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躯干作为人体核心部分,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12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程≤14 d)患者随机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宣教和指导(对照组,6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躯体控制训练(观察组,6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2周时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alance)和改良Rivermead移动指数(MRMI)评价平衡功能。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0)和MRMI评分(P=0.000)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2)和MRMI评分(P=0.002)亦增加。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在不同频率躯干核心肌强化训练影响下的疗效比较。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150例符合纳入标准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C共3组(每组各50例),3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其中低频率(A)组1次/d,中频率(B)组2次/d,高频率(C)组3次/d,30 min/次,5 d/周,共训练3个月; 在治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Berg balance scale,BBS)表和躯干控制能力量表(Trunk control test,TCT)对3组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组患者BBS和TCT均明显提高(P均<0.05); 治疗2个月后高频组BBS(39.63±8.29)和TCT(90.02±6.78)分,中频组BBS(33.63±4.49)和TCT(80.53±3.50)分,低频率组BBS(28.90±4.67)和TCT(70.35±7.12)分,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 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BBS评分和TCT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次/d的高频率核心肌强化训练可以加快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和平衡能力的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有利于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但远期疗效并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8例; 对照组给予VR技术训练(1次/d,7次/周),观察组给予VR技术(1次/d,7次/周)+核心稳定训练(1次/d,5Symbol~A@7次/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section of Fugl-Meyer assessment,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测定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前步频、步速、步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步频、步速、步幅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3D环境的虚拟现实(VR)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平衡康复,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VR平衡康复,两组训练方案均为40 min/d, 5 d/周,共3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同时行身体压力中心移动指标及稳定极限范围(LOS)测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向各个方向LOS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向各个方向LOS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3D环境的VR任务导向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足底压力特点及其与躯干、平衡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卒中患者。入院时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runkimpairmentscale,TIS)、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assessmentlowerextremity,FMA-LE)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对双侧下肢进行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评估,比较患者健侧和患侧下肢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特点[负重、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centerof pressure,COP)路径长度和COP运动平均速度],并对TIS、BBS和FMA-LE与双侧下肢睁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45例患者,男性35例(77.8%)。健侧与患侧足底压力特征比较显示,健侧下肢的整体负重在睁眼(58.6%±11.1%vs. 41.4%±11.1%,P<0.001)和闭眼(59.0%±11.8%vs. 40.9%±1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后伸运动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脑卒中后躯干肌群的控制机制。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45°、后伸30°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图RMS值。结果直立坐位: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在正常组左、右侧及脑卒中组瘫痪侧和非瘫痪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躯干前屈45°: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RMS值比较及其分别与正常组同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段竖脊肌和腰段竖脊肌的RMS值瘫痪侧均低于非瘫痪侧且低于正常组同侧(P0.05)。坐位躯干后伸30°: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卒中组腹直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两侧对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外斜肌的RMS值瘫痪侧低于非瘫痪侧(P0.05);脑卒中组瘫痪侧、非瘫痪侧各肌群RMS值较正常组对比均降低(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屈伸时双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功能均受损,尤其是腹外斜肌、竖脊肌离心收缩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康复训练中应重视躯干浅表肌群的离心收缩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结果完成减重步行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和BB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FMA和BBS均显著升高,分别有(25.14±5.58vs 20.02±6.07,t=2.216 P=0.033)和(51.84±3.67vs 46.90±3.95,t=2.067 P=0.042)。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卒中踝关节痉挛患者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踝关节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09在我科诊治的存在踝关节痉挛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科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等,同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行直接站立训练、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踝关节活动角度、6min步行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较直接站立训练的患者改善明显,且步行能力得以提高。结论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降低,并提高其步行能力,较常规的直接站立训练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步态平衡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血管介入术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联合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联合VR训练。训练2个月后,采用躯干障碍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Fugl-Meyer平衡测试评分(Fugl-Meyer balance assessment score,FMA-B)、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改良Barthel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记录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情况。结果 共纳入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呼吸肌训练经皮质-膈肌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肌训练;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呼吸肌功能[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胸廓活动度]、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ment scale,TI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三维步态、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皮质-膈肌通路[膈神经运动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潜伏期、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iaphragma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dMEP)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MIP,MEP,胸廓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TIS,FMA,STEF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BI,SS-QO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PNC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短,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呼吸肌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经皮质-膈肌通路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功能,从而提高躯干控制力,恢复平衡步态,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步行能力分级(FAC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评定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运动功能。结果2组BBS评分、FAC分级、FMA-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康复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21例分为收缩训练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收缩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多组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两组均接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步态评估量表(TGA)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收缩训练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下肢FMA、BBS及TGA评分均显著升高,MWS速度显著加快(P0.05~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BBS、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收缩训练组治疗前后下肢FMA、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值显著升高(t=2.28,P=0.04;t=3.85,P=0.00;Z=2.17,P=0.03),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08,P=0.94)。结论仰、侧、俯卧位下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60例发病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30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组,3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FMA-LE(P=0.000)和BBS(P=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组相比,训练8周时Robot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单易行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心理干预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护肝及对症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6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量表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经过神经肌肉训练6个月后在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茚理健康等的得分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神经肌肉放松训练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01—2023-0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2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摄食训练,对照组患者(n=62)增加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患者(n=62)采取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检测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吞咽舌肌评估训练仪检测患者的舌压,采用电视X线透视评估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口腔期、咽期MBSImP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面肌电图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优于对照组,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舌压持续时长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舌骨上移、前移水平升高(P<0.05),而2组甲状骨上移、前移水平干预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35%(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视野的影响。方法对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训练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量表和眼压、视野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经过肌肉放松训练6个月后在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得分[分别为(84.9±21.5)分、(74.8±19.6)分、(59.9±21.5)分、(81.9±27.6)分、(79.4±19.2)分]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在放松训练6个月后眼压[(21.7±2.81)mmHg]明显下降,与对照组[(28.4±3.31)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野参数在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放松训练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眼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