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护理分析。方法将6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采用综合护理效果更佳,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及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2组NIHSS、MMSE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 2组的NIHSS评分变化总体趋于降低(P0.05)。1、3及6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MSE评分变化总体趋于升高(P0.05),入组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康复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10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50%有7例(6.6%),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 10 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 ,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 ;颅外颈动脉狭窄≥ 5 0 %有 7例 (6 6% ) ,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 ;颈动脉狭窄率超过 3 0 %者多有血管杂音 ;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 ,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 ,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 ,对其进行卒中病灶影像学检查 ,依据病灶部位将卒中分为皮质型 (CI)、皮质下型 (SCI)和基底动脉型 (VBCI)三个亚型 ;同时采用B超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 ,分析各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达 5 8 7% (12 8/ 2 18) ,血管重度度狭窄 32例 (14 7% ) ,轻度狭窄 96例 (44 0 % ) ,无血管狭窄 90例 (41 3% )。 (2 )各型脑卒中中以CI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 ,而且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是存在差异 ,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对CI的发生影响较SCI和VBCI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为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确诊冠心病患者256例,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根据颈动脉彩超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斑块组和双侧斑块组,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类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积分。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无论是冠状动脉狭窄组还是正常组,斑块类型均以软斑块为主,狭窄组与正常组的斑块类型区别不大(P0.05);狭窄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rouse积分也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性病变的患者较冠状动脉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血管狭窄中,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颅外段重度血管狭窄和斑块的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进展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其进行卒中病灶影像学检查,依据病灶部位将卒中分为皮质型(CI),皮质下型(SCI)和基底动脉型(VBCI)三个亚型;同时采用B超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各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达58.7%(128/218),血管重度度狭窄32例(14.7%),轻度狭窄96例(44.0%)。无血管狭窄90例(41.3%)。(2)各型脑卒中中以CI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而且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是存在差异,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对CI的发生影响较SCI和VBC明显。  相似文献   

13.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DSA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对62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病变为主,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33例(51.6%),颈内动脉颅外段24例(37.5%),症状相关侧血管病变31例(48.4%),支架置入5例。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病因与颅内外血管病变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在TIA中的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11—2017-01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7例,运用CT冠状动脉造影(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81例(观察组),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或轻度狭窄者66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比对照组多、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783,P0.05);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6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5.8%;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8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61.8%,特异性为87.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较好地反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可早期发现病变,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情进展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斑块的关系,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病变加重造成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方法对我院脑病科2015—2016年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以进展性标准分为病情进展组(58例)和病情无进展组(34例),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通过2组患者HRMRI检测结果对比,揭示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加重有无关系。结果2组间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坏死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纤维帽较薄或破裂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轻度动脉狭窄率和中度动脉狭窄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重度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和斑块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病变加重的重要病理基础,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CDFI或TCD筛选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水平,根据MRI定位对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分析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模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区域梗死(Ⅰ型)和分水岭梗死(Ⅴ型)发生率较高,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有关(P0.01)。(2)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hs-CRP水平与脑梗死模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1)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能影响脑梗死的模式,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之一。(2)血清hs-CRP升高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是脑梗死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