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谢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8(2):1-2
本文作者从病机十九条中列举了六淫病机和五脏病机的发病机制,并以病案阐述了治疗法则及中医的治疗特色,通过本文的治疗以冀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内容来源、作者等问题,梳理后世医家对其内容的发挥,以期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分析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十九条”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结果]“病机十九条”的内容由王冰补注,其来源和作者迄今争议未定,虽非出自《黄帝内经》,但仍有重要的价值。其对中医“证“”病机”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意义重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历代医家对其内容不断进行阐释和补充,尤其是刘完素等人对燥邪病机的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使“病机十九条”辨证识机的核心内涵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观影响更为深远。[结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言简意赅,其归纳方法使疾病的病机特点纲举目张,同时引导后世不断的完善和发挥,对于今天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会南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1):43-45
内经病机十九条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又有很好的辨识度,其作为病因病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思维范式对中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执简驭繁阐述病机的范式,亦是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楷模,又是探索病机触类旁通之思维,其病机阐发范式对于后世秋燥之论的拓展,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启示,故仍具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相似文献
5.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常见疾病进行了准确的五脏定位,为从疾病的五脏定位角度确认药物的归经奠定了理论基础。病机十九条内容广泛,是中医审机辨证的精髓,其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疾病与五脏的相互关系。中医内科学中疾病按五脏分类的方法,也是根据病机十九条,只是还没有人对疾病脏腑归经与药物归经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如果在病机十九条脏腑定位和药物归经之间找到一个桥梁,那么这个桥梁也应该是解决疾病治疗的一个有效方案,这个桥梁应该就是归经。如果疾病脏腑归经与药物归经一致,就像找到治疗的靶点,疗效一定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柴瑞震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25(3)
"病机十九条"见于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对疾病所在部位与机理的赅括,是对导致疾病发生原因的囊缩,也是对中医所有疾病种类与名目的简洁表述."病机十九条"首先指出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在这五大系统中包罗了诸多的病种,但严格地说它只包括<内经>里的有关病机方面的一些论点,不包涵后世的病机学说,其病机都在阴阳气血的逆乱不序;其次,指出了引发诸病的原因是风、火、热、湿、寒,其中火与热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几乎占所有疾病的一多半,阐明了在我国所发生的疾病是以热性病为主.我们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指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所以."病机十九条"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玉芳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8-9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涉及了中医辨病机的各个方面,从资料的收集四诊合参,到疾病的定位、定性、审证求因、类证鉴别等十分详细.总结出了临床辨病机的方法规律,为辩证审机提供了执简驭繁的法则和范例. 相似文献
8.
从周仲瑛教授“抓核心病机”思想在流行性出血热中应用的角度,探讨仝小林院士对周老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受周仲瑛学术思想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新病机十九条,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病位、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等方面的内容,关注疾病的全方位发展,使求机的过程体现在“动态、状态、态势”三方面,而不仅仅关注“刻下证”,从而全方位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中医在现代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从病机的概念、气在病机辨治中的作用、以虚实为纲的病机核心机制、辨证论治方法4个方面整理归纳张景岳对病机十九条的阐释,分析张景岳的病机学思想。认为病机十九条内容精炼,但内涵丰富。张氏抓住"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要旨,以"有无盛虚"来求责分析各条病机的寒热虚实,展现出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为病机十九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体系的构建过程、创新性及其意义,并讨论了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证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医辨证论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机圆法活,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的实质。病机是对疾病本质所下的结论,而证是对病机的概括,两者都具有可变性与规律性两个特点。病机辨证体系不仅体现了证随机转的临床特点,亦体现了辨证的活化。提出以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病机进行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马玉林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52-53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喘、呕是三种病证。“痿”有两种,一为肺痿,一为肢痿。肢痿即肢体痿软之证,多见于下肢,故亦称足痿。唐容川说:“痿有两症,一是肺痿,肺叶焦举,不能通调津液,则为虚劳咳嗽;一是足痿,胫若不能行走,则为足痿”。《内经》言“诸痿”还在于有:肝曰筋痿、心曰脉痿、脾曰肉痿、肾曰骨痿、肺曰痿躄等五痿之分。“喘”是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呕”是呕逆、呕恶。“上”指上中焦。此“上”字是与“下”相对而言,“下”指下焦,而“上”则指下焦以上的上、中焦,不应局限于上焦,就是说,一般患痿证、喘急、呕逆等病变,多属于上、中焦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胆气春升论是李杲受《黄帝内经》的启发及《伤寒论》少阳证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他认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癖不一而起矣,强调了少阳胆气在脏腑运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就该理论展开详细的病机探讨并归纳其在临床的运用,望能为各位同道在相关疾病的诊治上开拓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失眠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常见及多发的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病机多从"阳热亢盛,阴血亏虚,神失其用"而立论,认为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亏,阴阳失衡~([1]),鲜有从阳虚论治者。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阴虚型失眠法当滋阴降火,对阳虚型失眠则当扶阳、护阳、潜阳。但就目前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周茂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2(4):36-37
温病闭证是指邪热内陷心营(血),闭阻包络,扰乱神明,以高热、神昏、舌蹇、肢厥等为主症,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临证辨证施治更加系统、完备,体现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病因病机予以澄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抛砖引玉。1 热痰闭窍说 此说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倡,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痰乃热薰津液所化”及“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和《温热论》 中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 相似文献
18.
19.
历代医家对痛泻药方的方证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章在考探中医肝脾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该方的临床运用案例,探讨痛泻要方方证病机及其临证变化用方的思路。认为本方主治的痛泻为脾虚肝强,肝旺乘脾,水湿下注证;该方具有健脾抑肝、除湿升阳、缓痛止泻的功效。临床应根据所主病证病机中的肝脾强弱均势,调整方中白术与白芍的用量,同时还可根据肝旺与肝郁、脾湿、脾滞及阳陷等病机演变,适当选配平肝、疏肝、渗湿、行滞及升阳等药味。 相似文献
20.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气虚发热由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脾阴乃脾气中之阴气者,系牌中之介于血气之间,似气似血之物质,与他脏之阴有异。脾阴虚必致脾气健运失职。因气阴互生,故以益脾气滋脾阴为基本治法,使气旺阴生,阴复火自灭,补中益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