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组织缺血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恢复血供对于脑组织损伤的修复及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治疗性血管新生"理论的提出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策略。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微小核糖核酸是血管新生主要的形成机制及调控因素。针灸疗法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动员内皮祖细胞,以此调控血管新生因子及微小核糖核酸的表达等,从而发挥促脑缺血后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这种内在联系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遗留的器质性损伤和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内皮祖细胞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出生后血管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修复缺血区域组织损伤,恢复损伤组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的提出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中医药在治疗缺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增加血管新生调节因子,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方面。该综述检索近期文献,总结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传统中药复方或单体成分,并进行归纳分析其不同的作用途径,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促新生血管生成的抗肿瘤中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抗癌中药的使用已成为中医治癌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疾病,抗新生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研究表明黄芪、当归、人参、红景天、淫羊藿、丹参、莪术、三七、赤芍、柴胡、葛根、瓜蒌、白果、党参等抗癌中药具有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此外,降香、鹿茸、肉桂、川芎、红花等中药也可能具有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这些中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宜谨慎使用,在怀疑有或已有明确肿瘤病灶时当作禁忌;当然,这些中药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组织修复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导致冠脉血流供应和心肌能量需求之间失衡而引起的心脏病。治疗性血管新生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建立缺血区域侧支循环,从而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策略和研究热点。传统中药丹参是一类活血化瘀药,广泛用于治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疗效确切。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报道丹参成分及其制剂通过促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从细胞及分子水平阐述丹参及其制剂对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及一系列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为以丹参为代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一种人属二聚蛋白信号肽,能特异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并可增加血管通透性[1、2].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血管生成作用是通过增强VEGF的表达及生成来实现的[3].其作用的发挥贯穿于人类生殖、发育、组织再生和修复以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依赖持续和广泛的血管新生以保证其生长和转移,如果能抑制和破坏肿瘤及周边血管新生,就有可能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具有血管新生作用的中药与血管新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燕林  雷燕 《天津中医药》2005,22(3):260-262
动脉闭塞性疾病如冠心病、下肢动脉闭塞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药物治疗、传统的介入以及手术等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对于多次手术或缺乏动静脉移植物等的病人仍无法进行再血管化治疗,因此近年出现了促血管新生治疗或称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血管新生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涉及胚胎发育成熟、个体生长发育、伤口愈合及肿瘤等生理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娟子  杨博华 《中医杂志》2006,47(6):468-469
血管新生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前者是组织中既存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移行并增生,形成新的血管网;后者是由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成熟的内皮细胞,再经过有序排列形成新的血管[1,2].人为给予刺激以促进缺血周围组织的血管新生和侧支血管形成,使缺血得到改善的治疗方法称为治疗性血管新生.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直接应用生长因子、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法[2].近年来,有关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探讨也已进行,并取得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方面,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Tivozanib     
肿瘤的增长与扩散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或血管的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强血管的渗透性,是控制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Tivozanib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抑制VEGFR的喹唑啉脲类化合物,体内外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抑制抗肿瘤生长的活性,目前对肾细胞癌的治疗正在进行Ⅲ期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9.
付颖  官德元  刘淮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2025-202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作为特异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它是最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它不仅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形成改建等生理性过程有关,而且参与心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等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尤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生长、浸润、转移等密切相关。乳腺癌作为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研究VEGF与乳腺癌的关系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寻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三年有关中药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多种黏附分子基因的表达、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增殖和血管新生及血管舒缩运动等,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发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文曦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96-1498,1503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生血管不仅为病理组织提供养分,保证其生长增殖,同时使得肿瘤细胞与个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直接相通,这是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播散的必要条件.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可溶性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大致为以下步骤:肿瘤细胞及其它相关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VEC)释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C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相似文献   

12.
李奕  申倩  刘福栋  姜晓晨  庞博  花宝金 《中医杂志》2023,(16):1641-1645
新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抑制肿瘤血管化被看作是抗肿瘤治疗的优势策略。“内皮细胞代谢重塑”概念的提出弥补了既往只关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管新生刺激的不足,为肿瘤血管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药改善肿瘤血管化具有独特优势,基于调气解毒理论,认为“虚、郁”是肿瘤血管新生的共性病机,“痰、瘀”是肿瘤血管新生的病理本质,“扶正调气,解毒通络”治法是调控内皮细胞代谢重塑改善肿瘤血管化的有效手段。基于内皮细胞代谢重塑的现有研究,重点阐述调气解毒理论在干预肿瘤血管新生中的应用价值,为抗肿瘤血管新生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或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能特异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状态、提高微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1]。目前,运用VEGF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增加血管生成,从而快速有效地建立侧支循环,改善局部血供,对于一些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己显示出极大优势。但有关VEGF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相似文献   

14.
血管的新生过程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关系密切,早在1971年,FoLKman博士首先提出了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肿瘤的新生血管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后来又发现肿瘤生长过程中能分泌许多细胞因子(如VEGF、bTGF、PD-ECGF等)以刺激周围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受体(如KDR和flt-1等),使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最终形成新生血管以供应肿瘤之营养,为肿瘤的生长、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雷公藤是一种生物活性复杂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发现其单体成分红素具有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甚至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对生殖细胞碱性核蛋白的转换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闫奎坡 《光明中医》2009,24(12):2410-2410,F0003
近年来,血管新生的理念及其治疗策略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是目前肿瘤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崭新课题.目前,许多研究者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期望获得缺血性疾病的自我搭桥.  相似文献   

16.
肿瘤血管的形成对肿瘤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肿瘤血管形成过程、方式及机制相关文献的综合查阅和总结,系统阐述了近年来肿瘤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芽生、脉管共同选择、微血管套叠式生长、肾小球样血管新生、血管生成拟态、马赛克血管、成血管细胞募集、血管选定方式等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及其机制等热点研究进展,为临床科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针对已经启动的新生血管,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具有特异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迄今已发现了多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血管能抑素是继血管生成抑制素、内皮抑素之后新发现的一种来源于Ⅳ型胶原α2链非胶原(NC1)区新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8.
脉的发生、形成中脾肾之精起了关键性作用,血管内皮祖细胞对血管形成和新生有广阔前景,肾脾-脉与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健脾化痰、活血补肾药物可促进血管受损部位血管内皮细胞的新生、重建及修复。其法是否能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肿瘤血管生成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认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血管直接生成主要涉及内皮细胞移行通道形成(Reperfu-sion)及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其细胞及分子机制涉及多种细胞成分,在肿瘤微环境特定的刺激下,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从血管内皮移行通道形成、血管内皮迁移增殖及血管管腔形成以及抗血管生成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及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化疗通过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在对细胞毒化疗药物研究的同时发现,绝大多数药物在低剂量、高频率的给药方式下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有持续抑制和杀伤作用,即后来所提出的抗血管生成的生物化疗.这种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作用靶点的化疗,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认识到,许多化疗药物及一些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体内实验中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