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膏知母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石膏知母汤、白虎汤(旧名)。方剂组成生石膏1~3两知母3~5钱甘草1~2钱粳米3钱~1两。源流发展石膏知母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原名白虎汤,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主要是针对治疗伤寒类症的太阳病(表症热症)传里、阳明经热症(胃热)而设。后世许多医家对本方评价很  相似文献   

2.
名称小陷胸汤。方剂组成《伤寒论》方:黄连1两半夏半斤,洗瓜蒌实大者1枚。现代用方:黄连1~2钱姜半夏3钱全瓜蒌(打)5钱。  相似文献   

3.
小建中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小建中汤、建中汤。方剂组成桂枝3钱白芍5钱炙甘草3钱生姜4钱大枣4枚饴糖1两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腹痛、心悸而烦等证,实践证明本方对偏于虚寒的脾胃病证有较高的疗效,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成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面前胡建中汤则为唐代孙思邈所集。  相似文献   

4.
名称大黄牡丹汤。方剂组成大黄3~5钱(后下) 丹皮3钱桃仁3钱冬瓜仁5钱~1两芒硝3钱(后下)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其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5.
生脉散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称生脉散、生脉饮、生脉液。方剂组成党参5钱~1两(人参2~3钱),麦冬3~5钱,五味子1~3钱。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公元1231年),治疗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渴出汗。后人多用于治疗夏月出汗过多,  相似文献   

6.
一贯煎新解     
名称一贯煎。方剂组成生地6钱~1两5钱枸杞子3~6钱北沙参麦冬当归各3~5钱川楝子1.5~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医家魏玉横订制。见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公元1770年)高鼓峰,吕东庄胃痛治验的按语中。清·王孟英氏对此方甚为  相似文献   

7.
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3~4钱茯苓3~5钱白术2~3钱泽泻3~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  相似文献   

8.
名称解表逐饮汤、温肺化饮汤、小青龙汤(旧名)。方剂组成麻黄1~3钱白芍2~5钱干姜1~3钱细辛1~3钱五味子1~3钱桂枝1~4钱炙甘草1.5~3钱半夏2~3钱。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小青龙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治太阳病“伤寒  相似文献   

9.
1连附芍甘汤组成:黄连、附子、白芍、甘草。用法:煎汤内服。药量可根据年龄大小及辨证情况酌情用之。热痛,黄连6克,附子1克;寒痛,附子6~12克,黄连1~2克。白芍5~15克,甘草3~6克(1剂)。功用:泄热;温里,缓急止痛。主治:胃皖痛(胃、十二指肠疾病)。方解:本方由连附六一场合芍药甘草汤组成。连附六一汤出自明·虞持《医学正传》中,其用量黄连为6,附子为1,故名连附六一汤,属泻火之剂,用治中焦湿热之胃痛。如调换连附用量,附子用6,黄连用1,则属温里之剂,用治寒邪伤中之胃痛。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方,甘草味甘,白芍味酸…  相似文献   

10.
《新医学》1972,(8)
1971年我院共收治临床确诊乙脑615例:男384例,女231例。年龄分组:6月以下22例,6~12月52例,1~5岁176例,6~10岁193例,11~16岁95例,17~69岁75例,70岁以上2例。轻型235例,普通型249例,重型106例,极重型25例。方剂及疗效:本组病人均采用大青叶板蓝根合剂为主治疗。方剂组成:大青叶1两,金银花5钱,连翘5钱,生石膏2两,生地5钱,玄参5钱,知母3钱,甘草1钱,地龙5钱,水煎至100毫升为一剂。成人每日一剂,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新解     
名称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5枚细辛1.5钱桂枝2钱干姜2钱川椒1.5钱当归2钱熟附子3钱黄柏2钱黄连2钱党参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肠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蛔厥证,表现为烦闷,呕吐,得食则吐,并有吐蛔虫,阵发性腹痛,手足厥冷;兼治久痢。后人在本方基础上加減衍化成多种治疗蛔厥一类证候的方剂,如《通俗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万病回春》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的连梅汤等。现代多用  相似文献   

12.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13.
名称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方剂组成龙胆草(酒炒)3钱,黄芩炒2钱,栀子(酒炒)3钱,泽泻2钱,当归(酒炒)5分,车前子1钱,柴胡2钱,甘草5分,生地(酒炒)2钱,木通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金元李东垣订制。此外,方名相同,药物组成有所差异的,还见于《沈氏尊生书》、《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书。但一般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4.
止嗽散新解     
名称止嗽散。方剂组成荆芥5分~1.5钱桔梗2~3钱白前1.5~3钱百部1.5~3钱紫菀2~3钱陈皮5分~2钱甘草5分~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程钟龄所拟,见于《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可以看作是由《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  相似文献   

15.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知母、白术、防风、附子、生姜九味药组成治疗湿热历节。笔者经验,根据本方辛散温通、散寒祛湿为特点,临床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运用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名称犀角地黄汤。方剂组成犀角3分~1钱,生地黄5钱~1两,芍药2~4钱,丹皮2~4钱。源流发展本方出自唐·孙思邈《千金方》(公元652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馀瘀血,大便黑,面黄,消瘀血。冉雪峰说:“按此方千金用治伤寒温病热伤  相似文献   

17.
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教导,使用中药痤愈汤治疗痤疮21例,疗效较为显著,现报导如下: 处方:荆芥4钱、防风3钱、川芎2钱、白芷1钱半、桔梗3钱、枳实3钱、黄连2钱、黄芩2钱、连翘3钱、梔子3钱、当归3钱、薄荷1钱(后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69年6月起,采用内服清上防风汤,外涂大枫水银膏治疗酒渣鼻9例,全部治愈,收效迅速,疗效巩固。现简介如下,供大家试用。内服方药:清上防风汤防风3钱,荆芥2钱,山枝3钱,黄连2钱,枳壳3钱,川芎3钱,黄芩3  相似文献   

19.
《新医学》1975,(5)
我院妇科与中医科密切协作,于今年2月初,采用新定“八味消炎粉”治疗慢性宫颈炎86例,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小结如下: 药物组成及制法孩儿茶1钱,川黄柏1两,青黛3钱,川黄连1两,冰片5分,红粉1分,炉甘石5钱,乳没各5钱。  相似文献   

20.
名称六味地黄丸、六味丸、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复方六味地黄。方剂组成熟地黄8两山萸肉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丹皮3两泽泻3两研为细末,用蜜糖和成小丸。如作汤剂,一般用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淮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114年),脱胎于汉代《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丸(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茯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