(P=0.000)和GCS评分(P=0.004,0.017)升高;而训练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各项指标和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并未显著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和意识状态,尚待扩大样本量、对样本进行分层、增加长期预后观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进一步研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监测方法也是今后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p G)岛岸区(GCI shores)甲基化改变较Cp G岛甲基化改变频率更高,但是其与GBM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方法利用肿瘤与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O)中GSE36278和GSE60274系列中的GBM病例资料和芯片数据,通过Cox回归模型与生存分析,研究GCI shores甲基化状态与GB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TCGA病例组(n=136)中高风险组的中位OS为8.1个月[95%可信区间(CI):5.8~10.5个月],短于低风险组的中位OS为20.1个月(95%CI:17.4~22.8个月),P0.001;GSE36278病例组(n=37)中高风险组的中位OS为12个月(95%CI:11.5~12.5个月),短于低风险组的中位OS 15个月(95%CI:12.4~17.6个月),P=0.023;验证组GSE60274病例组(n=62)中高风险组的中位OS为10.5个月(95%CI:7.8~13.1个月),短于低风险组的中位OS 16.0个月(95%CI:14.3~17.7个月),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7-GCI shores甲基化状态评分是独立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年龄的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并验证了可以预测GBM患者临床预后的基于7-GCI shores区域甲基化状态的风险评分方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8周,8周后随访1年。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IL-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训练8周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与同时点的对照组比较,训练组的治疗依从性(U值为141.00、447.00、353.50)、GQOLI-74总分(F值为5.90、8.35、9.77)均提高(P均小于0.05),而SDSS总分下降(U值为291.50、254.50、230.50,P均小于0.01)。训练组8周时、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依从性(Z值为-4.71、-4.43、-4.22)、SDSS总分(Z值为-4.71、-4.58、-4.85)、GQOLI-74总分均较入组时改善(P均小于0.01);训练组随访12个月时及对照组随访6个月、12个月时的治疗依从性均较8周时下降(Z=-2.24,P0.05;Z=-3.27,P0.01;Z=-3.40,P0.01);训练组随访6个月、12个月时的SDSS总分也均较8周时下降(Z=-2.57,P0.01;Z=-3.33,P0.01),GQOLI-74总分提高(P0.05)。随访12个月时全部患者GQOLI-74总分与SDSS总分、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r=-0.57,P0.01;r=-0.50,P0.01),SDSS总分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部分肠内营养结合阶段肠外营养治疗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常规家庭喂养相比能否更好地改善急性重症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每个区组4例,将97例急性重症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早期部分肠内营养结合阶段肠外营养治疗组(研究组)33例,单纯早期肠内营养(肠内组)32例,常规家庭喂养(对照组)32例.观察21 d后3组患者的营养状态、病死率、感染发生率,并比较3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住院21 d,研究组各营养指标均优于肠内组及对照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甘油三酯、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发生率[10.0% (3/30)、37.5% (9/24)、12/19]和总感染发生率[18.2%(6/33)、40.6% (13/32)、56.3%(18/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2417,P=0.0005;x2=10.1030,P=0.0064);研究组病死率[9.1%(3/33)]低于肠内组[25.0% (8/32)]及对照组[40.6%(1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77,P=0.0131);研究组NIHSS[(11.51±2.68)分]优于肠内组[(13.22±2.71)分],优于对照组[(14.48±2.55)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P =0.0008);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d的mRS 0~1分和2~3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分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部分肠内营养结合阶段肠外营养能够改善急性重症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预后,但BI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于我科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改良Schelten量表评定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结果 144例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为(66.6±12.6)岁,女性46例(31.9%),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41.9 ±88.4) min,溶栓前NIHSS为(12.31±5.98)分,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为(7.81±4.93)分.共28例(19.4%)影像学表现为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18例(12.5%)为出血性梗死(HI)型,10例(6.9%)为脑实质出血(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MHs严重程度不增加HI型风险(OR=1.017,95% CI0.919 ~1.126,P =0.744),对PH型风险亦无增加(OR=1.025,95%CI0.895 ~1.175,P=0.7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是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95% CI1.036 ~1.244,P=0.007).结论 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时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共9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7 h内(38例)和发病7 h后(52例)行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卒中量表(CSS)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血糖升高、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P=0.000)、CSS评分(P=0.000)和GCS评分(P=0.000)低于,BI评分高于(P=0.000)术前;发病7 h内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P=0.000)、CSS评分(P=0.000)和GCS评分(P=0.000)低于,BI评分高于(P=0.000)发病7 h后治疗组。发病7 h内治疗组患者术后血糖升高[21.05%(8/38)对51.92%(27/52);χ~2=8.804,P=0.003]、肺部感染[15.79%(6/38)对46.15%(24/52);χ~2=9.109,P=0.003]、泌尿系统感染[5.26%(2/38)对44.23%(23/52);χ~2=16.618,P=0.000]、消化道出血[10.53%(4/38)对28.85%(15/52);χ~2=4.424,P=0.035]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3.16%(5/38)对38.46%(20/52);χ~2=7.007,P=0.008]均低于发病7 h后治疗组。结论超早期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出血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脑活素治疗Alzheimer's病(AD)的绝对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Psyc INFO、CBMdisc(检索截至2015年9月30日)关于脑活素单药治疗AD痴呆或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GRADEpro 3.2软件评价原始研究的局限性、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共950例AD痴呆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脑活素30ml可改善轻中度AD痴呆患者随访1月时或随访6个月时认知功能[标准均数差(SMD)=-0.360,95%CI:-0.600~-0.130,P=0.003;SMD=-0.350,95%CI:-0.590~-0.100,P=0.005)]。随访6个月时精神行为症状改善(SMD=-0.290,95%CI:-0.540~-0.050,P=0.020)。脑活素不能改善随访1个月时或随访6个月时日常能力(SMD=-0.160,95%CI:-0.350~0.040,P=0.120;SMD=-0.210,95%CI:-0.450~0.030,P=0.080)。随访1个月和6个月时脑活素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研究均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测量偏倚风险不清楚,且制药企业资助或参与研究,潜在偏倚风险较高。绝大多数结局指标的总样本量不足,并且部分结果的95%CI过宽,导致证据质量下降。结论低/极低级别证据表明,脑活素对轻中度AD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有轻微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改善患者的日常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于脑出血患者较缺乏颅内压(ICP)系统的研究,目前推荐的脑出血ICP管理主要来自于TBI治疗的经验,尚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ICP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临界值ICP20mmHg(依据TBI资料)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在2010-01-01-2015-06-31入住神经科的昏迷脑出血且均进行了ICP监控的患者。发病3个月转归采用mRS评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ICP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最后纳入98例患者分析。ICP均值(OR1.2,CI 1.08~1.45,P=0.003),ICP最大值(OR1.06,1.01~1.1,P=0.015),ICP方差(OR 1.3,1.03~1.73,P=0.03),以及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都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也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 ICP可变性及ICP值20 mmHg的频率与脑出血后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呈独立相关。将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定我们的结论,同时验证ICP的参考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