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早搏(PVB)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为4%-36%。每年美国有大约32.5万的人发生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其中由冠心病引起占80%以上。心肌梗死后发生的VA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AMI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VA,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长期随访证明,室性期前收缩是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治疗后,出院早期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或可减少心脏猝死。但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恢复晚期,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指针还不清楚。各种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室性早搏中是有用的。然而,在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最大的头6个月,心得安治疗的效能还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与非猝死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猝死因素及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D发生与季节、时间、AMI发病部位、时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9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为2.55;发病前有情绪应激18例(46.15%),有高血压、脑卒中史为16.15%和66.67%,梗死时有心衰46.15%,梗死时有低血压或休克35.90%,QRS低电压46.15%,室内传导阻滞17.95%,与未猝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D发生于秋季10例,冬季9例,多于春夏两季;SCD发生时间00:00~06:00 12例,06:00 ~12:00 15例,高于12:00~18:00和18:00~24:00两个时间段;AMI发病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8例,前下壁复合梗死14例;SCD发生于AMI后第1天21例,第2~3天10例,第4~7天8例;6例发生于过度疲劳、饱餐及用力排便后.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致命性因素,而任何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的事情都可成为诱因,包括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用力排便、饱餐、寒冷刺激等都能诱发猝死.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我院调查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为20.69%。其中患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倍。无痛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均较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对近10年来糖尿病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总结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监护室和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已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死亡减少,但有一些病人从监护室出来后于住院后期猝死,其发生率与在监护室时的某些危险因素有关。 1970~1974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4,856例中,4,206例离开监护室时存活(死亡率13%),其中165例死于住院后期,内有47例符合心脏性猝死,约占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病人的1%。平均年龄65.2岁(37~88岁),对照组62.1岁(P<0.05)。猝死组在监护室的时间平均6.7天,对照组5.4天(P<0.05)。梗死病人从入监护室到猝死的时间平均11.6天(1.2~21.1天),死于入院第1周的8例,第2周的28例,  相似文献   

6.
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心脏病猝死大多冠心病所引起,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类,其病死率高,猝死多。现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发生猝死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原因,并通过护理干预,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猝死等严重不良后果,降低死亡率。1一般资料1·1调查对象:按1999年WHO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学或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发生猝死的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6·8岁。1·2猝死情况调查:(1)猝死原因及症状:严…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8%(成年人)与27%(未成年人)。在6个月之内,抑郁症患者因急性心血管事件而猝死的机率比非抑郁症患者高5倍。舍曲林(左洛复)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该文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抑郁症患者心脏自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自1996年9月至1999年3月对23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标准问卷调查(IDD)以诊断抑郁症。对38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双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发病率高,并有较高致死率的疾病。在美国约8千万人患有心血管病,其中20%(1 600万)为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常因冠状动脉(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冠脉闭塞或次全闭塞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而持续的心肌缺血将导致各种临床后果。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首次发病中死亡,幸存者随后的猝死率也高出一般人群的4~6倍,而50%的冠心病患者都有心肌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有进行性恶化,不同形式的心绞痛症状群。它是冠心病处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T)之间的状态。UAP在临床上由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恶化性或加速性心绞痛;(2)初发性心绞痛;(3)冠脉功能不全;(4)心肌梗死后心绞痛。UAP约占冠心病人的30%,是一个多项综合征,其特点是严重的急剧恶化症状,约有10%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对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采用过多种药物,如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其有效率低,AMI发生率占10%~15%。近些年我院采用尿激酶25万u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率占85%,并且有效的预防AMI及心脏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症,也是造成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人中50%发生在梗死后1h内。及早诊断,正确现场急救及合理转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1]。我院自2000—10/2001—06对87例院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立即转运入院继续救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规律,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2例AMI患住院期间猝死相关因素(梗死部位、心律失常类型、主要合并症、心电图改变、诱因、血清钾及治疗情况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及广泛前壁梗死20例(占62.5%),再发心肌梗死11例(占34.4%),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持续压低24例(占75%),猝死前发生室颤21例(占65.6%)。另外,猝死前诱因、低钾血症、严重合并症及不当治疗也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结论:AMI院内猝死的防治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心律失常、感染、电解质紊乱,避免诱因的发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8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患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AMI猝死复苏成功后无明显机械损伤的患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8例猝死型心梗患溶栓后有7例(87.5%)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存活。存活的7例患于长期随访中心功能,均有3级以上。结论:对AMI猝死患及时有效地复苏并在复苏成功后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可以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仰卧位清洁灌肠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心肌梗死病人由于排便时引发的并发症 ,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猝死率。方法 将 68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 ,实验组采用仰卧灌肠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实验组仰卧灌肠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猝死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从发生至猝死的动态心电图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从发生至猝死的动态心电图二例毛振华,蒋美娟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大多是原发性室颤。我们在观察2例下壁AMI猝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却发现以心室率变慢,以至突然停搏而无原发性室颤的猝死,现报道如下: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对中、老年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86例中、老年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与不伴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患者进行随访,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再次心肌梗死、左心衰竭与猝死等发生率。结果 中、老年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者,其再次心肌梗死、左心衰竭与猝死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者(P<0.05-0.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缺血型ST-T改变者,其再次心肌梗死、左心衰竭与猝死等发生率高,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与B型钠尿肽(BNP)、C反应蛋白、D-二聚体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猝死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8月~2020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97例,其中院内猝死40例(猝死组),未发生院内猝死57例(对照组).比较2组BNP、...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的一组危重急症,约占冠心病人的30%,预后较差。我们观察分析门诊就医AC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增加其门诊就医的诊断率,能及时救治,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静脉溶栓疗法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前后Q—Td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关系,及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是心肌梗死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美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1%,占总死亡人数的15%~20%[1];在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4.8%[2]。WHO-MON-ICA研究[3]显示,北京地区35~74岁的人群中,22.8%的急性冠心病事件是以猝死的形式发病,其中死在院外、医生未及诊治者占80%。目前,我们对心脏性猝死所能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猝死后的心脏复苏,但复苏的成功率不高。美国得益于先进的紧急事件抢救系统,心脏骤停者心脏复苏成功率为30%左右。而在我国,即使是在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地区,成功率也不到1%[3]。 目前,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缺少一种有效、简捷的可早期识别心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老年人猝死的危险因素,以降低猝死率。方法:有杉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80例中老年人猝死患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中老年人猝死患中,猝死于心血管病40例(50%),其中冠心病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0例、房颤或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急性左心衰竭型7例,心绞痛型并高血压、左室肥厚3例,隐匿型伴左室肥厚4例),脑血管病15例(18.75%),原因不明10例(12.5%),恶性肿瘤7例(8.75%),风湿性心脏病5例(6.25%,合并房颤2例),糖尿病并感染5例(6.25%),慢支并感染、电解质紊乱3例(3.75%),先天性心脏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炎各1例。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管病等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