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常见特征,筛选预示脊髓型颈椎病发作,力求针对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思路,以此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由于该病呈相对恶性发展趋势,且发展结果终将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故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0例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35~82岁,平均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经临床确诊后入院治疗的165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脊髓型颈椎病57例,混合型颈椎病44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 在165例患者中,不同分型患者的的神经功能ND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N20波、P40波潜伏期延长及P40波波形消失率都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C5、6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分化、潜伏期及波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脊髓型颈椎病组中,C7、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消失率则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的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幅异常多于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P<0.05)。结论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于不同分型的颈椎病电生理诊断有一定价值,波形分化及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可作为颈椎病分型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按摩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颈椎牵引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坐式颌枕带牵引。对治疗组按发病症状、体征及颈椎病变部位不同进行0~300角度牵引;对照组行垂直牵引。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重点强调颈椎牵引角度,掌握牵引力和牵引时间,结合手法按摩,可提高疗效。是一种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987-1997年收治的137例脊髓型颈椎病中34例可谓早期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早期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认为鲜见的症状如下肢沉胀感和不多的体征如愿反射活跃、Rossanima阳性以及不典型的CT或MRI改变可以是早期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通过与典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和避免早期颈椎间盘突出演变为典型脊髓型颈椎病从而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手段。早期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江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30027@黄成彬$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30027@毕剑恒$广西医科大…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玲  王淑华 《河北医药》2010,32(17):2454-2455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压迫或脊髓供血碍障,并引起相关功能障碍的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的老龄化,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系统的护理与疾病恢复密切相关。笔者从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对该方法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8例进行了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致残率最高,对其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脊髓型颈椎病中有一种较特殊的类型,即脊髓同时受到前后方的压迫,称之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应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69例,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虽比其它型少见,但症状严重复杂、预后差,应及早诊断及治疗。我院十多年在治疗颈椎病中收集有较完整病历并跟踪随访2至5年脊髓型颈椎病2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等/等信号组预后较好,低/高信号组预后较差。结论 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0例颈椎病(神经根型5例、脊髓型2例、椎动脉3例)的CT检查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的发病机理、CT表现并与X线对比。颈椎病具有的表现特征是钩突的骨质增生及椎体边缘骨和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颈椎的失稳、椎间盘脱出。  相似文献   

12.
王震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369-370
目的探讨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采用前路和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7例的完整病例资料,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均获6-24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0月。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手术组的JOA评分术前、术后评分分别为(8.75±2.46)分、(14.75±2.28)众术后优43例、良15例、有效7例;脊髓型颈椎病后部入路组JOA评分术前、术后评分分别为(8.35±2.28)分、(14.36±2.53)分,其中优45例、良18例、有效9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手术入路术前。术后有差异,P〈0.05;但是两种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对疾病的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具体采用哪种八路需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电脑普及等原因,颈椎病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临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1]。本文通过分析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金虎 《安徽医药》2012,16(8):1171-1173
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发病症状复杂,早期多以隐匿侵袭形式发展,容易误诊,后期致残率高,是诸型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早发现,早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疾病发展和促进疾病预后转归的关键所在。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别,一是手术治疗;二是非手术治疗。确诊后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是学术界一致的观点,笔者通过阅读近几年国内文献,发现近年来非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非手术疗法中,中医药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术中配合及护理.方法 对46例射频靶点热凝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面护理,并严密观察.结果 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率85%.结论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赵凯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559-560
探讨颈椎动态MRI联合临床表现在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门诊就诊患者60例,分为颈肩部不适即亚健康组,有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常规MRI不支持组,CSM组(颈椎动态MRI组),每组各20例患者,所有患者进行JOA评分,统计脊髓呈波浪样及串珠样改变例数,并分析比较中立位、X摄片以及动态MRI的椎管矢径、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结果通过分析整理资料,提示MRI不支持组和CSM组的JOA评分、椎管矢径、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均明显低于亚健康组;且CSM组行动态MRI检测脊髓均有波浪样或串珠样受压改变即为阳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检测无受压改变为阴性,而行动态MRI检测均发现为阳性。结论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诊断中较常规MRI意义更大,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熊万波 《北方药学》2011,8(3):95-96
目的:探讨和研究治疗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青年颈椎病患临床表现,选取2007年2月~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30岁以下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3例,脊髓型27例,脊髓型合并交感型5例,发病时间平均9个月,分别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或非融合或/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重量、时间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康复科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20例,符合第七版《外科学》颈椎病的诊断,并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在牵引角度、重量、时间方面进行对比观察,据其疗效分为显效组及无效组。结果 120例患者显效100例,无效20例。结论牵引角度、重量、时间对颈椎牵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自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64-1465
目的 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V-α)的水平,探讨IL-6和TMF-α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取2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匀浆后取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 CSM组颈椎间盘组织内IL-6、TNF-α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M患者的颈椎间盘组织内IL-6和TNF-a的含量明显增高,它们可能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